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组装固态钮扣电池。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重庆水稻专家王骞(左二)在给当地人传授水稻种植新技术。(资料图片)
一年来,重庆科技创新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老朋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织就“一张网”,让科创“新高地”加速崛起。
目前,我市与63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18个国家在重庆建立了研发平台,由重庆大学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成员包括11个国家的15所高校。
2023年11月6日—7日,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渝举办。以大会举办为契机,重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道,跨越山海,寻求科技合作新机遇,共享创新发展新成果。
一年来,重庆科技合作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近日,记者走进我市部分高校、机构和企业进行了探访。
打开“一扇窗”
“新朋友”双向奔赴
王骞是市农业科学院的水稻专家,在重庆承担建设“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中,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坦桑尼亚结缘已有十余年。
坦桑尼亚种植技术不高,水稻亩产较低。
10余年来,在王骞等多批次农业专家的持续帮助下,坦桑尼亚优势条件区域的水稻亩产从过去260公斤,大幅提高至460公斤。
今年7月,“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运营管理工作移交给坦桑尼亚。不过,王骞始终放心不下,身在重庆的他,还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坦方负责人保持着沟通交流。
与此同时,王骞又迎来了新任务——在“中国(重庆)援助尼泊尔农业技术合作项目”中,承担项目技术支持和中尼南方农业科技园的技术合作任务。
“今年8月,中尼南方农业科技园在尼泊尔中南部城市珀勒德布尔启动。”王骞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筛选出37个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计划今年底或明年初引种到尼泊尔,在当地开展品种筛选和高产栽培示范,“除了技术合作,我们还希望将坦桑尼亚的合作模式,推广应用到尼泊尔去,助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不仅是市农科院,结交到“新朋友”的,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举办期间,哈工大重庆研究院接待了塞尔维亚代表团,由此,双方开启了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
双方接触一年来,该院已经先后派出4个考察团,前往塞尔维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园开展交流对接,同时,塞方也有考察团来渝,为后续的多维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7月,研究院与塞尔维亚尼什科技园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将重点推动产教科融合、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合作。
“经过前期需求征集,我们了解到,塞方对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很感兴趣。”该负责人说,目前,针对塞方的需求,研究院正在策划塞尔维亚政策推介会以及赴塞技术产业对接考察项目。
目前,哈工大重庆研究院、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塞尔维亚尼什科技园三方,正计划建立中国(重庆)-塞尔维亚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推动中塞双方技术转移合作。
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的溢出效应持续放大,犹如给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打开了“一扇窗”,让企业敏锐地捕捉到海外市场的新机遇。
“今年以来,我们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明显加快,目前已与卡塔尔、沙特、新加坡、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建立了合作,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运营机构。”七腾机器人企划总监张喆说,公司立足石油化工行业难点,持续开展创新研发,目前,已获得170余项专利技术成果。
他表示,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优势,他们将加快推动产品及项目在海外应用落地,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搭建“一座桥”
“老朋友”合作再加码
科技合作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新朋友”的合作在增多,“老朋友”的合作也在深化。
“我们与韩国团队的合作有近30年历史了。”走进位于渝北区仙桃数据谷的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黄旭炜如是说。
据介绍,该联合实验室由重邮与韩国高校、企业、研究院等单位共建,于2021年8月获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重点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开展工业物联网时间敏感网络、工厂能耗管理、数字孪生等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和示范应用的联合研究和技术转化。
目前,联合实验室已研制出全球首个时间敏感网络符合性测试平台、全球首个工业融合网络测试验证平台,相关成果在国家电网、韩国LG公司等40余家中外企业获得应用。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期间,实验室成果还亮相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10年成果展。
黄旭炜告诉记者,在新机遇下,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工业物联网领域科技合作与高端人才培养平台。
重庆工商大学和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也是一对“老朋友”,2017年,该校就与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泰国典型食品加工废水一体化云管理装备和云管理平台的合作研发与示范”项目。
尽管项目于2022年顺利结题,不过,双方的合作并未按下“停止键”,而是进一步加码。
“从那以后,我们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重庆工商大学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助理徐伟说,特别是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后,双方更是共同谋划了更大的合作。
大会举办期间,泰国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部部长素帕玛·伊萨拉帕迪一行来渝,由重庆工商大学负责接待。正是在这次“亲密接触”中,双方碰撞出深化合作的“火花”。
就在本月,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将来渝,与重庆工商大学签署共建科技合作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合作协议。该中心的建立,将为我国先进技术成果在泰国转移转化落地提供平台和服务,并探索我国科技成果在境外转移转化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在此基础上,重庆工商大学正与泰国国王科技大学、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等商讨共建中泰联合实验室,为双方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新的重要国际化平台。
织就“一张网”
科创“新高地”崛起
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让重庆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科技合作对象不断拓展。随着成渝地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全面启动,重庆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构建一流开放创新生态的道路上更是“开挂”前行。
“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成渝地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启动建设。”市科技局副局长田盈说,一年来,重庆以全方位科技交往带动科技创新合作,建立起政府、民间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目前,我市与63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18个国家在重庆建立了研发平台,由重庆大学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成员包括11个国家的15所高校。
围绕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我市组织本地科技创新主体与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实施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等重点专项达50余项。
从人员交流到项目合作、再到平台共建,由点及面,上到政府间、下到民间,在重庆,一张国际科技合作网正在形成。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于2020年4月正式注册落户两江新区,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与材料、智能传感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技术转化和人才培养。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不只是“埋头做科研”,更是要打造成一个平台,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影响力”转化为“吸引力”和“生产力”,让国际优秀创新资源和力量到重庆来,为地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去年,围绕重庆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际需求,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与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一道,与长安汽车三方签署共建“新技术实验室”合作协议,聚焦智慧感知、新兴能源、大模型与数据安全等领域,综合运用“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前沿科学引领创新”等多种模式,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工作,就是把“影响力”转化为“吸引力”和“生产力”的最好例证。
就在前不久,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又吸引了一家校友在深圳创办的企业,来渝共同成立生物材料科研创新中心,推动一些先进成果在重庆实现产学研合作和落地转化。
事实上,为打造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目前,重庆还高质量建设了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重庆)等国际技术转移平台,设立专业技术转移机构30余家。
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重庆)(以下简称中匈技术转移中心)是我市较早建立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之一。今年5月,中匈技术转移中心被纳入《中国—匈牙利共建“一带一路”第三轮重点合作项目和事项清单》。
如今,中匈技术转移中心一方面与匈牙利投资促进局、匈牙利创新局、佩斯州政府、匈牙利中央银行知识管理中心、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等部门、高校和机构建立了联系渠道,持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节点;另一方面与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湖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将国内协作共建单位拓展到8省(自治区),进一步拓展了对匈科技创新合作网络。通过对内、对外的不断拓展,推动形成“一核引领、众点支撑”的中匈技术转移格局,助力重庆打造面向匈牙利的技术转移枢纽。
织就“一张网”,让科创“新高地”加速崛起。不过,有了这张“网”,重庆还未停步。
如今,重庆的目标,又瞄准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重庆),进一步完善国际技术转移渠道、平台、服务体系,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推动我市重点产业、技术、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建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参与度影响力,加快打造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和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田盈说。(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张亦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