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互嵌、互融、深融

作者:新华社发布时间:2024-10-05

信息化浪潮不断奔涌,传播、技术、市场,瞬息万变。处于“最后一公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亟待突破转型瓶颈,将前期融合量变催化为根本性质变,找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为例,探寻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通过制度重塑、资源重整、队伍重组,来厘清从互嵌到互融再到深融的智媒生态融合发展逻辑。

01

一、制度重塑中寻求在地化最优解

新媒体平台日新月异,媒介生态、传播格局风起云涌,面临阵地失守风险,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地方传统媒体,不得不思考传媒生态重构的现实路径。

(一)响应顶层设计,找到改制起点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适应新媒体时代技术潮流的最佳路径。路径明确,但各级、各地媒体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融合方案没有普适模式,仍需因地制宜。2019年4月15日,由顶层设计驱动,江阴市通过政策赋权、赋能、赋资源对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进行全方位支持,整合报社、广电及其事业单位成立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以下简称“江阴融媒”),以广电集团文化单位改制成立一级国资公司江阴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确立“党媒+国企”双重属性,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双效统一,让新闻宣传和产业经营共荣发展。江阴融媒先后获评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和国家广电总局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荣获报业系统和广电系统媒体融合最高奖项的地方媒体。

(二)破除固有壁垒,打下改革锚点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破除内部制度壁垒是提升生产力的先决条件。江阴融媒对原本稳定却陈旧的组织机构进行解构和重构,为后续生产流程再造、经营改革创新和人才结构调整奠定制度优势。按照“三级架构,两级管控”的制度设计,由党委会统筹领导4个委员会,分别负责新闻生产、产业经营、技术支撑和运营保障工作。600多名员工打破身份、全员重组,并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输送优质人才。深度融合、深化改革是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江阴融媒根据事业产业发展需求对体制机制、组织架构、资源配置、运行模式等方面不断调试优化,成功构建起权责清晰、纵横联通、互为支撑的通融整体。

□ 2024年3月,江阴市融媒体中心党委成立青蓝思政工作室,让思想政治工作在细水长流的接触、交心中,提升温度和深度

02

二、资源重整中变发展势能之差为转型动能之和

江阴融媒坚持“主责主业守正,形式形态创新”,明确内容优势和价值导向,盘活内部资源,链接外部资源,不断加强主流传播力、舆论影响力和品牌辐射力,逐渐成长为全国一流生态智媒和基层治理新平台。

(一)守牢价值取向,坚持舆论导向

舆论主战场上,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同台竞技,传统主流媒体在技术手段、传播渠道、传播效率等方面并没有绝对优势,但优质的原创内容和正确的政治站位、价值导向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核心竞争力。江阴融媒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要求,围绕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形成“提前部署、精心策划、全员联动、全媒传播”的专题报道模式,深化“精品立媒”的内容生产标准,充分调动精锐力量做好重大主题报道、专题等,以此形成常态化生产机制,努力打造满目皆精品的新局面,参评作品屡获省级及以上业务奖项。移动端放大“最江阴”品牌优势,持续推进品牌化、系列化、矩阵化,在两微一端、抖音、快手、B站等第三方平台上,全面铺开衍生账号建设。从爆款内容中,研究传播规律,解析流量密码,将爆品的偶发性经验转换为可持续性范例,提升传播实效。

(二)跨界数据共享,打造产业集群

江阴融媒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跨出传媒小圈,扩大朋友圈,不断尝试探索产业跨界融合,共塑“融合生态”,逐渐构建以数字资源为顶端要素、“1+9”产业集群为依托的金字塔型稳健体系。按照“行业细分、垂直到底”的经营思路,依托传媒主业品牌优势深度拥抱市场,广泛联结社会主体、聚拢社会资源进行跨界融合。按照“媒体+政务服务商务”建设初衷,打响融媒政务服务、传媒特色教育、创新创意文创、优质安全应急培训等品牌;在全市户外广告建设资源授权下,结合城市更新步伐,因地制宜推动新型户外广告设施建设项目落地;组建江阴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发挥“融合生态”的底层支撑作用,形成媒体产业链多元产业覆盖的立体化经营格局。

其中,“最江阴”App全面融通大量本地用户数据和全市各镇街、部门数据库,为“媒体+城市”产生的线上线下融合空间注入了数字生命力,最新版本的客户端已形成“一站引导、一网通办、一端服务”的电子政务服务网络。以全市信息化项目统建为抓手,与大数据中心、城运中心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1+1+N”的江阴“城市大脑”生态服务体系,持续为数智城市建设赋能。发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数字底座等数字项目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保障作用。

03

三、队伍重组中全能升维做好人才引育

融合人才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决定性力量。江阴融媒抓住“第一资源”人才这一关键变量,全面释放人才潜力、活力和效益,提升主流媒体竞争力。

(一)精准引才,提升增量

在唱衰新闻传播专业、传媒行业的论调中,传统媒体正饱受“人才贫血”的阵痛。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其他三级媒体比较,队伍老龄化、主力青黄不接等问题更为突出,严重阻碍融合进程。江阴融媒对现有人力资源、队伍构成进行全面摸排梳理,一方面建立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按计划、按需求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市场化招聘、人才引进和选调、内部招聘等方式精准引进紧缺人才;另一方面结合江阴本地人才补贴政策尝试补充出台特殊引才政策,对于技能突出、紧缺程度较高的特殊人才制定针对性强、灵活度高的引才方案,薪酬体系由静态转为动态,基本实现一事一议、一人一策。

(二)常态培养,提优存量

培育人才永远是“进行时”,要兼顾燃眉之急和长远之需,让人才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突围融合深水区最值得依靠的力量。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潜在的发展空间以及适当的内部荣誉表彰能够极大释放生产动能。江阴融媒明晰创新激励逻辑,实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打破“一岗定终身”的专业定式,让人才池水活起来。

一是干部“动”起来。推进集团和二级子公司总经理“揭榜挂帅”行动,让敢为善为的干部迅速历练成长。江阴融媒成立以来,不断优化干部结构,选拔任用中层干部50人,占干部总人数超四成,提升中流砥柱干劲活力。

二是人才“奖”起来。实施柔性战略,用荣誉鼓舞士气,推出优选人才培养计划,每年评选领军人才、技能英才和青年优才,有效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日常评议“月度关键事件”,年终开展年度先进评比、年度优秀员工照片“上墙”等方式对各条线各岗位上业务能力突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项目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干事创业氛围。

三是员工“活”起来。新进员工通过轮岗学习培训形式,全方位、系统化学习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定位自身、探索发展方向,一年轮岗期满后进行双向选择,实现最优人岗匹配。每年年底实行“部门-员工双向选择”模式,让勤奋肯干的优秀员工有选择、被看见,提升职业认同感,让庸懒散浮拖的职场“老油条”没市场,降低职业倦怠概率。

四是队伍“学”起来。加快建立内训机制,依托党建品牌“融媒夜课堂”常态化开展采编业务专项培训,持续更新理论知识,切实提升新闻采编能力。突出资深媒体人、技能骨干的“传帮带”效应,成立“融媒大师班”,以提升“四力”为核心目标,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创新强、技能优的全媒型、复合型人才“劲旅”,解决“本领恐慌”问题,补足全媒体人才短板。通过中心团委优势平台“Y-talk融媒青年说”等内部活动进行经验交流、头脑风暴、互学互助,全面锻炼和发掘年轻人的能力,营造良好的青年人才成长环境。

□ 江阴市融媒体中心“Y-talk融媒青年说”助力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三)思想链接,凝聚共识

新媒体时代要求人才向全媒体转型,媒体也需要为人才提供成长成才的优质土壤。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媒体工作者,思想品质为首要前提,担责任、守价值为基本要求。江阴市融媒体中心党委设立“青蓝思政工作室”,结合岗位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定向关注青年干部、新员工等重点人群思想动态,定期走进一线业务部门,通过与中层干部、基层员工一对一当面交流、不定期回访等方式,加强对干部员工站位、决策、业务等多方面的指导辅导,助力打通制度管理中的堵点、难点,提升团队沟通力、凝聚力以及执行效率,进一步培养个人职业道德教育、品质修养及综合素质,引导年轻骨干力量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让思想政治工作在细水长流的接触、交流、交心中,不断提升温度和深度。打造“如智者般思考、如农夫般细作、如战士般勇敢”的企业文化,以文化人,汇聚起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健全职工福利和保障制度,联合物业、工会、团委、关工委、妇联等部门组织,提供多元化的福利、丰富的体育娱乐活动以及安全健康权益,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作者系江阴市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9期

原标题:《从互嵌、互融到深融——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智媒生态融合发展路径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安雨帆(实习)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