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宗峰
日前召开的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省委主要领导分享了3个小故事。其中之一是,今年两所名校招生宣传片中,主线故事不约而同都是脑机接口“黑科技”,分别取材于常州“博睿康”和镇江“慧创医疗”。巧合的是,两家企业创始人系本科舍友,多年后都携带各自成果来江苏转化。这从侧面反映出江苏在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科技创新“万里长征第一步”后,还要通过一系列成果验证、转化,才能完成从技术成果到工艺、产品的跨越。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与产业面临脱节难题,“两张皮”现象仍较为突出,资源难以配置到技术转移环节,这就导致许多科创成果被“束之高阁”。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曾指出,“科技成果的浪费已经成为我国当今社会最大的浪费”,并将其归因为“我国缺少足够数量和足够强大的技术成果综合‘加工’平台和配套体系”,呼吁为成果转化搭建“桥梁”。
何为“桥梁”?今天,“技术科学”被认为是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物质生产中的技术、工艺性质的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但重视“科学技术”,也要重视“技术科学”,重视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优化环境。这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正式揭牌,既是吸引更多企业和机构投资布局江苏的契机,也是减少科技成果浪费的必要手段。在该中心建设思路中,地方政府为高校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等搭建转化平台,有望显著提高创新成果走出高校后的成功率。以中试熟化为例,有研究表明,未经过中试的科研成果,其产业化成功率仅为30%,而中试后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同时,在转化服务中,知识日新月异,技术半衰期缩短,新技术可能面临转化成功即落后、转化资金后劲不足等问题,而转化平台有望帮助其缩短转化过程,为创新“回血”。
当前,科技创新可能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关键看谁能“捕捉”到更多科技成果并将其转化。以脑机接口为例,我国脑机接口正处于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关键期,产业应用场景有望从医疗拓展到智能驾驶、疲劳监测、视野检测等方面。越早承接技术转化,就越利于占得技术成果市场化应用先机。因为前瞻性布局较早,且具备较完整产业体系、较强配套能力、较为完备的转化平台等,江苏成为全国脑机接口产业分布的主要集聚地之一,这是很多业内企业在江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重要因素。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江苏涌现和扎根,这无疑有利于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不过,科技成果的“三级跳”,不只需要“硬”的平台建设,也需“软”的观念迭变。有教师吐槽,一些高校师生创业基本被看作副业,甚至被视为不务正业。如果这种观念贯穿到高校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中,很容易对科技成果转化构成人为阻碍。举一反三,“重科学轻转化”的科研文化是否能得到扭转?影响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生态建设是否能得到足够重视?这些“软”的方面,同样是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不可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