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最受行业关注的消息莫过于,继377后,又一美白剂成分批准注册了。
这是时隔12年,中国第二个美白剂化妆品原料获批注册,也是新规下,首个获批注册的美白剂化妆品新原料。
11月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相关信息显示,拜尔斯道夫德国总部公司申报的化妆品新原料异丁酰胺基噻唑基间苯二酚(肽安密多Thiamidol下称:630),于2024年11月1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
△图源:国家药监局
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行业极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有人称这个成分地表最强、也有人说这是比377更猛的美白原料、还有人说美白新战事,在新原料注册端要打响了?高风险新原料注册开闸了......
就此事,聚美丽采访了多位技术向的专业业内人士,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分享和解读。
在昨日,国家药监局发布批准注册化妆品新原料异丁酰胺基噻唑基间苯二酚的信息。据国家药监局披露,630成分“采用化学合成工艺制得,经注册人组织开展功效和安全性验证,可作为美白剂用于驻留类化妆品(可能存在吸入暴露的产品除外)。其获批注册为我国祛斑美白化妆品研制和使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图源:国家药监局
聚美丽所采访的业内人士,对于这一消息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百雀羚CTO(首席技术官)蒋丽刚就告诉聚美丽:“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是零的突破!这是新规后第一个注册批准使用的美白新原料,是特证里面用的,我觉得这是值得行业庆贺的一件事,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
结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来看,化妆品原料分为新原料和已使用的原料。国家对风险程度较高的化妆品新原料实行注册管理,对其他化妆品新原料实行备案管理。
△图源:国家药监局
其中,第十一条内容显示,具有防腐、防晒、着色、染发、祛斑美白功能的化妆品新原料,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后方可使用。
“注册,是经过药监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和批准的,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药监局释放的积极信号,即接纳创新。国家药监局看到化妆品行业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和成分创新,通过批准这个美白新原料,告诉行业,特证用途新原料注册这条路没有被堵上,只要按照国家要求认真地去完成各项测试和提供资料,证据链充足的美白祛斑剂等化妆品新原料是会获批的。”蒋丽刚补充说道。
巢归研究院联合创始人兼上海实验室负责人芒奇金同样提到:“这是国家层面鼓励创新,原来的美白注册是很难的。”
在弗图医学和第十四章创始人、前德之馨中国区总经理梅鹤祥看来,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新规之后,作为中国目前第二个/新规后首个获批注册的美白类化妆品新原料,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行业、市场来说有非常好的提振作用。
“这可以说是新规后大家能看到的注册路径走通的参照物,同时还为明年5月1日,化妆品完整版安评提供了一个注册模板,为将来注册同类型成分、原料树立了榜样。”同时也打破了‘注册路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悲观论,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增强了企业的信心。同时也是对新规运行范式的一次完整的验证。”
荃智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这次630能成功获批注册其实是在向中国企业示范如何高质量创新,构建品牌高质量技术壁垒。”
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则从另一种角度给出了回答:“630这一美白剂注册获批,意味着多了一种新原料选择,消费者可以选择更安全有效的产品。现在的大部分的原料,由于缺少原料技术要求和检定方法,给监管带来挑战,也给消费者带来很多安全用妆隐患。630是头部原料商背景,再经过国家药监局审批,在安全性和功效性上都会有保障。”
事实上,在630被批准注册之前,说起熟知的美白成分,大都会提及377这一成分。
中国护肤品牌肌肤未来更是从诞生之始就锚定科学美白赛道,联合德之馨共同研发了更适合国人肤质的377。
两者对比来看,377成分的获批要追溯到12年前,377化学名称为4-(1-苯乙基)-1,3-苯二酚(INCI标准中文译名:苯乙基间苯二酚),由德国原料供应商德之馨研发的一种美白成分,在全球范围内被众多化妆品公司应用,在中国更是由于其是唯一注册的美白原料,成为美白功效的明星成分。
630又名Thiamidol,肽安密多,是由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Beiersdorf)研发的专利美白活性成分。以其高效的淡斑功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Eucerin优色林、妮维雅等品牌的淡斑亮肤产品中。
△图源:拜尔斯道夫微信公众号
从国际药监局和拜尔斯道夫集团微信公众号信息显示,二者发挥作用的机制都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来减少黑色素的产生。
张太军也表示:“630与377其实底层技术逻辑一样,都是间苯二酚衍生物,使用目的是美白肌肤,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据拜尔斯道夫微信公众号显示,皮肤黑色素形成的第一步就是酪氨酸被酪氨酸酶氧化,随后经过多步转化形成黑色素。630则是在第一步有效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阻断酪氨酸的氧化过程,阻止黑色素的形成。
随着黑色素的抑制,皮肤内不再积累黑色素,又经过新陈代谢逐渐排出体外,实现了美白祛斑功效。
拜尔斯道夫对630的研究已经开始了15年。据其微信公众号信息显示,过去,拜尔斯道夫的科学家经过五年的研究,首先证明了人体酪氨酸酶与蘑菇酪氨酸酶有显著差异,通过基因重组和表达技术,量产人类酪氨酸酶。
此后10年间,拜尔斯道夫从50,000个分子式中不断筛选。当发现其中一个分子式具有显著效果时,进一步设计了700个分子式。在这700个分子式中,编号为630的分子式表现出最优的抑制效果,这就是630的由来。
对于377和360,芒奇金表示:“二者在分子结构、美白机制、功效表达、研究历程、市场应用等层面都有不同,二者当然会有竞争。因为终端功效表达是美白,消费者尤其是成分党用户肯定会比,但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应用场景,维度是多样化的,原料不等于配方。”
据拜尔斯道夫官网信息显示,2018年,优色林第一批含630活性成分的产品获得专利并上市,今年4月,妮维雅“630双能瓶”已通过跨境电商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今年双11登上了淘天超头主播李佳琦的直播间。
△图源:淘宝、小红书
可见,15年的研究历程、12年后的第一个获批注册的美白成分,630的获批之路不易,作为新规后的第一个美白成分,背后意义深远。
梅鹤祥在小红书上也发出了相似感慨:“12年,前后两个美白成分,377从发布到在中国取得注册历时12年,其中注册流程5年,公布时间2012年12月05日;630从发布到在中国取得注册历时15年,其中注册流程5年,公布时间为2024年11月01日。硬核技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要耐得住寂寞。”
目前,祛斑美白类成分功效主要可分为化学美白和物理遮盖两类。化学美白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阻断黑色素的转运,还原黑色素,促进表皮黑色素的脱落等。
根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调整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有关事宜的通告》(2013年 第10号),仅具物理遮盖作用的美白化妆品,是指通过物理遮盖形式达到皮肤美白增白效果的产品。
目前常见的物理遮盖剂有二氧化钛、氧化锌、滑石粉等或类似的白色粉状物。
而从化学美白成分来看,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科普文章《理性认识和使用祛斑美白类化妆品(2020)》,可将其分为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具有间苯二酚基本结构的一类物质、有机酸类、植物提取物和其他五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官方尚未发布明确的化妆品准用祛斑美白剂清单,但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科普文章《浅谈美白化妆品与美白剂》以及《化妆品中抗坏血酸磷酸酯镁等11种原料的检验方法》《化妆品中α-熊果苷等4种原料的检验方法公告》,可知在我国及日本、韩国化妆品中,常用的美白剂有熊果苷、烟酰胺、光甘草定、苯乙基间苯二酚(377)等共计15款。
也就是说,630获批后,这张“美白剂清单”上可用原料将增至16款。
一直以来,虽然美白原料注册艰难,但也有国内化妆品公司都在发力美白化妆品,从这一赛道跑出来,比如专研光甘草定植萃护肤的谷雨和专研科技美白377成分的肌肤未来。
对比来看,377作为已注册的化妆品原料成分,肌肤未来在其“肌肤未来科研美白焕肤霜”详情页中写道:“377是目前通过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使用的美白剂”。而添加了光甘草定的“谷雨光感美白淡斑精华液”则未标注上述字样。
从原料审批层面来看,此前,国家药监局对陈海佳委员《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一次会议第3897号(医疗体育类357号)提案答复的函》(下称:提案回复函)中回应:
“化妆品新原料审批方面,由于《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未对新原料进行细化分类,新原料的申报要求较高,且技术审评过程中也存在专家与企业对审评要求理解不一致、原料生产商为保护商业秘密不愿意提供足够的信息等问题,导致新原料审批难、审批慢。”
而从数据层面来看,据智研咨询和艾瑞咨询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美白化妆品市场整体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从2015年的365.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911.72亿元,护肤品占比超8成。
其中,美白精华行业规模在2021年已达285.1亿元,并且将于2024年突破350亿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12.7%。
广袤的美白市场还亟待国内化妆品企业布局、开拓,但此前苦于美白原料注册困难等原因,美白市场潜力并未完全发挥出来。
而作为获批注册的新美白成分630,又会对当今美妆格局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值得注意的是,李锦聪在其微信公众号上表示,关于“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化妆品新原料异丁酰胺基噻唑基间苯二酚”,可能是新原料注册公示的一种方式,原因是现在的新原料信息平台只是针对“备案新原料”,所以“注册新原料”只能单独发文公示。
“(630)目前只是批准注册公示,下一步该新原料将会投入祛斑美白特殊化妆品中应用,并且产品经注册以后再经历3年的监测期,再审批的才会正式出公告。”
据悉,作为第一位美白注册成分的377是出过官方公告的(2012年第71号文件),而此次获批注册的630则只显示“获批注册”字样,未见官方公告。
梅鹤祥在采访中也告诉聚美丽:“377是第一个有‘正式许可身份’的美白成分,2012年12月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第71号公告,批准了4-(1-苯乙基)-1,3-苯二酚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
△图源:国家药监局
另外,要注意的是,630获批注册后,不少企业首要关心的就是“630我能不能用?”、“化妆品高风险新原料注册要开闸了吗?”等问题。
实际上,对于前一个问题,聚美丽咨询了业内人士,得到的普遍回答是:“不能”。
先从法规层面来看,国家药监局显示630境内责任人名称为“妮维雅(上海)有限公司”。李锦聪告诉聚美丽:“由于是品牌专属,要担责,所以短期内不会开放给其他品牌,可能要等纳入目录以后才可能会开放。”
△图源:国家药监局
此外,李锦聪补充道:“根据11月5日加急上线“化妆品新原料注册信息”公示查询功能,该新原料的境内责任人是妮维雅(上海)有限公司(品牌方),所以短期内应该不会授权给其他品牌产品注册使用,可能要等纳入目录以后才可能会开放,甚至可能要等专利保护期结束。”
张太军同样表示:“这是拜尔斯道夫的专利产品,其他企业无法使用。”
对于此次时隔12年美白原料获批注册,也有行业人士关心这是否意味着后续大批化妆品原料注册开闸、放开。
芒奇金认为:“法规层面是开放的。但是,国内到底有多少新的美白成分有机会,真的是看各家实力了,尤其是全项毒理等,都是需要很系统的评估、较长的时间和比较贵的费用。”同时他还表示:“国货企业应该做一些硬科技,不能一直取巧”。
△图源:李锦聪微信公众号
“不会的,第一个中国注册批准使用的美白剂377的获批,其实就挺不容易的,经历了很长时间。如今,第二个特殊类的新原料获批,中间也经历了波折,这次获批,并不意味着美白类等新原料的注册批准门槛降低了,而是国家药监局向社会表达了‘保证安全和功效的前提下,我们不保守’的态度。”对于630注册获批,是否意味着美白类等新原料注册开闸这一问题,蒋丽刚如是回答道。
梅鹤祥补充道:“注册类的新原料,代表的是特定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不代表其他企业可以自动重复同样的结果,只能说在提交申请时有可参照的程序了。路径走通了,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安全性是630与377能够成功批准注册的首要因素,另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有没有这样的专业知识、能力匹配上?有没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研发能力支撑?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确如其所言,化妆品新原料研究创新是化妆品技术创新的基础,而化妆品新原料安全则是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
从此次获批注册的630来看,拜尔斯道夫从发布到在中国取得注册花了15年,申报十年,加上申报前的开发周期,才走到“获批注册”这一步,个中不易也可由此窥见。
如李锦聪所言:“(注册类新原料)成功率极低,投资风险也极高,只有巨头能承受这种风险和享受这种红利,如果由国家药监局、中检院牵头立项或各地政府牵头,企业承担各项费用,也许这条路行得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聚美丽”(ID:jumeili-cn),作者:文静,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