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成琦 富子梅
“我们可以为国家航空航天和科研事业作出澳门的新贡献。”在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院长张可可看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这个即将到来的欢庆日子,也成为澳门科技发展的重要节点。
张可可是“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应用与科学系统总设计师。作为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也是国际同行瞩目的明星卫星,“澳门科学一号”表现运转情况远好于预期,这让张可可非常欣慰。
这一次中国澳门走在了前列
澳门科技大学的澳科卫星科学与应用数据中心内,大屏幕上显示着“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实时轨道。“A星、B星所在经度、纬度、高程”“数据接收次数”等参数一目了然。“发射一年多来,卫星飞行正常,目前已绕地球飞行超8000圈,产生超过20TB高精度科学数据。”张可可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澳门科学一号”的名号可是响当当。它是全世界第一颗低纬度、低倾角的高精度地球磁场卫星,目前测量的地球磁场精度代表全球最高的精度。张可可表示,该卫星作为澳门一张硬核高科技“金名片”,可望在天文与地球科学交叉领域(深地、深海、深空)结出科研硕果。
“澳门科学一号”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可提供高精度的地球磁场与空间环境相关资料。“地球磁场的起源及其时空变化是最具前瞻性和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张可可告诉记者。
“地球磁场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挡在了太阳与地球中间,挡住了大部分太阳高能带电粒子,使得地球保留空气、海洋,故而地球上的生命能够存在。”张可可形象地介绍,地球的内部构造与性质、外部环境及其与外部空间关系,常常可以通过地球磁场的时空变化来研究,并据此做出相关理解与预报,减少地磁暴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今年发生了多次地磁爆、太阳耀斑事件,“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利用高精度测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这就是‘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的重要意义。”张可可自豪地指出,“这一次,咱们中国澳门走在了世界前列。”
澳门与内地合作的成功典范
“澳门科技大学团队从2005年开始陆续参加了多个国家航天工程项目,如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火星任务等。在各方支持下,我们还成立了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可可介绍,这些都为“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从2018年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同提出发射建议,到2020年底国家航天局批复卫星工程立项,再到两地合作研制的结晶顺利升空运行,“‘澳门科学一号’是‘一国两制’下澳门与内地科技创新合作的成功典范。”张可可对此深有感触。
“澳门是一个典型的窗口、桥梁。”张可可认为,澳门的地理位置对于开展航空科研具有优势,便于与内地及西方的科学家同行进行交流。他带领的就是一个由澳门、内地和国外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研发团队。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每天飞过澳门上空时,澳门科技大学的卫星地面站接收传输下来的数据,然后传送到附近的澳科卫星科学与应用数据中心,处理后变成科学家可用的二级数据并向全世界发布。目前“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已与18个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2023年年底,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专门为“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在伦敦举办特别讨论会。张可可表示,“澳门科学一号”卫星任务的成功实施,显著提升了澳门在国际航天科技领域的影响力。
“澳门科学二号”卫星计划发射
国际学术平台ScholarGPS今年10月发布了2024年“全球前0.5%顶尖学者榜单”名单,张可可成功入选。业界就此评价说,这展现了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以及卓越的学术成就、高质量的学术贡献。
但面对采访,张可可心心念念的依旧是带领团队利用卫星数据建立中国首个独立自主可控的实时地球磁场模型,为相关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磁场导航、空间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撑,“希望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张可可表示,继“澳门科学一号”之后,“澳门科学二号”卫星计划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发射。
“澳门科学二号”卫星在科研上的亮点,在于收集的数据会由圆形轨迹的二维提升到椭圆轨迹的三维。张可可解释说,“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预计在太空有5至10年的寿命。若能在2027年前再发射“澳门科学二号”卫星,4颗卫星同时运作可以组成全球第一个高精度地球磁场立体观测系统,中国将成为全球地球磁场观测、研究与应用的中心。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一千多年前,宋代科学家沈括首次测量了地球磁场的磁偏角;今天,中国高精度地磁卫星星座让中国重新站到该领域的制高点。张可可借用英国某皇家科学院院士的话说,“火炬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