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科学家预言了数百年后人的模样,且不说身高四肢,最明显的变化是人的脑子变小了。他给的理由是: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人们无需再思考问题。
我们不禁反思自己,当面对数学题一筹莫展时,你是否举起手机拍题?当面对毕业论文一头雾水时,你是否选择ChatGPT?我们无疑很快得到答案,着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受控的减少。我认为,不会,且不应。
溯其根本,当我们迅速解决了理论上的难题,我们就会省下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那些冰冷的机器无法感受的问题——原属于人类世界特有的风景。这将指引我们去思考更多有关世界本质的秘密。未来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问题,是人类前进路上的推进剂,它不会变少。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是万古不变的名言。所以,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席卷之下,我们更要守护心中的问题。说到底,人工智能不过是一个工具,一块跳板,没有人类这个使用者,它也就是个工具。站在强有力的工具之上,我们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提出的问题数量更多,质量更高。
问题是反映人们素养的镜子,它不应变少。
外部问题的迅速解决,内部问题更应深刻,项飙提出“重建附近”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渡边淳一指出“不可或缺的钝感力”是对人与物的思考;李娟笔下“阿勒泰”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而以上种种问题,有哪一个是互联网所能体现的?没有。由是观之互联网可以帮助我们,但不会取代我们。我们哪些对周围环境的反思与感悟,不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笔带过。
大卫·芬奇的电影《七宗罪》中有一句话:“现在想让人听你的,仅拍拍肩膀已经没有用了。你必须用一次重锤敲醒他们。”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领军人物,我们切不能被吓怕了,唬住了。我们应举起问题的重锤,成为敲醒沉睡者的重音。
首先,我们万不可被洪流裹挟,忘却了问题的力量,我们应胸中远大,眼里有光,多提问,“为什么?”而不是“说算了吧!”
其次,我们要让重锤之音波及身边的人,摆烂也好,摸鱼也罢,总归是问题越来越少的体现,而我们要用自己身上闪耀的光芒,照亮他们。多去互动,多去展示,多提问题,时代才会在拉开帷幕这一代人的推动之下,逐渐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最后,我们切不可忘记了问题在人生路径上的根本作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当前方岔路,路途迷茫,前途昏暗,不妨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吧!有时候,它会是指引前路的明灯。
愿数年之后,预言中的人只会是愈加智慧,愿长路漫漫的我们问题只多不少,愿人生之路,彳亍其中的你我皆是追逐人生问题的人。
评分: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