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AI之夜”现场。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分论坛“数据驱动 创新智媒业态”现场,与会嘉宾在交流。以上图片均为人民网记者翁奇羽摄
加快数据开发 创新智媒业态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 王钦敏
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又是赋能创新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出重要部署。
推进数据高效供给,驱动创新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可引入“智能化快车道”“人工智能+媒体”等模式。在数据加工、训练、应用中的数据标准和质量,是提升专业化性能的关键。
加快数据应用场景开发,提升服务效能。例如,推广智能化、标准化的智媒技术,可提高拍摄、录音、剪辑、编辑等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并实现智能集成、用户交互、服务管理和市场分析等增值服务。
创新智媒业态,健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媒体应充分体现传播价值、科技价值、服务价值、平台价值,创新资源开发业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统筹数据安全与发展,加强智媒标准化体系建设。智媒健康发展要处理好数据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构建体系化的数据库系统、数据标准规范、数据安全分级分类,强化数据安全监测、风险识别评估等管理制度。
拓展全球视野 促进协同创新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 张景安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数字领域的“三驾马车”,算力、算法、数据十分关键。当前,各行各业都面临数字化转型,技术发展迅速。例如,ChatGPT 3.0公布之后,几个月时间就升级为4.0,后者比前者效率提高了500倍。这是一个分秒必争、日新月异,比效率、比质量的时代。
很多创新来自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探索,因而要有国际化视野,还要鼓励多学科交叉的研发体系。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关系密切,他们能否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上实现协同创新,是竞争的重点。未来的竞争,可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的竞争。
此外,我们要营造中小企业友好的环境。企业是创新的主力,中小企业十分关键,民营企业也是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坚持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凝聚众智、集聚众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打造智慧屏媒 壮大主流舆论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吴绮敏
15年前,人民日报社引入数字技术,研发物联网形态新型媒体,“从0到1”打造了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作为党报数字化发行的重要载体,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积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中独具特色。如今,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广泛布设于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全国大部分省份,并开启了向海外延伸点位的新征程。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丰富“屏媒概念”,开辟“屏媒阵地”,矢志不渝提供更多更好的功能化、场景化、定制化文化和信息服务,力争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交出成绩优异的答卷。
当前,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已与户外大屏、高铁屏、商场显示屏、通信基站屏及IPTV电视端等多样态屏媒伙伴开展内容共建共享,未来愿携手各方进一步拓展合作,一起形成屏媒“雁阵”,以“强传播”优势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和国家的好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构建传播矩阵 擦亮文化名片
北京市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张晓家
文化新质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和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北京市西城区牢牢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矩阵化”发展大势,充分发挥和展示“资源优、融合深、效能足、声量大”优势。
依托数量多、品质高、种类全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演艺等业态深度融合。打造“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文化IP,持续擦亮文化名片,创建三大文化会客厅。构建“北京西城”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出《宣武门》等电视剧,举办了“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河之端’”等品牌活动。
接下来,西城区将注重推动数字化创新升级,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力”;注重创新阐释西城文化内涵,形成以IP为抓手的“融合力”;注重培育文化新业态新场景,扩大西城文化发展“竞争力”;注重多场景多模式创新传播,持续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创新应用工具 驱动社会发展
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 刘艳军
数据元素周期表,顾名思义,就是将数据要素按照一定规律拆解为更基础、更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数据元素。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数据的地域、所属行业、大小、时间、质量等特征进行标注,清晰地界定数据资源特征,形成能快速识别数据的“身份码”。这是人民网旗下的人民数据团队所做的研究。
数据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数量,更在于其能够产生的应用场景以及这些场景的实用性和落地性。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与人民数据共同研究“数据反应”,即多个数据资源按照特定的处理模式进行的数据处理、计算,包括生成的数据场景。
为了评估数据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效果,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联合有关单位,利用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打造了数据探针模型——“Ailoud数据指南针”。
数据反应可以辅助生成各种所需的数据要素场景,“Ailoud数据指南针”像实验室中的精密仪器,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评估这些场景的经济效益、创新性及实用性。
随着数据元素周期表和“Ailoud数据指南针”等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数据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掌握关键技术 打通数据壁垒
江西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王少君
数据驱动促进了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江西报业传媒集团积极探索,打造了“南昌市大数据标注基地”,完成南昌市安义县数据资产入表等业务,利用大数据为传统媒体赋能。
今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三十个年头,媒体融合也在这个过程中稳步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想达成这一目标,需用好用足数据,熟练掌握数据分析、提炼等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数据流通壁垒等痛点,使数据能够在场景里更好地应用。这不仅是主流媒体,也是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挖掘数据价值 推动媒体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赵子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主流媒体发展出人智协同的“副驾驶”“智能体”等模式。
发展智能媒体,要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无论是优化传媒数据、创建高质量的训练集,还是训练大模型的基本算法和数据池,都需要专业人士投入大量精力。而对于视频媒体,多模态应用技术仍在发展中,未来可能更多向视频化和全媒体方向发展。如今,“智能体”已经成为面向消费者领域的重要方向,并有可能成为新兴传媒。因此,传媒行业应加快“智能体”的开发,在智能硬件方面,要结合边缘计算、5G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硬件产品的智能化。
做好内容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 周 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国教育国际传播体系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提升高等教育国际传播力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努力拓展阵地,做好内容建设,用好技术赋能。中国教育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发力。智慧屏媒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在国际传播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我们愿与屏媒行业开展更多积极、深度的合作,以数智技术“含金量”提升中国教育国际传播“含新量”。
赋能文博领域 提升游客体验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 宁亚莹
2000年前,青铜文明在陕西宝鸡生根发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是集中研究和展示周秦时期青铜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如今,智媒形式日益丰富多样,在文化领域的体验式传播能力日益提升,虚拟现实、3D、魔屏等技术拓展了人们的认知空间,让游客身临其境。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充分运用互动显示屏、虚拟现实体验区以及即将入驻博物馆的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提升游客体验。期待数字技术为文物赋能,让典雅端庄的青铜瑰宝焕发新光彩。
整合多方资源 探索融合新路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东南卫视总监 李灿宇
融合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媒体不仅是内容的生产传播者,也应是创新技术的实践者。在多年的融合传播实践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充分发挥“立足东南,面向全球”的区位优势,整合多方媒介资源、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逐渐探索出一条融合传播新路。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凝聚数智发展合力,不断提升全领域传播的有效触达率。
引入先进技术 助力内容生产
开普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杨春宇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迅猛,“智能化快车道”“人工智能+媒体”等模式,在数据加工、训练和应用中达成了新的数据标准和质量,赋予主流媒体新的发展空间。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持续提升,已在媒体领域得到不少应用,覆盖选题策划、语料优选、内容生产等环节。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成果,智慧屏媒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赋能,将在交互式问答、内容个性化解读等方面为用户带来更多新体验、新惊喜。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