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双十一才过去嘛,本着一年一次不买点什么就亏大发了的原则,硅基君也努力刷了刷购物软件,看看能不能和抽纸猫粮一起凑个满减啥的。
然后,我就刷到了下面这个东西。
是的,你没看错,这个折后价1298的东西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充电宝。
至于为什么他能卖这么贵,下面的产品介绍写的也很清楚:它可以同时给一台Macbook和一台iPhone进行快充,以及——
高级感绒布面。
早这么说不就好了吗,合着这个1298是“沪币”换算过来的啊。
不过现在的充电宝确实是千奇百怪,硅基君盘点了一下,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四大流派。
1、瑞士军刀派
这类的厂商们主要喜欢往充电宝上增加各种“实用功能”,比如刚开始还只是加个手电筒上去:
加的创意无穷,离谱的功能也能看到,比如在充电宝上安个游戏机。
然后就有了“移动游戏电源”:
甚至有的充电宝主打一个末日求生,手摇充电、广播、爆闪灯都集中在充电宝里。
加个简单功能的充电宝一般价格都不太贵,整体在百元内,但要是和场景联系起来,溢价也就高了。比如同样的灯,打上户外专用,钓鱼老专用的标签,售价就能翻几倍。
但咱就想问问,手机上是没有手电筒吗?
2、黑科技派
这类充电宝上的功能可就高级多了,同样价格也和前面那些不在一个档次上。
比如这款卖800的,他有个专属智能APP,可以在手机上监控充电宝各项数据指标。
又比如在材料和工艺上搞创新,什么车规级电芯、碳纤维机身,就差没加个某国特种部队同款,上战场还能防弹。
不过这一派有一类功能还是很实用的,经常关注手机充电的读者应该知道快充协议,简单来说要用手机厂商指定的充电头、数据线,才能达到最快的充电速度。
比如三星手机最高支持45w充电速度,但前提是充电设备支持pps协议,如果用户用苹果的充电器给三星充电速度就达不到45w。
同理,充电协议也适用于充电宝,于是就有厂商推出了“全协议”充电宝,不管什么手机,都能达到最佳充电速度。
3、乐高派
这类产品是硅基君感觉最有意思的,它们主打一个“拼配”。
比如把充电插头和充电宝合二为一,插上电可以当作充电头;又比如可拆卸充电宝,充电模块和电池分开,又被叫做“换弹”,用户可以直接更换充电宝电芯。
像下面这款充电头和充电宝磁吸在一起,并且可以分开来使用的充电宝,也被不少消费者称为旅行利器。
苹 果看了都得哭晕,好不容易开创了手机电池不可拆卸的时代,充电宝的电池反倒可以换了。
怎么,以后出门兜里多踹几块充电宝电池?
4、时尚派
最后这些就比较好理解了,把充电宝往时尚单品的思路上靠,有打造成口红、纸牌外观的,也有把充电宝设计的具有科技感。外观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好看的充电宝往往在价格上也比同水平的产品高出不少。
比如这款联名涂鸦的苹果磁吸充电宝,被做的像一幅涂鸦画。
从外观和材质的打磨,到设计和技术的创新,充电宝已经卷到可以满足各种细小需求的程度。
不过话又说回来,充电宝的厂商们也是被逼无奈。
本质上,充电宝和手机壳充电线同属一类产品,可以被统称为“消费电子配件”,它们的发展路线基本就得看手机厂商的眼色行事。
最早的成品充电宝出现在2001年的CES展上,基本就是在金属壳内装了几节电池,可当时的手机动不动就几十天的待机续航,换一块电池也就几秒钟的事,这种被吐槽为尿袋的玩意毫无用武之地。
世界上第一款充电宝
当时估计也没人能想到,2007年诞生的iPhone改变了一切——
电池不可拆卸了。
不可拆卸就算了,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导致手机续航迅速从以“天”为单位进化成了以“小时”计价,在共享经济被发明之前,充电宝迅速被冠上了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名号。
充电宝厂商们一边感谢着乔布斯的伟大发明,一边往自家产品身上贴标签——
一次充满,可供iPhone充满10次!
此时的充电宝都在卷续航,一度大的像砖一样,甚至还有的被送上了“核电站”的美名。直到2014年,民航局一则公告彻底把大容量的充电宝的门给关上,以及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充电宝再一次失去消费者芳心。
公告表示,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的充电宝无需航空公司批准,可以随身携带上飞机。额定能量超过100Wh但不超过160Wh的充电宝需要经航空公司批准后方可携带。额定能量超过160Wh的充电宝严禁携带上飞机。
不过这事最近又迎来了反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街边的共享充电宝插上去,手机电量根本不见涨?
随着智能手机的同质化,手机厂们开始卷电池容量了,从vivo的“蓝海电池”、一加的“冰川电池”,到荣耀的“青海湖电池”、小米的“金沙江电池”,电池续航也被一步步推到了动辄五六千毫安。
还在为上一代手机电池服务的街边共享充电宝基本不支持快充不说,真实电容量可能还不到手机的一半。
这就给了充电宝厂商们新的机会,也就出现了上述的那些奇形怪状的产品。
但无论充电宝如何发展,都没有解决充电宝厂商不赚钱的根本问题——低附加值。
别看厂商们卷来卷去的,真的能卖上高价真没几个,那些售价高于200的充电宝销量非常低,销量最好的还是几十块钱10000毫安的“普通”充电宝。
但即便如此,厂商还是要不断“创新”提高单价,因为充电宝本质上就在做高科技公司边缘的低附加值产业,利润不高,光靠做充电宝赚不到几个钱。
和充电宝类似的低附加值产品有数据线,充电插头,手机壳等,它们都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没有定价权:由于没什么技术差异化的空间,配件品牌涨价都得小心翼翼,比如绿联的充电器和数据线在30元上下,罗马仕最便宜的不到10元,加上原装配件的定价卡死了天花板,品牌自主定价的空间其实不大。
代工企业的情况则更差,往往是大客户规定好了利润——毕竟“你不想干有的是人干”。
另一个则是可替代性强:最开始,国内果链中较大供应商是广达,但苹果不念旧情,推出Apple Watch时,马上把部分订单给了仁宝,MacBook的代工也被富士康以抢走了一块。2020年,广达逐渐剥离苹果业务,转投谷歌,它的毛利率涨到了6.4%,而当时留在苹果的仁宝毛利率只有3%。
所以,大多数代工厂会选择一种横向发展路线:比如以声学起家的歌尔,将版图扩张到声、光、电,组装四大业务;连接器起家的立讯,成为了苹果airpods第一大组装厂,最后甚至晋身成为iPhone的代工厂。
厂商尽可能的扩展规模,扩大产能,放弃提高附加值,以量取胜。这条路能走得通,而且走的人不少,但难免有人会觉得“连跪着要饭都要排队?”
于是,不少厂商回到问题本质,即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
这条路的结果就是我们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的那些“高价”充电宝。
别看国内卷成这样,这些国产充电宝在海外可实实在在的成为了顶流,比如安克充电宝,在谷歌“Brand2024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位列榜单第16名。排在安克前面的都是一些字节、比亚迪这样的互联网、制造业大厂。
这么形容可能有点抽象,更直观的还是下面这位:
在今年8月特朗普和马斯克连线的时候,都得用安克的充电宝“续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硅NewGeek”,作者:董道力,编辑:张泽一,视觉设计:疏睿,36氪经授权发布。
凌零副业项目 2024-02-06
空白创业说 202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