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骑活动的市场价值来源于参与主体大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夜骑背后所蕴含的激情、热血的情绪价值。
“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开封拿下”。凭借着这样一句充满passion的话,大量的郑州大学生无惧严寒的天气,骑着共享单车直奔汴京城开封。随着参与的大学生数量直奔二十万,“夜骑开封”也从今年六月份最开始几位大学生的创意行为,演变成如今产生复杂影响的社会性事件。大学生、文旅部门、交管部门、共享单车调度员、开封市民等多方群体都卷入了这场青春风暴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体验了说走就走的激情、开封获得了泼天的流量、交管部门和共享单车调度员压力陡增、开封市民的睡眠、出行遭遇困扰。
网络上大家对此事以及事件中的不同群体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我们也不在此做进一步的延伸。本文我们将视角聚焦在事件的除人物之外的另一主角——自行车之上。作为不具备生命和主观意志的物体,在此次夜骑事件中,自行车一方面成为了大学生们释放激情的载体,另一方面又因数量众多堵塞道路空间,成为了交管部门出面给这次疯狂夜骑降温的源头。
图源:开封融媒
自行车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更是无数人依赖的重要交通工具。尤其是在城市空间内,自行车的交通工具属性会明显强于运动属性。在骑行日益流行的当下,如果能把自行车发展成一项城市运动、在城市空间内实现自行车交通工具和运动属性的完美结合,有望实现城市、自行车运动产业和骑行参与者三方共同受益。此外,本次夜骑事件虽然是以被官方叫停而收尾,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数众多难以管理所造成。如果能在人数、路线、保障、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样一种形式的骑行活动相信还是能起到宣传城市、打造体育IP等多方面的良好影响。
近些年,国内马拉松的热情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马拉松的大军中来。它们通过马拉松串联起城市里的不同景点名胜来宣传城市,通过马拉松赛事产生的食宿交通等消费来拉动经济。但同为近年来热门的户外运动,骑行却远没有马拉松这般受欢迎,没有像马拉松一样吸引如此多的城市和地区入局。并且如今大多的骑行赛事,都会选择在车流量小、道路开阔、封控成本较低的城郊或郊区。究其原因则在于骑行无法和跑步一般,实现和城市空间的完美融合,城市运动的属性不够强。
城市运动并不是专门指某种运动项目,而是一个关于怎样在城市区域里发展体育运动的概念。按照国际奥委会的官方说法,城市运动被形容为:将体育运动、体育活动和积极的娱乐活动纳入城市环境的主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以及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减少性别和社会不平等、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和和平的催化剂。而自行车在城市空间环境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并非一种运动。目前来说,城市空间也不是开展自行车运动、开展骑行及相关赛事的上佳选择。
大众日常参与最为频繁的足球、篮球、跑步甚至健身运动,每次只需要一片固定的场地即可开展。相比之下骑行运动对环境就挑剔许多,需要相对宽阔、平坦的户外道路。骑行的长度则取决于运动参与者本身,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甚至一两百公里都可能存在。骑行里程越长,规划路线的重要性就越甚,不论骑行是否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开展。这也就决定了城市在落地骑行赛事的过程中存在固然的挑战,骑行赛事的里程正常来说都在大几十公里到百余公里的范围,如果要在城市内进行如此长距离大范围的封路及交通管控,成本明显过高。这样看来,把道路封控长度设置在可控范围内来进行绕圈赛,似乎是目前城市骑行赛事较为理想的选择。
其实自行车也并非城市运动属性全无,毕竟小轮车这项以自行车为主体、观赏性强的运动项目,就是发源、生长于街头。然而要将日常的自行车往城市运动的方向去发展,目前来说还存在不小的挑战,需要各方从城市道路空间的规划管理、自行车运动的推广宣传、自行车赛事的落地运营等多方面去努力。相信假以时日,会有更多自行车友好的城市,会有更多的自行车赛事在城市空间内开展。
说回到夜骑开封一事,浩浩荡荡的“十万铁骑”自郑州一路驶向开封,给开封带来了泼天的流量。大学生们热情之高、数量之庞大所带来的不仅有泼天的流量,更有不俗的市场价值。如果规划管理得当,这般形式的夜骑不失为一种全新的骑行活动选择,也是一个可以打造体育IP、城市名片的方向。
对于城市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宣传良机,并且此类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活动,是打造青年体育文化品牌、IP的绝佳载体。此次开封就抓住了机会,狠赚了一波关注和好感:派出交警和医护人员在沿途维护骑行秩序和安全、多个景区半夜就开门迎接大学生并且免收门票、设置骑行驿站、增设单车接驳点、提供免费的热水和早餐等等。以上的种种爱心之举、无不让外界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暖。虽然说后续因为人数过多管理出现一定程度的失控,但总体来说,开封在此次夜骑事件中是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获得了应有的关注度。
图源:开封融媒
对于参与者来说,这种形式的夜骑活动有着更低的参与门槛和成本,对参与者有着更强的吸引力。不需要公路车、山地车,只需要扫上一辆共享单车即可出发,从外地远道而来的参与者也没有自行车运输的烦恼。从体感上来说,参与成本低,可以感受骑行的乐趣;从心理层面来说,夜骑还能一定程度上释放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的激情。
夜骑活动的市场价值来源于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以及夜骑背后所蕴含的激情、热血的情绪价值。如果能在合理组织的前提下,更好地去引导这个年轻的群体,给予更充足的情绪价值,那夜骑活动将有望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
就像多方出面给这次夜骑开封热潮降温一样,我们也得给上述推测降降温。夜骑活动背后固然有可观的市场,但更无法忽视的是其运转过程中的巨大挑战。
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安全问题,任何赛事和活动开展的核心原则都是安全。以此次夜骑开封为例,数量庞大到把宽阔的道路完全堵塞,数量众多的的单车和拥挤的环境背后隐藏着极大的碰撞、摔车事故风险。并且十一月出的郑州和开封地区,气温在后半夜直逼零度,这种低温不仅不适合户外骑行,甚至可以说不宜进行户外运动。此外,在这次大规模的夜骑铁军当中,绝大部分并没有佩戴骑行头盔,这更是骑行运动的大忌。即使未来类似的活动会有更专业科学的组织和管控,在安全方面也依然存在不小的挑战。而在活动之外,还存在引发民间模仿的隐患,安全依然是横亘在群体活动面前的一座大山。
其次,共享单车作为一个主打短距离通勤的工具,并不适宜进行长距离骑行,共享单车在骑行的稳定性、舒适性等方面都与普通或专业自行车存在较大差距。
图源:开封融媒
此外,如果是官方组织的不同城市之间的夜骑活动,就有可能存在两地通力合作上的阻碍。例如本次夜骑就是从郑州骑行至开封,然而本次事件的绝大部分流量都流向了开封一方,所以如何实现双赢也是组织方需要考虑的问题。
倘若未来有城市或地区想复刻此类夜骑活动,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体育IP,则至少需要从以下多个方面出发做足功课。首先参与人数必须要设置在可控范围内,例如可以效仿马拉松赛事的抽签机制。夜骑开封本是一件大学生和开封双赢的事,但因为参与人数的不可控,逐步走向失控的局面。其次路线的规划要合理,要以活动用车的品质为准,设计合理的骑行距离和路线。此外还要做好活动用车、骑行保障设备的投放和管理,例如和相关企业协商好投放数量、单车和头盔品质、后续回收调度等方面的问题,让参与者无后顾之忧。活动组织方如果可以在后续的交通、住宿等方面提供更多保障,则能给活动本身增色更多。
通过此次夜骑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群体在参与此类集体活动方面的积极性。他们不甘困在书本和考试之中,他们渴望释放青春激情、渴望留下难忘的人生回忆。虽然夜骑最后被官方叫停,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应该否定这种激情。未来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正确科学地组织相关活动、赛事,在引导年轻一代合理释放激情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大生意”(ID:sportsmoney),作者:刘成康,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