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社“法治中国行·喜迎75华诞”2024年全媒基层行采访团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草原的嫦娥六号返回器落点。(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
10月30日4时27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乘神舟、赴太空。
从2000多年前屈原写下《天问》叩问苍穹,到如今神舟再次飞天,中国航天人一次次探索太空,将屈原写在竹简上的“宇宙级浪漫”带到我们眼前。今年10月20日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成立66周年。
近日,检察日报社“法治中国行·喜迎75华诞”2024年全媒基层行采访团走进东风航天城,探寻“宇宙级浪漫”背后的故事。
东风航天城组建于1958年10月20日,是我国组建最早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中国航天梦从这里开启。
在荒漠中行驶数小时,记者终于抵达东风航天城。从刻有“东风航天城”五个字的巨大岩石一路往前,便到达了载人飞船的发射场上,一座天蓝色发射塔架傲然挺立于此。
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这里点火发射。 采访的当天,虽然场上没有发射任务,记者仍能从地面被火箭升空时火焰灼烧的痕迹中,感受到神舟一飞冲天时的激荡和振奋。
离发射塔架仅50米远处,一棵小榆树吸引了记者目光。工作人员介绍说, 每次火箭发射,这棵小树都被烧得焦黄,但第二年春天总能重新长出嫩芽,所以被亲切地称为“树坚强”。2020年,“树坚强”身边,距离塔架更近的地方又奇迹般长出一棵小榆树,大家把它称为“树小强”。
风沙四起的荒漠里,就这样硬生生长出了向下扎根、向天而生的树与人。 这两棵树经过数次神舟发射的淬炼,仍然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不仅一路见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象征着扎根这里的航天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东风航天城,还有一座已经退役的功勋塔架,这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地方。如今,这座塔架依旧傲然挺立在茫茫戈壁,塔架前的大理石碑上,一行金色大字格外醒目——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
距离塔架500米、深埋在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是当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任务的指挥所。当年参试的仪表设备虽然已经陈旧,但依然保存完好,刷写在墙面的标语映入眼帘 :“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透过斑驳的字迹,记者依然能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距离发射塔架几公里外的东风烈士陵园,长眠着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700余名先烈。
陵园中矗立着一座直指蓝天的纪念碑,象征着航天人扎根戈壁、矢志航天的情怀。每次航天员出征前,都会来到这里祭拜先烈,这里蕴藏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记者了解到,航天城各个地方都是以编号来定名的,烈士陵园因为地处九号和十号之间,被称为“九号半”。 请把我埋在“九号半”,成了航天人朴素而真挚的愿望。
在一排排整齐的墓碑中,记者注意到有一座墓碑前,长着一棵小榆树。墓中人,是王来。
1965年,一次大型试验任务中意外起火,年仅24岁的王来为救同事身上着火,凭着最后一口气,向着远离同事和设备的方向跑去。10米,20米……最终他倒下了,身后的戈壁滩留下了38只焦黑的脚印。王来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和奉献精神一直被航天人传承着。
2023年7月初,“东风英名墙”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正式落成。一批已故东风人的姓名,以金色楷体字样镌刻在英名墙上,记录个人生平、工作简历的二维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话深深烙印在东风航天城这片热土上。问天阁、宇航路、东风路……这里,与航天相关的元素数不胜数,与航天相关的人和故事绵延不绝。即便是一个个路牌,也讲述着中国航天独有的浪漫—— “戈壁很苦,东风很甜”“星辰大海,探索永不止步”“树把根扎在土壤,我把根扎在东风”……
这份“宇宙级浪漫”,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拼搏奉献,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也离不开法治的守护。
编辑丨肖玲燕 设计丨刘岩
首席记者丨刘亚
检察日报记者丨王治国 沈静芳
往期精彩
点击图片
购买《方圆》杂志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