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培养能创新会实践的新农科人才

作者:新华日报发布时间:2024-12-15

□ 林轩东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气候变化的挑战加剧,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与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未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精准化、可持续化等特征,对农业高等教育及新农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积极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农科人才。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农业。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全流程的跟踪式检测与管理。例如:智能温室、精准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的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与重构。智能化农业在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发突出。

绿色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绿色生态农业不仅强调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更注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生物农药、智能灌溉系统等高新技术,生态农业在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将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精准农业。现代农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和数据分析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具体实践中,精准农业依赖于传感器、遥感监测等技术,实时收集农田的土壤质量、水分含量、气候条件等关键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分析,最终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播种与收割、精准病虫害管理等。

新农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课程内容体系滞后。我国农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化农业的深刻转型,对农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然而,现有的新农科课程体系依然侧重于基础理论教育和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授,如作物育种、土壤肥料等,而对于新兴技术,如基因编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在农业中的应用则涉及偏少。与此同时,凸显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缺乏,农科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研究和技术的机会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教育需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当前许多农业高校面临资源瓶颈,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匮乏。例如:实验设备陈旧、实习基地数量不足且功能单一,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些限制不仅影响了农科学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实际操作技能的机会,还限制了他们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得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现象突出。

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在当前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能力培养环节显得薄弱和缺乏系统性,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等传统因素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解决能力、创造力等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培养体系中,普遍以考试成绩评价为主导,对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实践活动的表现重视不够。

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策略

优化课程体系,融入前沿科技。构建以现代农业为核心,涵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课程体系。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增设智能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等前沿课程。过去五年,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导向,全国首创生物育种科学、兽医公共卫生、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新农科专业,育人成效显著。华南农业大学开设低碳农业、智慧植保、低碳林业、智慧渔业等专业也取得较好成效。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推动耕读教育。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现代农业经理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力推行实践教育,组织开展耕读教育,鼓励学生走到农村、走到田间地头、走到生产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开展项目式、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学习机会。

优化培养体系,激发创新潜能。从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全方位优化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创新思维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搭建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此外,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农科师生面向前沿科学领域、交叉学科等领域开展探索与研究,对于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奖励保障。此外,还要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面对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浪潮,农业高校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农业高校必须紧跟农业科技发展前沿,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农科人才。同时,推动校地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