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行将结束,回望这一大模型应用落地元年,市场喧嚣与热闹依旧,但也在快速走向理性,围绕着技术、市场和商业等方方面面,我们看到了大模型产业的五个潮流。
这一年,AI成为大国角力的新战场。中美两国,不约而同都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国内,“人工智能+”引领了全年的大模型落地潮,央国企成为先行力量。而大洋彼岸,“硅谷七姐妹”领涨美股,AI卖铲人英伟达从年初笑到年尾。
落地进程在加速。OpenAI商业化成绩初现,2024年37亿美金入账,也带动了巨大生态圈的增长。在国内,央国企和行业龙头引领了商业化落地,前11个月大模型招投标项目达到了2023年的3.6倍,其中百度、科大讯飞、智谱获得的项目最多。
OpenAI不再是一家独大,2024年群雄割据的局面初现。同时,中国厂商的进程惊人,不同于2023年初的沮丧和上火,2024年国内主流厂商如百度、阿里、智谱、DeepSeek等模型能力已迎头赶上。当模型能力相差不大时,厂商们卷起了价格战,这也让基础大模型市场玩家加速走向收敛。
模型训练和应用带动了国内的智算热潮。互联网企业逐步走向十万卡集群。智算浪潮也使得云计算市场出现新变量,AI公有云市场规模继续增长,先入局大模型赛道的百度智能云以26.4%的市场份额连续五年位居中国AI公有云第一。
这一年,超级应用依然没有出现,但超级有用的应用出现了一大批。而无论是ToB还是ToC,人们都已经意识到,竞争正转为体系化之战。六边形战士是所有玩家都想打造的能力。
在反思和探讨声中,大模型产业链依然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演进。这也预示着2025年,大模型市场将呈现出一个更为多元化、竞争更为激烈的局面。
2024年,政府激励政策成为大模型行业最大推力之一。
在中国,春节开工后第一天,国资委召开 “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央国企一把手全部参加。华为、百度作为人工智能企业代表参会。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 “人工智能 +” 行动。同月,国务院印发相关设备以旧换新方案,预计五年投资超3万亿元,更新一批先进设备,也为大模型落地工业,创造了大市场。
在美国,2024年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预算创下新高。美国能源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交通部、国防部等,累计向AI投入超过2511亿美元。如果叠加资本市场的投入,总投资达数万亿美元。数智前线统计,仅英伟达、微软、谷歌和Meta四家企业,借着AI的东风,在2022年11月~2024年11月期间,市值飙升总计达到6.1万亿美元。全球市值第一大交椅,已由英伟达和苹果轮流坐庄。
但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在AI伦理与监管、安全与隐私保护、AI应用和商业化等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端(见下图)。
在冲突和争议中,2024年AI治理政策从原则走向实践,安全治理迈向深水区,出台多项标准和测试。如6月欧盟出台《人工智能法案》,引入对 “高风险” 人工智能系统的限制,以及要求人工智能团队在使用数据时提高透明度的规则,业界认为这是一个标杆。
在中国,2024年“网络治理和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立法项目”已被列为全国人大预备审议项目。
与2023年基础大模型大战不同,由于烧钱砸模型的模式不可持续,2024年,业界在注重技术提升外,更重视落地,2024成为大模型落地元年。
在激励政策推动下,国内外落地走出不同的道路。海外,ChatGPT表现突出,席卷美国,用户认知和应用达到一定水平。OpenAI预计2024年收入为37亿美元,其中 ChatGPT收入为27 亿美元。在国内,央国企、行业龙头逐渐走出一条通用大模型结合行业大模型的中国特色之路。
这一年,大模型的落地成本明显降下来了。5月,大厂价格战打响,直接让大模型推理成本在一年半中,降低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同时,轻量级大模型和MOE(混合专家模型)成为新潮流。从开年百度开大会专门推出多个不同规格和适配场景的大模型,到阿里开源的Qwen系列小模型,再到多家大厂纷纷推出MOE模型,都在解决如何在成本更低的情况下,实现与大模型相媲美甚至更好的性能和效果。
反应到落地一线,以往动辄千万元级别的单子少了,更多项目下探至两三百万元,一些单一场景的大模型应用成本甚至只需数十万元,这是尝鲜客户能接受的价格段。
有预测认为,2025年大模型推理成本,还将有更大幅度降低,更加利好大模型落地。
这一年,大模型项目实现暴增。年初时,大模型市场上,就有服务商忙到“每天只睡5小时”,也有企业每周接洽的需求“以10个左右的数量级实现新增”。此后每个月间,大模型的项目数月月递增。
根据云头条的信息,今年前11个月,大模型中标项目达到728个,是 2023 年全年的3.6倍。运营商、能源、教育、政务、金融成为贡献项目数最多的行业。从大厂到大模型应用服务商,都在卷项目。在728个中标项目中,百度以40个项目,2.74亿元的中标金额,位列第一。
项目数激增背后,是AI的价值开始被看见。尤其作为领头羊的央国企,已开始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场景,如电网调度、钢铁高炉等核心场景。
8月和11月,中石油联合华为、中国移动和科大讯飞发布330亿参数、7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12月,国家电网联手百度、阿里官宣千亿级多模态行业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其中都有核心场景的规划和探索,也更需要懂业务的人才和懂AI的人才相向而行,才能实现。
中腰部企业也在陆续跟进。数智前线从产业链获悉,许多上半年在观望的中小金融机构,下半年开始主动寻求已在头部企业成功落地的解决方案,希望在自己的业务中复制。
但这一年,落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大模型落地“叫好不叫座”问题明显,从PoC走向买单并不容易,企业开始反思打法。有服务商优先选择有高知识密度、盈利情况良好、专注自己场景应用发展的行业客户,这会更有利于打开市场。
上半年,大家提的最多的一个词是ROI(投资回报率)。为了落地,需要帮客户把ROI明确出来。到了下半年,客户更加理性和现实,采购变成了“以应用效果为导向”,需要先有PoC,真正看到可以实现业务价值的逻辑和机会,才会推进下一步采购流程。
陪伴式服务的重要性也在加强。一位服务商称规模在200万元左右的项目,后续每年服务费的占比已从传统信息化项目的 10%~15%,提升到 25%~30%。
年底,大模型的落地又再次往前推了一步,智能体成为新热点,在多个大模型相关的活动现场,各家公司的展台上言必称智能体。各家大厂也都在积极推进智能体发展,百度世界2024大会上,百度宣布,将在明年1月推出多智能体协作工具“秒哒”,这意味着完全由智能体构成的无代码开发工具将走进大众视野。
2024年虽然非常重视落地应用,但大模型技术的脚步并未放缓。2023年生成式AI当上顶尖文科生,今年底又当上顶尖理科生,让我们感叹“AI一天,人间一年”。
基础大模型谁家更强?已经不是OpenAI一支独秀。OpenAI GPT-5被曝训练遭遇困难,各大模型正在不同赛道实现赶超。在IDC《中国大模型市场主流产品评估报告,2024》中,以语言模型为例,百度等厂商实现超越或追赶GPT(如下图)。“OpenAI在最强的复杂推理模型上,还有一些优势。”前谷歌大脑成员、闪极科技合伙人潘欣对数智前线说。OpenAI正在尝试调整战略,推出o1、o3系列,在高级推理的复杂任务上向前迈进。
基础大模型企业也在加速收敛。在美国,已迅速收缩到五家——OpenAI、Anthropic、Meta、谷歌以及xAI。在中国,“百模大战”仅一年就成为历史,基础大模型收敛到百度、阿里、智谱、字节、讯飞、腾讯等企业。
2024年秋,盛传大模型“六小虎”中有企业放弃预训练。此后,几只小虎发布新模型或产品。不过,就像李开复所言,“六小虎”面临着与AI 1.0时代“四小龙”一样的灵魂拷问:能否从一个大模型起家,打造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证明自己能接受投行、二级市场的考验——有收入、在增长、可盈利。
在全球,预训练遭遇挑战。Scaling Law放缓是事实。OpenAI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更放话称,预训练结束了,因为训练数据已快耗尽。但Ilya的博士后导师、深度学习之父Geoffrey Hinton反驳称“Ilya缺乏想象力”,如果模型真的可以学习,数据其实无所不在,预训练与生物相连,永远都不会结束。
强化学习一夜间成为宠儿,OpenAI的o3和o1都采用了强化学习。o3和o1证明了,世界上不止存在一个预训练期的Scaling Law,还存在一个推理期的Scaling Law。“OpenAI的o1推出时之所以在业界引发轰动,是因为强化学习。”百度杰出系统架构师王雁鹏说,“本质上用算力去创造更多数据,通过强化学习的奖励模型去强化它,这成为一个主路径。”
由于预训练太烧钱,在国内要不要坚持做预训练,怎么做预训练,出现了不同声音。一些企业提出,中国有丰富的行业场景,走入场景,由场景带动预训练。一些企业在反思新路径。根据智能涌现报道,字节内部反思,AI对话类产品天花板可能不高,且付费订阅模式在中国不太可能走通。长期看,需要找到更低门槛、更“多模态”的产品形式,剪映即梦优先级提升。
除了大模型能力,全球AI大企业正在另一个赛道——具身智能做布局。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场子。北京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认为,一些人认为两三年后,人形机器人能“遍地跑”、“哪都能用上”的期待,并不现实。他赞同清华大学赵明国教授给出的2050年的时间点。
在大模型训练和应用带动下,2024年,毋庸置疑是智算“大年”。
国际上,包括微软&OpenAI、xAI、Meta等多家AI巨头争相建立10万卡乃至百万卡集群。其中,微软在建的Stargate项目(星际之门),耗资超过1000亿美元,计划未来六年内分五阶段完成,预计将在2028年前投入运营。该项目将配备数百万个专用AI芯片,并可能需要高达5吉瓦的电力支持。
在国内,过往,百P的智算中心,大家都发愁怎么去用,但大模型一火,需求暴涨,智算中心要千P起步。
大模型创企作为当下的智算采购大户之一,需求基本都在万卡水平。市场上各行业的龙头企业,由于要自研行业/企业大模型,算力需求也不小,1000卡~5000卡是常见规模。
典型如车企,大模型支持下的端到端智驾技术,已迅速成为主流方案,极大激发车企投入意愿。一位大型车企人士判断,未来1~2年内,车企智算算力会再翻两番左右。
今年诺贝尔奖颁布后,AI for Science大火,高校的智算采购热情也在进一步高涨。近期市场上,多所大学都已发布从数千万元到数亿元的算力采购需求。
除了企业的动态,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对智算的支持。政策带动下,各地智算中心建设如火如荼,项目频出。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已建和正在建设的智算中心超250个。
在十万卡集群能力构建上,从美国科技企业疯狂布局十万卡可以看出,Scaling Law定律目前看仍然有效。少数中国头部云厂商都已有动作。比如,百度、阿里等厂商先后宣布其具备成熟的十万卡集群部署和管理能力。
在智算大潮中,根据IDC的分析,七成以上的智算中心,仍由云厂商唱主角。云厂商也在纷纷构建AI云原生基础设施。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126.1亿元,百度智能云以26.4%的市场份额连续五年位居第一。
除此之外,过去几年,一些智算中心建设曾踩过几波坑,利用率甚至平均不到30%。最新这波建设热潮中,业界也担心,未来会不会出现“一地鸡毛”的情况。业界提出,算力光是建起来还远远不够,还得用起来。
市场已经开始反思,包括莲花控股等多家此前宣布过跨界智算领域的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称,决定暂停、或者取消原定的智算中心建设项目。
今年以来,产业链里各环节都开始认识到,“建设的尽头是运营”。
不少投资方开始要求项目承建方要做相应运营KPI的考核。一些企业在建智算中心时,也会通过提前调研当地的需求情况,再建设对应规模的智算中心。
包括北电数智等企业人士还呼吁,在帮地方政府构建智算中心时,一开始就要与当地的产业经济紧密结合,进行建设规划与生态引入,将人工智能产业链真正为当地经济所用,形成良性循环。
业界观察,大批的智算中心将在今年Q4和明年Q1落成。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将是一个考验。
经历2024年的大模型训练和落地战之后,业界相信,2025年全球会涌现更多AI应用,无论是to C还是to B。
而大模型的竞争,正在进化为一个体系化之战。以to B为例,有大模型企业总结,要想构建起一个企业真正能用的大模型,需要具备构建算力、数据治理、模型训练、场景落实、应用搭建、持续运营、安全合规整套能力,还要会打造各种标准化软件产品,如数字人、客服助手、代码助手等,以及场景落地中的软硬结合产品。
一句话,大模型竞争,需要“六边形战士”。今年拿项目最多的企业,无论百度、科大讯飞,都胜在体系化之战上。而年底从字节举办的大会来看,也在迅速完善体系。
大模型服务商众数信科联合创始人汪中举例,在合作中,比如百度生态布局既有基础大模型,也有MaaS平台,即围绕大模型提供的工具链平台,还有对应的硬件如一体机,可直接拉到客户机房中部署。百度也支撑联合方案开发,定制化产品适配。
从IDC的统计来看,2024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拿下中国MaaS市场营收第一;同期,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头名桂冠也被百度智能云摘下。
今年模型落地看重RAG能力,明年则是Agent 爆发的一年。“智能体落地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最大的挑战在于模型能力,大模型要具有对一个复杂任务的分解和规划能力。现在绝大部分模型还是有所欠缺的。”浪潮信息AI应用架构师Owen ZHU此前对数智前线分析。百度、英伟达等企业采用了工具流+Agent方式,Agent就会稳定很多,会更加落地。
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各家大模型企业动作仍不断,OpenAI搞了12天连发,展示包括o3在内的最新技术进展;字节更新了豆包大模型,进一步丰富了生态;百度智能云、阿里云与国家电网一起,见证了电力行业大模型光明大模型的发布......
回首2024年,大模型产业链在押注、探索和反思中快速演进。而展望2025年,大模型也必将在不断的分叉、探索中,解锁更多复杂任务,催生大量创新应用,带领人们走入新天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智前线”,作者:赵艳秋 周享玥,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