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库尔斯克首登战场后,被德军寄予厚望的豹式坦克便在短短数天内就因为作战和技术问题等原因遭到大量损失。对此,德国装甲兵总监在1943年7月17日给陆军总参谋长写了一份报告,简述了相关情况并分析了豹式坦克遭受损失的主要原因。在文末他认为,尽管许多官兵草率地根据仅仅几场战斗就觉得豹式坦克不堪大用,但它仍是一款出色的坦克,假以时日待技术问题进一步解决后必将有更好的表现。(下附有本人中文翻译)。
(资料来源:www.panzer-elmito.org)
原文大意:(限于个人德语水平,翻译若有疏漏、错误还请批评指正)
关于(豹式)坦克团作战的报告 v.Lauchert
1、战术经验
一种新的装甲武器投入作战并不代表过去已被证明有效的坦克战原则就能被抛弃。这些原则在装甲部队与其他部队协同战斗并且集中使用时尤为有效。
装甲兵总监给得到豹式坦克团(译者注:指德军第39装甲团)加强的“大德意志师”设立了一个装甲旅参谋部,用来保证该师超过300辆坦克的指挥。但由于私人矛盾,这个参谋部一开始没能正常工作,坦克的指挥和与其他武器的协同因此都受到了负面影响。在决定帝国命运的关键时期,个人私利应该是微不足道的。
在豹式坦克作战的地方,因为有它们存在而将其他主力武器撤回是错误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其它部队——炮兵、工兵、空军以及装甲运兵车营——构成一个新的明确的集中力量,并让其与豹式一起以最小损失达成突破性的快速胜利。
进攻要能快速突入敌军防御系统纵深,这样才能干掉敌军炮兵并为装甲掷弹兵和步兵的伴随提供保证。头几天蒙受不小的损失后,接下来的损失变得更大,因为加入战斗的豹式坦克数量已经非常少(曾一度只有10辆豹),以致敌军的防御很容易成功。这反过来也证明其他部队对豹式坦克的支援力度不够。
敌军的76.2mm反坦克炮和坦克炮只有从侧面射击豹式才能奏效,正面装甲是无法击穿的,所以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为豹式坦克的进攻提供侧翼掩护上。为此,要动用手头的所有其他武器。豹式坦克部队在进攻时得采取较宽的队形以掩护进攻核心力量的侧翼。如果遭到射击,必须正面迎接敌方火力。
今后,在突破带有纵深的雷区时,将为部队配备无线电装甲连。(译者注:即无线电遥控坦克部队,用来装载炸药清除雷区)要时刻保证与工兵的及时协作,并提前准备和携带好用来穿越沼泽地的作战物资,以防进攻中遭到阻碍。
2、组织
事实证明豹式坦克团里战斗中队的编制划分很好。无论如何,排、连和营不能再被削弱。轮式车辆的装备可以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在大量损失面前,给全部坦克提供补给已经不再必要。
3、训练
训练的时间太短导致驾驶员没有获得必要的经验。技术人员没有得到充分培训,炮手和车长也没有接受必要的战术培训。
由于要在格拉芬沃尔(Grafenwöhr)进行必要的改装,部队只能以排级规模训练。缺乏训练这一点显而易见,很大一部分技术和战术损失都要归因于此。
4、在7天的作战后该团的状况
在行动头几天里,由于作战损失和技术损失,部队的可战斗兵力急剧下降。
7月10日晚上:
正在对敌作战的 10辆豹式
总计损失 25辆豹式(其中23辆被敌军击毁和烧毁,2辆在行军时焚毁)
正在修理的 100辆豹式(其中56辆被击伤以及被地雷炸伤,44辆存在技术损伤,但约60%的技术损伤为轻微型)
已经再次修理好并正前往作战地点的 约40辆豹式
其余 约25辆豹式还未被维修队接收
7月11日晚上:
处于作战状态的 38辆豹式
总计损失 31辆豹式(译者注:这个数字是累计的不可恢复性损失,不是11日一天之内的损失, 11日第39装甲团应该是全损31-25=6辆豹)
正在修理的 131辆豹式
能够确认的是,目前可战斗兵力在慢慢增长。
大量豹式因遭到命中而失去战力(直至7月10日已有81辆)(译者注:这个81辆应该是把那25辆全损的加上56辆被击伤修理的加一块儿算的),这揭示了战斗的惨烈。俄国人在战场布置了埋有大量地雷的大纵深雷区,有很多豹式被击毁或被地雷炸毁,四号坦克和虎式坦克也未能幸免。
豹式坦克初登战场使其备受关注。目前还没有与其他装甲部队的损失进行比较,指挥官和部队们因而很快便草率地下结论:豹式坦克一点儿也没用!但这里却要注意的是:豹式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由于坦克还没有经过更长时间的部队试验,一开始就出现大量技术损失必然在预料之中。
能够作战的坦克数量仍在上升,消除了燃料泵和发动机的缺陷后,技术损失的数量会下降到正常水平。因对敌作战造成的格外高的损失表明战斗非常激烈。
全文完,感谢阅读(注:封面、头图均为网上下载图片,非档案原件)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