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许愿 付奇
荧光光谱仪、质谱仪、核磁共振分析仪、超声诊断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仪器是先进制造业的底层基础设施,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
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稳步增长,2023年实现营收10112亿元,部分高端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苏州相关产业就占据全国的近1/10。在日前工信部组织开展的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成功上榜。
翻看此次入选“国家队”的新名单,新成员多集中于高端装备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安全应急装备、工业母机等赛道;而同在仪表仪器赛道上,也还有青岛仪器仪表集群入选。苏州这一集群缘何能脱颖而出?连日来,记者深入苏州调研,探寻藏在科技仪器中的发展密码。
“补短板”的需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这也意味着,仪器仪表产业成为我国明确的七个“补短板”领域之一。
在苏州工业园区经发委副主任王颀看来,仪器仪表产业是一个相对垂直和封闭的领域,内部相对较“散”,发展前期基本上属于“野蛮生长”的状态,育优产业生态第一步,就是要将这些企业集聚起来。
作为分支之一的科技仪器,是根据各种科学原理对被研究对象(被测量或被控量)进行检测、显示、观察、控制的器具或装置的总称。而高端科技仪器,正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隐患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相关产品竞争力不足,行业内部仍存在着高端产品严重缺失、企业创新投入能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短板问题凸显的四类共性问题。
“尽管这个集群内只有苏州一个城市,但我们的产业规模足够去当好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王颀认为,作为制造业大市,苏州已具备相当可观的产业基础,有意愿也有能力“带队”补齐高端科技仪器这个“短板”。
早在1958年,苏州就诞生了国内第一台放大能力达5000倍的投影显微镜,成立国内第一家光学仪器制造企业,开启我国生产光学仪器的历史。1963年,苏州成功试制中国第一台电磁振动试验台,实现中国电磁振动台业零的突破。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苏州市已形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区,昆山市、吴中区、高新区等板块有机协同发展的高端科技仪器集群,产业规模连续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实现总产值1151亿元,位列全国各城市之首。
走马苏州,“明星仪器企业”比比皆是——百亿级企业1家、十亿级企业16家、亿级企业 193家,并拥有上市企业16家,全球营收前5的科学仪器企业中有4家均在苏州设立研发中心。它们,就是集群的底气。
那么,这些企业为何选择来到苏州?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
适合“成长”的土壤
12月13日,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试试验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技术人员正忙碌地进行着新能源车的各种精密检测工作。
实验室中央,一台巨大的电池测试设备正在运行,设备的屏幕上跳动着各种数据,显示着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温度变化和循环寿命;而另一处正在进行环境可靠性试验,一个模拟极端气候的大型试验箱内,温度和湿度在不断变化,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被放置在其中,接受着严苛的考验,以验证它们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目前苏试试验力学环境试验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我们可以称得上是振动器设备领域的‘黄埔军校’!”苏试试验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骆星烁介绍,苏试试验在国内及海外建有25家连锁实验室,各类试验设备产品畅销欧美,形成了布局全球的专业第三方综合试验服务网络。
从苏试试验驱车15分钟,便来到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清谱科技总部2023年在这里正式启用。
走进清谱科技展厅,一台烤箱大小的仪器吸引了记者目光,它是清谱科技的明星产品——Cell微型质谱分析系统。公司技术负责人吴俊函介绍,质谱技术是化学分析的“金标准”,但传统质谱设备体积庞大、操作流程繁复,几百公斤到1吨,成为制约质谱技术从实验室走到现场检测的瓶颈。而这台仪器只有8.5公斤,成人用一只手就可以托起来,在同体积仪器里性能全球领先。
从大型仪器到微型仪器,苏州,已集聚各类型仪器中的“顶级力量”。
“这里有我们成长需要的土壤。”吴俊函从清华博士毕业后,就追随老师来到苏州创业。吸引他们“落地”的,一是这里供应链完整;二是产业下游制造业发达,贴近产品市场。“苏州集聚了大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企业,不少都是我们的客户。而我们试剂耗材的供应商很多也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关键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大多就在苏州。”吴俊函说。
更重要的是,苏州有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
生产出仪器后,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产品如何验证、适用的问题。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仪器仪表产业园内,有一条纯国产的测试线,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环境与可靠性、电磁兼容、软件测评、材料结构与强度等通用试验服务。像这样的平台,在集群内还有不少。
就在今年10月底,江苏省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在苏州授牌成立,用以打造“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和推广平台。
“苏州市具备推进高端科技仪器产业化的综合优势。”王颀总结说,苏州基本形成高端科技仪器“科学—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全链条,同时,是行业内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可为高端科技仪器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集群还可以将苏州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与高端科技仪器作为先进制造业底层设施的特殊产业属性相互叠加,产生放大和倍增效应。”
不一样的促进组织
细看入围集群的促进组织,不难发现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非常特殊——大多数集群的促进组织都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比如行业协会之类,而该集群的促进组织是苏州未来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也是入选集群中唯一一家背靠投资机构的促进组织。
为何选择这家公司作为集群的促进组织,王颀道出了考量:“从我们此前申报集群的经验来看,以国资公司市场化运营,依托国有资源,背靠国家战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资源,此次促进组织背靠苏州元禾控股这样一家管理超千亿元基金规模的投资控股企业,也意味着促进组织具备了很强的金融属性,可以进一步‘以投促产’。”
不同于飞机制造、汽车制造,仪器仪表产业链相对较短,行业“散、小”特征明显,企业规模也普遍较小。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对行业的支撑效果也更显著。科学仪器开发周期长投入大,资金难题往往是第一道“拦路虎”。供需不匹配问题同样制约着仪器企业的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是元禾控股投资的三大重点领域,而这三大领域,恰恰对科技仪器需求量都极大。
“作为一家投资机构的子公司,苏州未来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则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知道行业的痛点究竟在哪里,从而为仪器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投资。”元禾控股副总裁童亮点出了促进组织的优势。
“元禾控股了解产业情况,我们找它合作来推进集群发展,就是希望达到‘1+1>2’的效果。”王颀介绍。今年,苏州未来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增挂苏州市高端科技仪器产业促进中心,创新采用“产业公司+促进中心”双轨运作模式,打造“基金引导+标准引航+技术引领+人才引育”的“四引”集群促进体系,增强集群协同能力。
“量”出下一个高峰
在科学仪器行业内,发达国家长期处于国际市场垄断地位。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在国内很有优势,但对标美国沃尔瑟姆高端仪器产业集群、德国巴符州精密仪器产业集群、日本东京湾区北翼埼玉县光学产业集群等国际先进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受访者们也能清醒认识到存在的差距,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亟待补上——
自主品牌企业“有高原无高峰”,尽管已形成自主企业龙头梯队,但还缺少如美国的丹纳赫、赛默飞这样具有国际引领能力的“风向标”企业,拳头产品国际竞争力也有待提升;部分核心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人,大量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产业化、商品化周期还较长;新产品应用推广难度尤其大,国内科研团队乃至企业习惯于采购进口产品,导致“国外的买不到、国内的没人要”;协同联动有待进一步提升,苏州市高端科技仪器集群与周边区域其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协同发展也存在不足。
集群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既持续在国内保持竞争力、又追赶上“世界级”?
科技攻关成为一柄“利器”。数据显示,2023年集群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5.9%,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倍。王颀表示,集群将聚焦工业仪器、科学仪器、专用仪器三大方向,围绕工业控制、智能检测、物性测试、电子测量、智能传感、数字影像六大领域,深入实施产业优化攻坚、协同创新攻坚等八大攻坚行动,让集群整体力争“自主可控”,并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既创新协同,也携手出海,促进内外资企业协同并进。集群内已集聚外资企业240多家,下一步还需继续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拓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服务贸易,鼓励外资制造企业发展衍生型总部,打造一批总集成、总承包的专业服务型总部机构。同时,支持集群龙头企业加大海外并购重组,提升集群企业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先进技术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跨国高端科技仪器企业。
元禾控股相关负责人对此充满信心。目前,促进组织已提出“网络协作主枢纽、技术创新指南针、产业合作黏合剂、要素集聚强磁场、集群品牌代言人”的战略定位。他表示,元禾控股是很多企业的股东,如果集群内的仪器企业生产出了较好的产品,既可以推广给其投资的上下游企业使用,而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应用推广的窗口,“元禾控股将进一步配合制定好集群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让集群内的企业协力‘拧成一股绳’,通过耐心资本,培育出全球产业链上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