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江苏实践

作者:新华日报发布时间:2024-12-29

□ 张颢瀚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能够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塑,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催生出更多更为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新形态,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与产业的自立自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的核心驱动力。江苏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近一年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先行经验。这些经验虽然是初步的,但仍有着鲜明特色与实践示范意义。

坚持创新驱动与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多措并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的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的结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驱动力。近年来,江苏省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努力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数实融合第一省”,同步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这就在技术逻辑和产业逻辑上把江苏的优势产业及未来产业方向与“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相关举措的同步推进,不仅促进了全省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还有力地推进了新兴产业、前沿产业的培育发展。

截至目前,江苏已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5.6万个,2.9万余家企业完成改造项目约3.4万个,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九年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GDP总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GDP达12.82万亿元,仅次于广东(13.5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国独角兽企业等数量也均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过半,显示出强大的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和技术攻关齐头并进,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共同发展

江苏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把构建创新平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标志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眼下,江苏正在实施战略科技力量聚合行动,加快构建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的实验室矩阵,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若干前沿科技领域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基础研究中心。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前期投入1.3亿元建设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省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实现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引力子激发等重大原创突破。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江苏更是以系统化思维,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与核心竞争力,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能力。

未来产业培育与绿色低碳发展相互促进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方向,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也是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权的关键。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江苏抢先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前瞻性构建全链条未来产业生态。2024年9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作出了总体部署。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低碳是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更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色。江苏把绿色低碳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导向,通过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速科技创新,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损耗和污染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9家、绿色工业园区3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6家,美丽江苏的底色更加鲜明、更加可观可感。

同时推进先进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化与集群性升级

江苏始终坚持把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总抓手,以此带动新兴产业链延伸,推动传统产业链提升,在催生新产业、构建新模式、塑造新优势、激发新动能中,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现出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的总体特征与前沿方向。

与此同时,依托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优势,积极塑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新优势,加快传统产业在集群中升级。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激活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使传统产业在运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中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总体提升,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新兴产业集群迈上高质量发展新能级。

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促进人才政策在相关各领域贯通实行

人才是发展之基,是转型之要,是竞争之本。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都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是要依赖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同时,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与新兴未来产业培育以及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也急需人才。一直以来,江苏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思考定位,放在江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谋划推进,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注重生产“智”造领域各类技术人才的培训与提升,持续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

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人才在创造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江苏省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及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等),均涵盖了对产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内容,包括“研究制定未来产业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图谱”“加大产业科创领军人才‘顶尖人才支持计划’”“系统培养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未来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对于有关人才政策在不同领域的协同推进,江苏也细化落实了很多政策性、制度性保障。如,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机制上,推广落实人社部制定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企业薪酬激励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发布重点行业技能人才工资价位信息,引导市场预期。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相关法规建设先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需求与制定上,与传统产业存有重大差异。一是传统产业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形成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能够为其发展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但对于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出现的新兴产业,目前基本没有现成的法规可依。适用于传统产业的相关法规对其而言,也较少可资参照。二是鉴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经验并不通用,更不能照搬照抄。三是前沿产业与传统产业特征不同,前者因涉及更多、更直接的终端消费者,对于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更加复杂、精细,更需要立法和司法改革的超前先行。

当前,针对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与前沿产业布局,特别是聚焦低空经济与智能驾驶两个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江苏已初步显现出“走在前”的良好态势。省市两级也均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大力支持。今年11月份,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门共同发布全省首批“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名单,全省共有11家先行先试区入选,充分释放了“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鲜明信号。由此,适应前沿产业发展的需求,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也在持续推进当中。特别是在应用场景的开发、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方面,相关的法规政策制定正在提速。这也再次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法律法规先行,重要且必要。法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只有充分发挥好法律法规在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发展中的明确的导向功能、严谨的规范功能、秩序的维护功能、针对性的约束功能、发展的推进功能等,才能确保其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