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大学新生“尝鲜”人工智能通识课

作者: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4-11-08

本报记者 何蕊

今年秋季学期起,市属公办高校面向近5万名大一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学期过半,记者探访发现,除了通识基础课,各校还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出了“AI+专业”特色课程。当AI遇上所学的专业,人工智能带来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啧啧称奇。

音乐学院学生开起AI音乐会

“下面我将播放4段音乐,大家猜猜哪首是AI创作的?”在中国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的课堂上,课程策划人付晓东教授引导新生了解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发展和应用。音乐结束,学生们讨论热烈,每段音乐都有学生认为出自艺术家之手,答案也出乎意料——4段音乐全是AI之作。

“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我们对音乐创作、表演与审美的认知,人人都能成为作曲家。”付晓东向学生点出这堂课的核心意义,大家应该思考,AI是职业生涯的对手还是伙伴?它是音乐生产力的终结者还是助力者?“实际上,面对人工智能的进击,除了拥抱,别无选择。”

对“人工智能+音乐”的思考,一直延续到了课后。目前,国音近300名大一新生打破专业界限,15人为一组结成创作团队,使用音乐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音乐创作。本学期末,一场别开生面的AI音乐会将在校园上演。

付晓东希望,他能和学生们一起掀起“AI+音乐”的新浪潮,“我们将创建中国音乐大模型,涵盖中华民歌戏曲、器乐说唱等内容类型,创作出更多的中国风格乐曲,让中国音乐传播得更远更深。”

菜单式通识课按需“组装”

正在市属公办高校全面铺开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由“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四个模块组成。类似中国音乐学院的“人工智能+音乐”课被纳入到第四模块,由各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自行组织开设。前两个模块课程由市教委牵头统一录制,建设慕课平台供市属高校使用。第三模块由部分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学科分专题录制视频,分享给各校自主选课。

在“通识基础”和“算法原理”模块,市教委推出理工版、管文版和艺体版三个通用版本课程,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个性化“组装”。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类院校均选择了艺体版通用课程。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综合类院校专业涵盖范围广,由各学院专业自行选择理工版、管文版、艺体版课程。北京建筑大学在通用版本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设计,把校内相关课程中关于数制转换、逻辑思维等内容列入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计算基础。

学生们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跨校选课。市教委面向全市高校征集了一批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案例课程,助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把课堂搬进应用实景

潜移默化间,人工智能已深入大学专业学习方方面面。一些学校干脆把课堂建立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AI+专业”的神奇魅力。

首都体育学院身体运动功能实训室内,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的“AI+运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正在监测着学生们的运动训练。学生在场地中央的特定区域内做出高抬腿、开合跳、原地跑等动作,讲台上的大屏幕就会实时显示肌肉运动和力量传递的情况,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地训练。体育工程学教研室教师张晋喜讲解平台使用方法:“当一块肌肉显示红色时,证明这块肌肉正在发力,如果用力不当,系统就会显示并提示。”采集的数据经过系统处理后,会生成详细的运动轨迹和力学分析结果,与标准模型数据对比后,教师就能对学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

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人工智能教学的浪潮。记者了解到,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金融科技学院等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也试点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