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宁德时代曾毓群接受播客采访时谈论欧美为何造不出好电池的视频,爆火出圈。
用大白话来翻译曾总的话就是:中国人多、好用还便宜,所以当国外的大学生涌入金融和半导体时,中国有大批量的高材生愿意苦哈哈地搞电化学专业。
他接下来提到的另一句话至关重要:欧洲的电池制造商们为什么做不出好产品?因为他们的设计是错误的。其次,他们的工艺是错误的。第三,他们的设备是错误的。
如果他们想大规模扩展,将面临产量和利用率问题。接着,他们会遇到可靠性问题。两三年后,还会有安全问题。所以几乎所有错误都会一起出现。
仿佛是为了印证曾毓群的这番话,就在一周内,欧洲最大的电池企业Northvolt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家被称之为欧洲“小宁德”的超级独角兽在9月23日宣布规模裁员计划,正式裁减1600名员工,占到了其全球总员工数的五分之一。
早些时候,Northvolt就透露了其计划通过裁员、关闭或出售一些工厂,以及整合其他工厂来大规模削减成本。它旗下的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工厂已经停产,也放弃了在瑞典的博伦厄再建造一家工厂的计划。甚至它还意图出售旗下的储能系统组装厂Northvolt Dwa。总结一句话:砍掉所有非核心业务,专注于电池制造。
Northvolt位于瑞典小镇的电池超级工厂
这一切都表明这家寄托着欧洲电池梦的明星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财务困境。
雪上加霜的是,瑞典首相也直接明确表示国家不会出资金救助Northvolt。也就是说内忧外患的Northvolt只能靠自己了。
把时间回溯到2017年,Northvolt的诞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星光,也肩负着欧洲抢夺电池市场的希冀。两位来自特斯拉的高管,股东包含大众、高盛、贝莱德等全球知名汽车和金融机构,前后筹集到的资金是欧洲私人企业中最高的金额——超过 150 亿美元。
Northvolt融资历程
而它成立之初的使命也非常宏大:一家一体化电池工厂,提供从上游材料生产、电池制造到报废回收等一切服务。
这样一家野心勃勃的明星企业是如何一步步跌落神坛陷入巨大的财务危机的呢?
公司自己的审查中提了三点:
一是,宏观金融环境的恶化导致公司融资困难;
二是,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增长放缓;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公司的锂离子电池价格竞争力远低于东亚和美国,特别提到了“ 来自中国人的竞争非常激烈。”
曾毓群的访谈似乎就是一个印证:Northvolt的陨落其实是一个一步错步步错的故事。
如果说每一场危机都有一个触发点,那么压倒Northvolt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定是丢掉的金额高达20亿欧元的宝马订单。
有趣的是,当年宁德时代拿下的第一笔动力电池大单就来自宝马,而如今Northvolt丢掉的也是宝马的单子。值得注意的是,宝马本身也是Northvolt的股东之一,持股3%。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不得不放弃“亲儿子”的电池呢?
公开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Northvolt 提供的电池质量“尚未达到预期”。
第二是,交货延误导致电池根本无法匹配需求。
到目前为止,Northvolt在瑞典只有一家工厂在运营,比原定的生产计划晚了近两年,电池迟迟交不上货。宝马订购的这批棱柱形电池希望应用于宝马的i4、i7 或 iX 等车型。然而,这些车型自己的日子都屈指可数了,宝马的下一代车型将直接采用来自宁德、亿纬等供应商的新型圆柱形电池。
翻译一下,就是Northvolt的电池质量差、价格贵、还长时间延误。
放弃Northvolt的宝马直接把这笔订单转给了三星SDI,这家欧洲电池企业再一次败给了东亚。
事实上,Northvolt的交货延误并不是偶发问题。据彭博社报道,Northvolt 也未能及时向瑞典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交付电池。去年9月,斯堪尼亚在瑞典开设了一家电动卡车工厂,但由于电池交付的延误不得不等到2024年初才能开始生产。斯堪尼亚本月表示,现在每周能从Northvolt拿到16000 至 20000 块电池。
而Northolt最大的客户也是其最大的股东——大众汽车。大众在2021 年订购了价值 140 亿美元的电池,10年内交付。要知道目前为止Northvolt拿到的订单总金额也就是550亿美元。
而有消息称,大众汽车也已成立内部工作组,目的是检查Northvolt的电池是否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以及是否需要在紧急情况下进行重组。
一笔笔延误订单的背后,是Northvolt迟迟提不上来的产能。如今在生产的电池工厂只有瑞典一家,而这家计划产能为16GW的电池工厂到2023年真实的产能还不到1GWh。
首席执行官 Peter Carlsson 相信 2026 年即可实现盈利
Northvolt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皮特·卡尔森在7月份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一季度公司每周生产约 15000至20000块电池,到年底需要达到每周100000块,也就是“1GWh级别”。
产能利用率迟迟提不上来,不仅意味着订单的延误,还意味着高昂的生产成本。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中国电池都在价格腰斩之时,昂贵的欧洲电池竞争力自然更低。
不仅成本、质量和产能拼不过中国,Northvolt还严重依赖中国的电池产业供应链。在它的年度报告中,公司2030年的目标是90%的电池供应链来自欧洲,但是现在这个数字只有35%,伴随着它电池正极材料工厂的关闭,数字可能进一步下降。
一件有趣的小事就能窥见Northvolt工厂现状和它最初野心之间的巨大鸿沟:
噩运似乎也缠上了这家公司,2019 年以来Northvolt工厂发生了26起严重事故。2023年11月,一名25岁的员工在对爆炸的机器进行维护时没有穿防火服,后来因烧伤在医院死亡。2024年又有三名员工死在家中,虽然为调查出与公司的直接关系,但用中国的朴素理念来看,多少有些不吉利。
种种延误、事故和乌龙事件,无不透露着这家欧洲超级电池工厂背后的管理混乱。
在Northvolt的官网上,有一句巨大的slogan:The real challenge is to do it right and do it fast(真正的挑战是正确且快速地行动)。
宏大而急速,似乎成为了这家初创公司的魔咒。
在一年前一则“新能源重塑瑞典衰败小镇”的采访视频中,创始人皮特就彰显了他急速扩张的野心:为了让电池工厂盈利,必须要把规模做起来。
150亿美金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似乎是一笔很大的钱;但对于一家电池企业来讲,却砸不出一片大水花。
在Northvolt的产品规划中,不仅包含适用于电动汽车、卡车、航空飞机和储能系统的锂离子电池,甚至还包含储能系统。
而其已运行及开发中的项目,除了位于瑞典本土的工厂外,还有计划在德国和加拿大建设的两个电池超级工厂,此外还包含储能系统工厂、电池回收企业以及已经停产的电池正极材料工厂和一家位于加利福尼亚的电池子公司。
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讲,全球、全产业链布局,可能并不是一件非常乐观的事。
Northvolt运行中以及计划开发的项目
根据其公布的财务数据,2023 年Northvolt虽然收入从1.07亿美金微涨至1.28亿美金,但其净亏损直接达到12亿美金,翻了四番。首席执行官皮特·卡尔森的2026年实现盈利更像一场幻梦。
报告提到,2023年是Northvolt投资最大的一年,每月的投资金额就高达2亿美金,员工数量也从4167人直接扩张至5860人。而公司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则在2023年内减少了 4 亿美元。
这样疯狂的烧钱举动,让人想起了今年年初死掉的一家英国电池公司Britishvolt,甚至名字都异曲同工。这家公司的商业计划是:“build it and they will come”(建好了订单自然会来)。
员工回忆公司给高管们租住280万英镑的豪宅,两位创始人经常坐着私人飞机往返公司的两座大楼。但尽管外表光鲜亮丽,公司却始终没有获得真正的交易以及建立起自己的供应链,最后草草倒闭收场。
Northvolt振奋人心的口号、光鲜亮丽的创始人背景、多个领域的疯狂扩张也更像一张吸引资金的闪耀名片,而做电池背后的工艺、技术、产能、供应链却一个都没能搞定。
这样不考虑现金流和利润的疯狂扩张,无疑是埋下的一颗巨大定时炸弹。
当欧洲的电动汽车快速衰败时,这家电池企业的风险自然也就暴雷了。根据外媒公布的数据,欧盟8月新车销量同比下滑18.3%,已经跌至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而纯电动汽车的销量更是几乎腰斩,这也是欧洲纯电动汽车连续第四个月面临下滑的境地。其中,作为欧盟最大的两个电动汽车市场,德国和法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分别同比下降了68.8%和33.1%。
Northvolt的最大股东大众汽车,自己就因为关闭工厂和强制裁员,站上了风口浪尖。
可以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都迎来了自己的“至暗时刻”,这家本就岌岌可危的位于上游的电池企业自然从“皇冠上的明珠”跌落入泥。
150亿美金,7年时间,寄托着欧洲电池产业的希望,最终却留下了一地鸡毛。
这家欧洲明星企业的衰败或许能给所有的初创公司一个巨大的启示:
制造业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烧钱就能崛起的行业。
一家内核就极不稳定的公司,自然经不起外界任何的风吹草动。在这个行业里,能穿越周期活到最后,靠的绝不是花架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作者:新能源产业家,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