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晨 蒋晓芳
12月30日,在位于鹤壁科创新城的航天宏图华中总部卫星运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接收分析研究“女娲星座”在轨卫星从500多公里的高空不间断传回的数据,为城市发展提供快捷优质的监测服务。
作为国内领先的卫星运营与应用服务提供商,航天宏图自2020年将华中总部卫星运营中心落户鹤壁后,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卫星互联网新业态发力高分遥感全产业链构建,提出了“女娲星座”建设计划。12月17日,“女娲星座”第三批4颗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至此,“女娲星座”在轨卫星达12颗,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业务化运行雷达遥感星座,也将对鹤壁市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提供更高质量的卫星数据服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商业航天产业正处在市场“破茧”和产业链“成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全省“2+N”卫星产业发展格局“主角”的鹤壁,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星、箭、数、服”产业链关键环节,正聚力构建全流程、全要素商业航天产业链条,卫星产业生态圈逐步形成。
高效、可靠性强的卫星制造能力是组建星座、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基础。今年8月,天章卫星智造基地获批河南省首个卫星制造资质,成为全国第一家集研发、制造、测试于一体的雷达商业遥感卫星制造基地,年生产卫星能力达到100颗,覆盖了从零部件单机进厂到整星出厂发射的卫星研制全流程。
“卫星智能制造具有特殊性,研发、总装、仿真、测试等,要经历140多道工序、3个月的生产周期,才能具备出厂状态。预计明年1月,首批4颗卫星就可具备出厂条件。”在鹤壁科创新城河南省卫星产业园区的天章卫星智能制造基地,负责人赵致远告诉记者,目前该基地的产品主要用于完成航天宏图“女娲星座”建设项目5年114颗卫星的生产任务。
浩瀚太空中飘浮的一颗颗卫星,如何与万里之外的地球保持联系?航天驭星中国中部(鹤壁)卫星测运控项目则是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卫星运行在距地面几百公里至几万公里的太空,就像远在天边的风筝,我们需要有一根线,通过它来感知卫星的状态、控制其工作节奏。这根隐形的‘风筝线’,就是由卫星上的测运控单元、地面接收站和测运控软件共同组成的测运控系统。”该项目负责人刘翔介绍。
商业航天既是“逐梦星空”的追求,也是“脚踏实地”的产业,市场巨大、前景广阔。在鹤壁市商业航天产业的版图中,从航天宏图、天章卫星、航天驭星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到航宇火箭制造基地、航天枢纽港项目加快推进,这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抢抓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机遇,主动融入航天强国战略,聚焦“卫星、火箭、数据、服务”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培育40多家上下游企业,实现了从一个企业到一个产业、“一条链”到“一张图”的跨越式发展,商业卫星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范,我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开足马力驶向“快车道”。鹤壁市副市长胡红军表示,未来,该市将聚焦“整星”“整箭”制造,重点培育招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卫星规模化制造和发射,推动火箭制造项目投产达效,探索卫星数据交易,做优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构建全流程、全要素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为我省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高地作出鹤壁贡献。
记者手记
在浩渺天地之间,人类冲上云霄的渴望从未止歇。商业航天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进入加速起飞的关键时期。
“女娲星座”第三批卫星成功发射,“鹤壁市抢抓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机遇,聚力打造全产业生态链条”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近期,鹤壁商业航天产业喜讯频频。作为我省卫星产业发展格局的主要承载地,该市把商业航天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举,以前瞻30年的眼光谋划推动产业发展,一个集卫星研发制造、火箭研制发射、卫星测运控管理和数据应用于一体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发展商业航天,其势已成、其兴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