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焊接一姐 研究破解世界性难题

作者:北青网发布时间:2024-10-06

在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胡奉雅有一个特别的称号——“焊接一姐”。出生于安徽芜湖的胡奉雅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毕业的“女绣才”,为了“科技强国”梦想,曾先后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剑桥大学深造,成为我国率先破解“钛钢复合板无法熔焊”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研究人员。

作为整个焊接实验室中唯一一位女性,现任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的胡奉雅以钢材为“布”,以焊枪为“针”,以焊接技术为“线”,把不同钢材“绣”入大国重器中,潜心深耕焊接技术,用奋斗的青春助力挺起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

胡奉雅

现任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辽宁省青联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青年委员。她曾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组建的青年突击队入选全国优秀青年突击队案例。她负责或参与国家“十四五”重大专项、省级项目近40项,承担重点材料应用技术开发和评定30余项,发表论文30篇,授权专利32项,获各级科研奖项10余项。

钛和钢在焊接时面临一些独特的技术难题,如钛的高熔点、导热性差和比热容小,这些特点会导致在高温下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裂纹。胡奉雅成为我国率先破解“钛钢复合板无法熔焊”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研究人员。

留学深造跨领域跨学科充实自己

2008年,胡奉雅看到一部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建设的纪录片,片中一名焊接工程师介绍,“鸟巢”最长的一条焊缝需要工人连续焊接38个小时才能够完成。“当时我就被高难度的焊接工艺吸引了。”胡奉雅说。

“如若有朝一日能成为超级工程的参与者,那将何其荣幸!”带着这样的想法,胡奉雅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上学期间荣获“省优秀毕业生”。

毕业后,胡奉雅选择留学深造。“想要做好工艺必须要懂装备。”于是,她选择了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跨领域跨学科充实自己,最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

2015年,一个可以拿着国外全额奖学金读博士的机会摆在胡奉雅面前,但她放弃了读博,背起行囊前往鞍山,走进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的鞍钢,成为一名研究员。“去鞍钢可以距离焊接更近,能更好从事我喜欢的焊接行业。”胡奉雅说。

留在东北为老工业基地注入新鲜血液

很多人毕业之后,不愿意留在东北,选择去南方城市闯一闯,但是胡奉雅却选择从一个“南方姑娘”成长为一名“北方老铁”。“刚来时,鞍钢的设备比较落后,让我觉得在学校中想象的和现实中的完全不同。”胡奉雅说,现实的差距让她感受到有些失落,甚至打了退堂鼓,但后来,胡奉雅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坚持下来。

胡奉雅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选择坚持和突破,与此同时,这一路上她也看到了很多人的坚守和传承。“我觉得近年来东北是有变化的,而且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鞍钢,需要有人去讲它的故事,我作为注入老工业基地的新鲜血液,也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

“刚来时,也担心大家论资排辈,我一个从南方来的小姑娘会坚持不下去。但后来我发现,担心的情况完全没有发生,相反的是,大家愿意信任并且给一个新人机会。”胡奉雅说。

在鞍钢的焊接团队中,走技术赛道的胡奉雅,接触第一个项目时就感受到企业和团队对新人的信任和支持。项目立项环节,胡奉雅在实力和团队信任的基础上,成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当时是一个集团级的项目,我感觉到各层领导对我的信任,同时这种信任也是相互的。”

在一次深海装备焊材项目中,胡奉雅所在的焊接技术团队主要负责的是设备的“骨架”,对于一个大型设备而言,“骨架”是至关重要的,保证内核的安全。当时客户表示不能有气孔。为了解决气孔问题,胡奉雅带领团队连夜测试和查看各种材料,最终拿着一沓的数据找到代加工厂。胡奉雅说,“深海之中一个小小的气孔问题,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必须谨慎严格,而且用户的时间比较紧迫,所以我们连夜查找问题所在,最终发现问题出现在代加工厂,人家的态度也非常负责,解决了问题。”

在这种特种作业的工作环境,往往存在着烟尘、电弧、电离辐射等问题,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团队的付老师之前身体不适,还不放弃给客户汇报,一边流泪一边跟客户沟通,他们还开玩笑说是把自己感动哭了。”虽是开玩笑,但胡奉雅却在鞍钢老一辈人身上看到了匠人精神。

还有一次,胡奉雅出差,来不及解决客户问题,给老专家付老师打电话让他帮忙看看。“我当时不知道老先生生病了,结果他还是二话不说就去帮忙解决问题。”鞍钢老一辈人的执着让她感动,也越发觉得自己作为新鲜血液,更应该把这种工匠精神传承下去,把鞍钢工业的故事讲出去。

逐梦大国重器参与港珠澳大桥等工程

身在东北辽宁,志在央企鞍钢,胡奉雅以钢材为“布”,以焊枪为“针”,以独有的先进焊接技术为“线”,把不同钢材“绣”入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等重大工程中。

胡奉雅团队曾参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华龙一号等国之重器钢铁材料焊接工作,他们在超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初到鞍钢不久,胡奉雅曾跟着团队参加国际钢铁年会,当她代表团队向一些国外专家介绍鞍钢时,发现大家不是很了解这个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的老工业基地。“鞍钢的底蕴非常厚重。”胡奉雅说,作为新鞍钢人,她要把鞍钢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有一次胡奉雅带着孩子去看港珠澳大桥,在桥下,胡奉雅一边走一边给孩子讲解,哪一段是有鞍钢供货,那些工作是她参与的,“我和团队成员虽然没有全程参与建设,但也是整个工程中的一颗重要‘螺丝钉’。”当跟孩子介绍自己曾经参与的工程时,胡奉雅的心里是踏实的、满足的,逐梦大国重器最终成为现实。

在鞍钢的工作,让胡奉雅感觉到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有每一分的收获,能够参与到大国重器的建设工程里,她实实在在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我的理想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对国家有用的人,能把自己的青春与强国建设‘焊’在一起,我十分自豪。”胡奉雅说。

本版文/本报记者王天琪实习生史辉

统筹/孙慧丽

人物对话

现在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我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北青报:毕业后选择鞍钢的初衷是什么?

胡奉雅:鞍钢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在这里我可以继续学习和研究焊接相关的东西。企业相信我,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我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后来工作中的很多机会都是我没想到的,所以我并不后悔选择扎根基层,不后悔来了鞍钢。

北青报:如何看待“焊接一姐”这个称号?

胡奉雅:我现在是团队里唯一的女性,所以大家给了我“一姐”称号。同时,这也跟选对赛道有关系。因为我不是搞技能的,不涉及焊接的具体操作,而是搞技术的,焊接技术研究就我一位女性,大家开玩笑就称呼“焊接一姐”了吧。但其实,焊接是一个互补、相互合作的过程。我们一些新的推断和想法需要和技能大师合作,例如在一个设备改装过程中加一个热丝电源,技能大师觉得没必要,但我找了很多理论依据去证明加这个热丝电源是有必要的。有实力才能真正让操作的人信服你,整个合作才能更融洽。

北青报:团队参与的建设项目有哪些?

胡奉雅:除了鞍钢汽车板以外大部分的焊接都在我们团队,覆盖的范围相对广泛。我们团队参与的有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华龙一号等国之重器的钢铁材料焊接工作。我还特意带孩子坐船去看港珠澳大桥,去辽宁科技馆看大型集装箱船以及参与的核电站、轨道交通建设等,我会跟孩子讲一些材料原理。

北青报:接下来还有哪些目标?

胡奉雅:现在的成绩、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我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现在高端焊接材料依赖进口比较多,我之后的工作可能会偏重焊接材料研究。我希望工作成果都实实在在“落地”,哪怕是大国重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等我老了以后回想自己的一生,也能像焊接的弧光一样金灿灿的。

另外,希望等退休时可以把这些应用到我们材料的大国重器全部走一遍,看着自己的付出能够实实在在地服务于社会,是比较欣慰的一件事,同时也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新闻内存

团队成员越来越年轻平均年龄35岁

胡奉雅的团队中,有非常善于帮客户处理问题的工艺大师,有连续霸榜四年的焊接状元,也有像胡奉雅这样潜心研究的技术大师,大家共同合作推进项目完成。

随着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越来越多高学历年轻人选择到基层工作。这几年,胡奉雅的团队中吸纳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团队成员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平均年龄只有35岁。

鞍钢对于高学历年轻人才培养十分重视,在胡奉雅决定去国外访学时,公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公司是很支持人才进一步培养和深造的。”胡奉雅说。

此前东北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很多人毕业之后并不会留在东北。“现在可以感受到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出现人才回流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守故土,成为新鞍钢人去振兴老工业基地。”胡奉雅说。

来源:北京青年报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