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明辉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徐冠英
他是一位学者,在《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过文章,发展了一系列低频声波调控的理论方法。他又不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从基础研究到创造技术,再到成果转化,成功实践了全链条创新。
2023年度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45岁的卢明辉,是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也是苏州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2004年以来,卢明辉主要从事声学人工微结构材料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更好地控制声波的传播”。
声波无处不在。声波有用,可以用于通信、探测、医疗、多媒体、消费电子等方面;声波也会令人生厌,如生活中各种烦人的噪声。为了给人们舒适的声环境,需要消除、吸收、阻隔噪声,而噪声污染防控中,处理低频声波、解决低频振动都是难题。
卢明辉带领团队,基于对称性原理和能带理论,提出一系列新的声波控制方法和技术,可以控制声波的传播方向和速度,“能让声波慢下来、停下来,也能实现局域化”。在此基础上,团队又利用微结构共振耦合的原理,自主研发出新型的声学超构材料,用于吸收或阻隔低频、宽带的噪声。
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声学超构材料,做成吸声体或声屏障,在输变电厂、轨道交通、高速隧道等大型工程中运用,发挥减振降噪的作用。
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噪声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卢明辉还积极参与推动生态环境部制定相关标准,希望以标准促进开发商重视建筑的隔声问题,未来出现更多的“宁静住宅”“宁静小区”。
卢明辉潜心研究,有关成果入选 “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作为第二完成人的项目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告诉记者,探究声波调控的新原理,研制新型声功能材料和声学器件,属于国际科学前沿,很具挑战性。“创新是为了努力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性难题,而不是实现国产化替代。我经常跟学生说,‘做难事方成伟业’。”
20年里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做实验缺少设备,逼迫团队研发了很多仪器设备。而逼出来的热线式矢量传声器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矢量传声器件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达数千万元,进一步完成规模化量产后,可带动数十亿元声学探测产业的升级。
这位“非纯粹”学者,带领团队和华为公司合作打造“华为—南京大学超构材料联合实验室”,推进超构材料成果在华为转移转化;发起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大学光声超构材料研究院”,超构材料和光声检测技术的应用及产品落地,创造直接经济价值超亿元。
2020年,南京大学、苏州常熟市,联合中国声学学会等多元主体,开始共同打造“苏州·中国声谷”,旨在攻克、转化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声学领域的创新型产业。受南京大学委派,卢明辉积极推动“苏州·中国声谷”项目落地,几乎每周都在南京、苏州之间往返,带学生、做科研、做产业,忙得不亦乐乎。
“有人问过我,什么是工科?我想,工科是为人类享有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的学科,工科学者是一个个难题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我就是一个振动噪声治理解决方案提供者,愿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做一点微薄的贡献。”卢明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