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红星新闻报道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4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飞行总时长达到192天,刷新我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刷新我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飞行时长纪录
神舟十八号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组成,3人均为“80后”,都有过飞行员经历。指令长叶光富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执行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李聪和李广苏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于4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返回舱11月4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轨飞行总时长达192天,刷新此前神舟十七号乘组在轨飞行187天的纪录。
任务期间,神舟十八号乘组进行2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和多次货物出舱任务。5月28日,乘组用时约8.5小时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7月3日,乘组用时约6.5小时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
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行任务常态化开展以来,我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飞行时间不断突破。神舟十二号乘组在轨驻留92天,神舟十三号、十四号乘组都是在“太空出差”183天后返回地球,神舟十五号乘组在太空飞行186天,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驻留154天。此前,神舟十七号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187天。
“在轨科研试验进展得非常顺利”
对于航天员叶光富来说,重返“天宫”的圆梦征程完美收官,此外,他还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的纪录,成为我国首位累计飞行时长超过一年的航天员。叶光富表示,这次重返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再次感受到了祖国航天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在轨驻留时间的纪录将会很快刷新”。“这次太空圆梦之旅,我们乘组一心,天地一体,两次出舱活动,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在轨科研试验进展得也非常顺利。”李聪说,“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圆满完成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但是探索太空永无止境。我们一定会尽快恢复,争取早日投入训练,再次回到浩瀚太空,在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广苏表示,太空还没待够:“太空浩瀚,神奇美丽,我们都非常享受失重带来的别样体验。从太空家园返回地球家园,既有回家的兴奋和开心,又有对太空的留恋和不舍,此刻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
本次下行的科学实验样品共55种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中国空间站第七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11月4日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
据介绍,本次下行的科学实验样品共55种,涉及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燃烧科学等领域,总重量约34.6公斤。其中,生命类实验样品已于4日上午转运至北京并交付科学家,材料类和燃烧类实验样品后续将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运抵北京。
生命类实验样品包括斑马鱼培养基、氨基酸、寡肽、产甲烷古菌、耐辐射微生物等24种。后续,科研人员将重点开展水生生态系统在空间环境下物质循环机制、厌氧古菌对地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生存极限和耐受性评估等研究,探讨地球生命发生星际传播的可能性。
材料类实验样品包括高温难熔铌合金、复合润滑材料、光纤和光学薄膜等30种。科研人员后续将重点研究重力对材料生长、成分偏析、凝固缺陷及性能的影响规律,推动长寿命空间润滑材料、精密电子设备中子屏蔽材料、隔声隔热金属多孔材料等的空间应用。
本次下行的燃烧类实验样品为基于甲烷燃烧合成的纳米颗粒材料。科学家将开展颗粒粒径、形貌、晶格结构等分析,助力地外环境气相合成关键颗粒材料相关技术发展。
我国对突破“黑障区”越来越有把握
这次返回地球的旅程,需要经历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冲破“黑障区”、主降落伞打开、返回舱着陆几道关卡。
其中,最惊险的时刻莫过于穿越“黑障区”。“黑障区”是载人飞船返回地球时,由于载人飞船与地面之间的通信信号被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吸收或反射,导致通信中断的区域。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会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与大气层发生剧烈的摩擦,气体和返回舱表面被烧蚀的防热材料发生电离,形成包裹住返回舱的等离子区,这会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极大衰减,造成地面与载人飞船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中断,这段时间就被称为“黑障区”。
在这个区域内,载人飞船与地面之间的通信完全中断,航天员只能依靠载人飞船自身的导航系统和设备来确保安全。
为了保证航天员平安到家,多路保障力量早早集结。早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乘员组抵达地球之前,空中、地面多路搜救、保障力量便早早在东风着陆场周边集结待命。空中分队5架飞机按照“口”字形布控,这样能形成东西兼顾、南北并行的比较好的态势,利于最后收拢飞行。为了保障沟通顺畅,这些飞行员更是练就了靠眼神沟通的本领。
各路保障力量准备完毕后,11月4日0时3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经过两次调姿、返回制动调整后,三名航天员分别报告状态良好。在载人飞船逐渐接近的同时,地面上的保障力量也越来越紧张,因为载人飞船马上就要进入“黑障区”。
经过一段时间的飞行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离开“黑障区”,三名航天员状态正常。打开主降落伞,返回舱开始着陆。经过多次落点预报后,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80后”乘组开始着陆。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突破“黑障区”也越来越有把握。冲破黑障,一切正常。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王正军介绍,此次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是在11月初,晚上基本没有月光。根据气象资料,11月上旬着陆场凌晨的平均气温是1.5℃。
“本次任务的难点主要是暗夜和低温,导致目标搜索发现难、到达着陆现场难、救援现场保障要求高。”为此,东风着陆场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最寒冷、最黑暗的情况,按照正常情况有方案、异常情况有预案、应急情况有对策的思路,制定了载人飞船返回跟踪测量方案、返回舱搜索回收方案、航天员现场救援方案等。
“按照使救援现场亮如白昼的思路,我们筹措了各种照明器材4型18套,在神舟十四号夜间搜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着陆现场照明保障手段。”王正军介绍,着陆场按照以最温暖的方式救援航天员的思路,为航天员准备了睡袋、盖毯等御寒物资,同时对医监医保车进行维护保养,在低温条件下也可以为航天员提供温度适宜的医监医保场所。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与此同时,地面上的工作人员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一顿特别的接风餐。结束192天的长期“出差”,踏上久违的地球表面,工作人员为3位航天员准备了怎样的“接风餐”?
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除了必须准备的牛肉面,3人还不约而同地点了一份鸡蛋羹。此外工作人员还准备了十几种主副食和水果,保证航天员返回地球吃上的第一顿饭种类丰富,营养均衡。
这顿接风餐不仅是为了庆祝航天员的平安归来,更是为了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
三人的接风餐都点了一份鸡蛋羹
航天员重返地球后需用半年时间恢复
据介绍,自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凯旋以来,本次任务是“神舟”家族第十三次载人返回任务。
太空出差的航天员返回后如何重新适应地球?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邢雷介绍,在返回舱落地后,最先到达的队伍中就包括航天员中心试验队。试验队优化固化了舱内、舱旁、载体内医监医保工作项目和流程,尽量减少航天员舱外暴露时间,及时进入载体开展医监医保相关工作。
邢雷表示,着陆现场的医监医保重点是促进航天重力再适应,有效预防地面耐力下降,保护骨骼肌肉系统防损伤,这是后恢复工作的起点,也是重点。为此,舱旁医监医保人员组合使用航天专用座椅和保暖装置,满足重力再适应匹配调试和防寒保暖需求。
据了解,在适应恢复方面,三名航天员抵达北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航天员后恢复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为隔离恢复阶段,用时约3—4周,主要目的是消除飞行中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促进基本功能恢复。第二阶段为疗养恢复阶段,用时约一个月,确保航天员身心全面恢复。第三阶段恢复观察阶段,用时约4个月,航天员将在这个阶段陆续开展各类训练,经过约半年的恢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任务训练。
“我们针对每一名乘组航天员制定恢复的策略,秉持一人一策,动态评估、科学调整、稳妥推进的总体思路,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开展休养和相关的训练工作。”邢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