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建新 王冰珂
记者:作为人工智能企业的代表,您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
李涛:我认为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驱动的过程,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首先,不创新就无法生存。其次,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负责人可以直接作决策,但也要对决策负责兜底。然后就是容错,允许创新过程中犯错,这一点非常重要。
记者:在企业创新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涛:我们将创新理念深刻融入技术产品中。一是依托全球化布局,紧跟日新月异的先进AI技术,同时深入理解不同地区的用户需求与文化差异,实施高度本地化的策略,提供更加贴合用户期待的产品与服务。二是强调智能向善,确保技术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伦理和价值观。三是通过与全球合作伙伴建立广泛的生态系统,促进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的拓展,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四是持续投入研发,加速技术迭代,比如集成全球语料和高质量数据,提升大模型的性能和应用广度。
记者:各地都在大力建设算力基础设施,有哪些注意事项?
李涛:算力作为AI基础设施与底座,是激发人工智能活力与潜力的主要推手。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大对算力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应当警惕“算力陷阱”,将重点聚焦于AI应用与生态建设,推动AI真正融入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记者:在统筹算力、聚焦算法的基础上,河南应该如何发力?
李涛:要在大模型底座的基础上,推动与垂直场景的加速融合,促进AI创新解决方案在政务、农业、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电信、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融合发展。各地要复制行业标杆项目,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应用,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记者: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公司将在全省扮演什么角色?
李涛:我们将基于郑州智算中心,加速通用大模型基座的能力进化,立足本土基座大模型,加快在全省布局一批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助力河南产业数字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