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你陷入到“平平无奇”的漩涡之中,很快就会被汹涌袭来的潮水所淹没。
最近,听到一种有趣的观点。
“极越的倒下,究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营层面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但整个团队,包括产品本身,以及研发体系,其实并没有散架。这时候,如果有电动化转型乏力的传统车企愿意抄底接盘,其实是非常不错的时机。”
而从下方的评论来看,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认同上述观点,认为极越算得上较为优质的资产,远没有到一蹶不振的地步。只要能够抢救得当,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性,甚至会给“新金主”带来不错的赋能。
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就拿一点证明,单论极越01与极越07切入的细分市场,结合两款车型自身的综合实力,想要卖好实在是太难了。绝不是危言耸听,无论换成谁来操盘,成功的概率都微乎其微。
毕竟,终端消费者正面临着愈发眼花缭乱的选择,但凡你存在明显的短板,加之品牌层面没有太多的光环,身处目前的大环境下已经很难冲出泥潭。
情况,就是这么情况。
由此不禁延展,类似极越般弱者的逐渐倒下,也在印证一个过去多篇文章中都提及的道理:“醒一醒!中国车市将会赢者通吃。”
更直白来讲,与曾经传统燃油车时代的百花齐放不同,身处游戏规则发生翻天覆地的全新赛道,胜利只会属于少数人。
而“同质化”则是背后最大的“杀人魔”。
相信很多读者乍一看今天文章的标题,都会感到有些一头雾水。本段的小标题,便是最言简意赅的解释。
理性客观地讲,虽然我一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电车爱好者,但也曾经历过那个多姿多彩的传统燃油车时代。
无论合资品牌也好,自主品牌也罢,大而全的车企也好,小而美的车企也罢,纷纷拥有自己的“特色”,非常容易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属于各自的标签。
可如今,一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今年以来,当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自7月首次突破50%大关,已经连续5个月超越传统燃油车成为主流。但作为见证者,却发现应接不暇涌入大盘的新产品,变得越来越“无聊”了。
至于为什么要打引号?并不是说真的那么乏善可陈,而是某种程度上越来越像。都续航很长,都加速很快,开起来都很平顺,坐起来空间都很大,甚至价格都极具性价比……
眼下,评判一款新能源车的好与坏,好似只剩下智能化的好与坏一条论据。奈何,随着类似华为般巨头的不断发力与席卷车市,就连这一点都变得可以在使用“钞能力”后被迅速弥补。
反正,照此形势发展下去,“同质化”将会愈发严重。
一家家交出灵魂的主机厂,慢慢彻底沦为所谓的代工厂。一位位潜在客户抉择究竟买什么新车时,其本身对应的销量与品牌的光环,将成为最主导的因素。
进而,引发的连锁反应便是,那些本就占据先发优势与主动权的头部梯队成员,在马太效应的加持下会赚得更加盆满钵满,并且与身后追赶者的距离会越来越远,直到把它们“耗死”为止。
不吹不黑,一旦你陷入到“平平无奇”的漩涡之中,很快就会被汹涌袭来的潮水所淹没。而最近一段时间,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文章,都在为明年的中国车市,渲染与营造一种焦虑与血腥的情绪。
必须承认的是,我也是其中一员。
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经历了今年的洗礼,能够强烈感受到少数领跑者的野心与决心到底有多大。再考虑到整个大盘,已经很难迸发出太多的新增量来满足它们,而存量竞争注定意味着有许多人要离开牌桌。
极越的倒下,不会是个案,“同质化”往往是巨头们愿意看到的。
实际上,正如文章开篇所言,“同质化”的终局就是“赢者通吃”。而截至目前,不止一位车圈大佬发出了类似的判断。
譬如,早在2023年的业绩说明会上,王传福便指出:“当下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车企在未来3-5年如果没冲上去,就没机会了。”
譬如,同年的李想也曾表示:“到202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达90%,如果行业只会留下四五家企业,比亚迪、特斯拉、华为都会在其中,我们试图要留在牌桌上,至少单年要卖出超300万辆车。”
再譬如,给了所有人震撼一击的雷军,今年同样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旦智能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化,行业发展就会像消费电子一样,当15-20年后行业进入成熟期,全球前5名将占有80%以上的份额。”
不可否认,上述逐字逐句,都能视作强有力的佐证。
当然,相比之下,同样有人持有反对意见,就像李斌。在他看来,“汽车行业从来都不是赢家通吃,行业竞争非常强。明年会进入到决赛圈,但决赛远远不会结束。”
对于这样的输出,只能同意一半。明年,徐徐拉开帷幕将是一场关乎格局的“大决战”,的确没有任何的争议。
但我却更愿意相信,随着炮火逐渐平息,终局依旧会是“赢者通吃”。至于时间维度,可能需要3年,或许会是5年,甚至不排除10年。不过,也并不完全照搬手机行业,基本只有5-6家能够留下分羹。
中国车市的“赢家”,明显将多一点。
借用美团王兴的话:“未来汽车产业的格局,大概率是3+3+3+3,形成3家央企、3家地方国企、3家民企、3家新势力共存的竞争格局。”
至于数字,或许会存在一定偏差,方向却没有错。哦,对了,不要忘记,虽然合资品牌的在华份额仍在急剧萎缩,可瘦死的骆驼依旧比马大,它们之中的某些选手,绝不会轻易放弃这块全球车市之中最大的“蛋糕”。
写到这里,文章临近尾声,最后想说的是:“任何一个行业,有些参与者从一开始注定就是陪跑的命。到了越来越同质化的中国车市,亦是如此。”
好在,赢者通吃不假,赢家却不止一位。
面对明年的“大决战”,当寒气不断传递,每一家真正比拼的,将是谁握有的粮草更多,谁拥有的家底更厚,谁带着向死而生的决心。”
“熬吧,熬下去,熬到其它人倒下的那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崔力文,责编:李思佳,编辑:陈心南,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