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分布式AI建筑机器人系统 造福公益发明

作者:卢博的博庐发布时间:2024-10-06

台湾经济日报 20240701

「AI机器人与建筑系统(AI Robots and Adaptive Architectural Systems)」的发明是以公益为宗旨,有别于我们熟悉的科技发展主流-以创造利润为出发点,因此特别与众不同。

每个人都需要有房住,此公益发明不仅能让建筑快速建构,且低碳、环保、寿命长,还物美价廉,买个房可以住好几代人,可以省下高额购房花费来享受生活,从而促进整体经济均衡发展,并降低全球暖化带来的极端气候,让每个人都能受益。

先前卢鸿智博士已经公开展示此发明的建筑体部分:「AI机器人像素化低碳建筑系统」,这次他要公开的是AI机器人的部分,他命名为「分布式AI建筑机器人系统(Distributed AI Architectural Robot Systems)」。

因为人的主观思维之故,我们猜想的外星人是人型,我们积极开发的AI机器人也是人型,但卢鸿智说,人型机器人是非常没有效率的,光是移动,两轮就比双腿有效率得多,而且人体不论视觉还是肢体活动,都是便于向前,背后都是死角,机器人完全没理由照抄人体机能。

他不仅不开发人型机器人,甚至一体式机器人他也不要,因为现在有了成熟的高速网络与AI系统,分布式AI建筑机器人能倍数拓展AI的能力,执行各种复杂的任务,且灵活性高不会有任何死角。

卢鸿智表示,AI机器人最擅长的是单一且重复性的工作,因此他将机器人依粗工与细活分两类,粗工需要强大的力量输出,所以要用液压杆,细活需要精准,所以采用马达与齿轮;一般人形机器人的手指关节是使用小型齿轮与马达构成,无法大力量输出,科幻电影里机器人一手抓起车辆的情节,在现实是不可能发生的。

做粗重工作的AI机器人,举实例来解说,如图一所示,为「搬运用分布式AI建筑机器人」,车体内部因有AI计算机主机,基于兼顾安全强度与散热,采用黄铜,并以履带行进,且为了更好的搬运重物,四个角落设有千斤顶,在搬运前,升起车体打桩,以稳固机身;车体上方设有转盘,机器手臂的臂膀与转盘以三根液压杆相连,提供360度旋转且强大的力量输出,臂膀与手肘、手肘与手掌,连接处都是以液压杆驱动,液压管路采用隐藏式走线,避免作业中损坏;手掌可以依任务需求更换,同时AI也要经过相对应的训练才行;此处要搬运像素化建筑模块,模块采用全钢打造,并以仿木与仿大理石工法美化,且立柱与横梁都是钢材,采用钢构榫接加螺丝固定以提供强大的地震与台风防护力,因此机器人手掌采用三指大掌,稳定的将模块搬到定位并加以榫接。

图一,搬运用分布式AI建筑机器人的数字孪生展示图/卢博设计工坊提供

接下来是细活部分,榫接好的建筑模块须再以螺丝固定,因此需要有机器人来执行,如图二所示,为「固定用分布式AI建筑机器人」,车体同样有AI计算机主机与转盘,因不需要打桩与大力量输出,所以用轮子移动,手臂的驱动全采用马达与齿轮,锁螺丝虽是简单工作,但为了将效率最大化,由两个机器人分开执行,一个将手掌换成二指握持,为绿色机器人,将螺丝拿到螺丝孔处放定位等待,另一个将手掌换成电动螺丝起子,为蓝色机器人,将螺丝锁好。

图二,固定用分布式AI建筑机器人的数字孪生展示图/卢博设计工坊提供

特别的是,这些AI机器人的眼睛都不是固定安置在机器人身上,而是采用多台无人机做眼睛,提供远近多角度的全方位视野,获得无死角的环境数据。

另外,这些AI机器人,可以设计成独立执行,也可以透过无线网络,由中央AI大脑统筹来操控。当然也可以不要用上AI,而由人来操作,只是因为机器人是分布式,操控上会有一定难度。

卢鸿智的理想是创造生态繁荣而美丽的世界,让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能美好的生活,他不做梦、不画大饼,而是一个人、一步一脚印,默默地在实践,而这项公益发明,无疑是实现理想的关键,一旦普及,不仅有助生态复苏与降低全球暖化,还能让城市变得健康而美丽,更能让每个人都能省下买房的毕生积蓄,而能更有意义且自在的生活。

卢鸿智博士的分布式AI建筑机器人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