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数有关感觉障碍的研究仅局限于视觉和听觉,很少有研究涉及触须触觉。鼠触须触觉的感知起始于触须根部的感觉纤维,经三叉神经核团到丘脑,最后由丘脑的神经纤维投射到初级感觉皮层而形成Barrel区,Barrel 脑区是由丘脑皮层轴突束的终末投射至躯体感觉皮层的第4层,并有星状、锥体和中间神经元聚集周围而形成,属于啮齿类躯体感觉皮层的一部分。包含这一特征的细胞群是以垂直于皮层的圆柱状聚集起来,形成与触须分布一一对应的功能柱,因其形似桶状而被称为桶状结构Barrel。修剪胡须被认为是一种较温和的感官剥夺形式。 有些人可能将其称为“感官减少”而不是感官剥夺的一种手段。然而,与电灼相比,胡须修剪的优点是修剪不会损伤神经末梢。此外,即使从出生开始,胡须修剪也不会破坏第4层桶状皮层模式的形成。胡须修剪作为一种感觉剥夺手段具有可逆性的优点。然而,它也有一些缺点,例如由于胡须不断重新生长,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修剪胡须的另一个缺点是,大约从胡须自发运动开始(出生后第10-12天)开始,小鼠频繁地移动头部以及自发移动胡须,因此需要镇静以有效修剪胡须。
实验动物选用生后12天的小鼠,体重4±0.5g。饲养条件:保持饲养室温度、湿度相对稳定,室温18~25℃,相对湿度40~70%,日温差不超过5℃。实验动物分为为两组,即正常组和剥夺组。选用生后12天的小鼠,将氯仿以10ul/g的剂量滴入小鼠左侧鼻腔内,损毁嗅上皮,达到剥夺嗅觉的目的。嗅觉剥夺侧脑区即嗅觉剥夺组,对侧作为正常对照组。
电生理记录前腹腔注射乌拉坦体重麻醉大鼠。实验中需要时每次再补给初始剂量的乌拉坦。大鼠麻醉后俯卧位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头顶正中切口,暴露出颅骨,切除多余皮下组织。暴露前卤,充分止血。用双氧水擦洗使前卤清晰可见。依据大鼠脑图谱确定待测位置并做好标记。用高速牙科钻开切口暴露右侧触须的对应皮层即左侧区。于前卤后左侧旁开处用针头轻轻挑破硬脑膜,便于金属微电极插入皮层。之后采用机械方式来刺激大鼠触须,触须刺激由刺激器公司控制产生气流由玻璃微电极导出,气流方向由触须的正下方垂直于触须从下往上吹一般引起的触须振动为一。刺激的触须位置可以手动以便找到确定金属微电极位置所对应的主反应触须即记录电极所记录的反应为最大时对应的触须。整个实验过程中大鼠体温由体温维持仪控制。
为了感觉剥夺,所有大的胡须(从A行到E行和第0到6弧,包括α、β、γ和δ胡须)都需要被去除。在P0、P3、P7、P14或P21处,首先用镊子对胡须基部施加缓慢、稳定的张力,修剪右脸颊的胡须,然后使用定制的热丝尖端对胡须毛囊进行轻微烧灼。自制烧灼装置。新生鼠通过与冰间接接触快速冷却来麻醉。为了模拟与胡须修剪相关的任何刺激,用镊子抚摸幼崽左脸颊上的胡须作为对照,进行假修剪。烧灼后,幼崽被放入温暖的笼子中,并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进行监测,然后返回它们的哺乳母体身边。胡须剥夺是在低温诱导麻醉下进行的,然后局部应用利多卡因来控制疼痛。出生后第2天的幼崽在冰中麻醉3分钟。沿着面部一侧的胡须在胡须垫上切开一个切口,并使用硝酸银烧灼该排中暴露的胡须毛囊。局部使用2% 利多卡因后,小鼠在加热垫上重新适应至少15分钟,然后再放回笼中。
记录参数:
应用数码照相机对小鼠行为学进行视频拍摄,计数结果发现嗅觉剥夺后小鼠自发活动时触须摆动频率增加、屈曲的时间延长,小鼠左侧嗅觉剥夺后左侧长触须摆动频率及幅度比同侧的短触须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