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 洁
“人类把自己这个物种命名为智人——有智慧的人类。但我们究竟配不配得上这个称号,实在还有待商榷。”随着人工智能在当下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也开始反过来思考“人”在科技中的身份。
近日,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新书《智人之上》受到广泛关注,不少学者进行了推荐。这不仅仅因为这是尤瓦尔·赫拉利继《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之后,沉淀六年的全新力作,还因为他此次关注和探讨的正是大热的人工智能崛起的话题。
虽然“信息”一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为人人口中的词语,但尤瓦尔·赫拉利却指出,人类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信息史。信息的演化深刻塑造了社会组织、权力结构和文化模式。在《智人之上》中,他以“信息”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人类的发展历史,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无一不是信息网络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然而,人工智能与之前所有的信息工具不同,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可以自己做决定的技术,是一个“新的生命体”。这也就敲响了智人的警钟:在人工智能革命下,当故事的创造者不再是人类,人类未来将何去何从?
书中有许多颇具新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观点,而特别值得当下思考的,首先是警惕社交媒体的算法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当算法可以决定人们“看到什么”时,它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书中提到,算法通过反复试验发现,要抓住用户注意力最简单的方法是按下仇恨、恐惧和贪婪的按钮。当人们被推送一些让他们感到非常生气的信息时,他们会持续关注,甚至告诉朋友。即使这些信息是假新闻或阴谋论,即使现实中有很多积极的事情发生,算法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负面事件上。这种负面信息的泛滥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让人们变得仇恨、恐惧和贪婪,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所谓的信息,就是能够将不同的点联结成网络,从而创造出新的现实。他举例说,2016年缅甸一场大规模暴力事件中,许多平民惨遭杀害,两年后联合国事实调查团得出的结论认为,Facebook在这个事件中“不自觉地”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信息网络发展的历史书,更是一次对未来科技和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那么在信息过载时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打个比方,这就像过去条件艰苦时,人们拼命只是为了吃饱肚子,而当社会发展之后,许多疾病却是由于吃得太多、太饱,以及垃圾食品的出现而造成的。信息也是如此。这本书对每个普通人的启示或许在于,在当下,我们应该掌握主动权,学会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筛选真相。首先需要做的是建立新的认知:并不是“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就越接近真相”,我们要有能力分辨可靠和不可靠的信息,定时进行“信息节食”甚至“信息断食”。
其次,对于浪漫的“AI伴侣”进入人们的生活,尤瓦尔·赫拉利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科幻片总是先人一步。早在2011年播出的英国电视剧《黑镜》中,多个建构于现代科技背景下的独立故事,表达了当代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其中第一集《Be Right Back》讲述了女主角玛莎在得知男友艾什离世后,试图借助人工智能“艾什”抚平创伤的心路历程。2013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片《她》中,男主角西奥多也陷入了与人工智能“萨曼莎”的恋情。近年来,国内外更是有大量的文艺作品开始探讨人机的亲密关系问题。例如,江苏出品或参与创作的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和舞剧《深AI你》等,都是关于“AI陪伴”的作品。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AI伴侣”走进现实,也带来了新的危机。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比起注意力,AI对于亲密关系的争夺可能带来更加可怕的后果。“如果你想改变人们对政治或其他事情的看法,亲密关系就像超级武器。因为一个好朋友可以改变我们的观点,这是其他人无法做到的,所以这是一个危险。更危险的是,人们一旦习惯了与机器人的这些关系后,与其他人形成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困难。我们会变得更加孤独,更加依赖AI。”
赫拉利的观点提醒我们,虽然AI伴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孤独感,但过度依赖这些虚拟关系可能会削弱人类之间的真正连接,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联系现实,近日一篇题为《一位青少年自杀,能责怪AI吗?》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美国一位14岁男孩的母亲向一家明星AI公司发起法律诉讼,理由是AI怂恿她的儿子自杀。据报道,这名男孩在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与陪伴机器人聊天,甚至在自杀前的那一刻仍在与机器人交流。虽然从当前证据来看,还很难得出该男孩是因为AI致死的结论,但这起事件引发了人们对AI情感陪伴功能的深刻反思。如何走出“情感茧房”,或许未来将会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回过头来看,这部书的名字为什么被翻译为“智人之上”?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写道,过去10万年间,智人积攒了巨大的力量,做出了很多发现、发明和征服,但也因为滥用各种力量,处于生态崩溃的边缘。就像人类现在忙着创造像人工智能(AI)这样的新技术,但这些技术有可能逃脱人类的掌控,反过来奴役或消灭人类。“如果我们智人真那么聪明,为什么还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他认为,智人之所以成功,秘诀在于懂得运用信息,并把许多人联结起来。建立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取巨大的力量,但很遗憾,人类在拥有这种能力的同时,常常也伴随着相信谎言、错误与幻想。例如,一些阴谋论的追随者观看一段视频,虽然视频传达的是错误的现实,但仍然能让人义愤填膺,或是对自己的智慧洋洋得意,从而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新群体。“因此,人类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是个网络问题。”书中提出了“硅幕”的概念。有别于冷战时期的“铁幕”,“硅幕”分割的一边是人类,一边是人工智能新霸主,当“硅幕”降临,智人之上是人类还是AI?
有意思的是,今年还有另一本有关“智人”的图书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再见智人:技术—政治与后人类境况》,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以跨越学科疆界的研究方式,对当下(后)人类境况进行了宽广且深邃的探索。物理学家、《拐点》作者万维钢在这本书的推荐语中写道:“哲学家的使命是给世人提供新的洞见。科学革命也好,技术猛进也好,这一轮AI大突破也好,一流哲学家从来都不只是坐在场边赞叹,而是发明新概念,建立新联系,指出新关键。吴冠军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如果机器智能和人的智能是平等的,世界不一定非得以‘人’为本,我们应当如何相处?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什么是技术。我一边读一边想,原来还能这么想,原来这都有人琢磨过!哲学能让你更大胆。”
最近热播的离婚综艺《再见爱人》让人们热议两性关系中的“再见,爱人”,还是“再,见爱人”。前者是结束,是告别;后者则强调再次、重新。套用这个文字梗,两本“智人”书,都是通过作者不同维度和角度的洞察,引导人们思考。究竟是“再见,智人”还是“再,见智人”?可以肯定的是,在智能时代人类需要找到新定位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