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薛雷、赵伯祚联合导演作品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作者:南方都市报发布时间:2024-10-01

2024年9月20日19时30分在法国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地球·家园”的大型合唱交响乐音乐会。音乐会由中国著名音乐大师王宁创作并执导。音乐会由中国“京辉交响乐团”和法国“贝尔艺术交响乐团”联合演出,由80名合唱团成员和4名独奏家伴奏,其中包括法比安·康拉德(女高音)、保罗·高格勒(男高音)和两名儿童。同时音乐会在视觉技术上也实现了创新,首次利用生成式AI技术呈现宏大的视觉盛宴,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由薛雷和赵伯祚联合导演。

作品由九大乐章构成:

第1乐章《起源》地球诞生,鸿蒙初开、生态形成;

第2乐章《生命》生命、生物万物繁衍;

第3乐章《家园》 万物并茂,繁衍生息,人类构建自己美丽的家园;

第4乐章《肆虐》人类对地球家园的破坏和摧残。无尽索取与掠夺破坏;

第5乐章《现世》 生态已严重被破坏,地球已满目疮痍;

第6乐章《醒世》忏悔之歌:唱给大地母亲;

第7乐章《末世》 离别之歌:告别唯一的家园地球;

第8乐章《重生》 唱给人类的歌:以毁灭的代价,唤醒人类;

尾声《保护家园》 与听众合唱。

对应音乐会篇章,薛雷和赵伯祚共同演绎了2小时沉浸式空间作品,这是第一次利用生成式A l呈现如此宏大的视觉沉浸空间。这也是第一次,生成式视觉与交响乐的排练尝试同步生成的试验。技术上,舞台投影尺寸在2914像素,4000像素的巨大要求,对具象世界呈现的视觉要求,使Al技术的采用成为刚需。同时比利时投影团队Blue-I将复杂剧场无遮挡投射成为可能。在拯救我们所在的蓝色家园中,各团体创造了新的可能。也成为Al时代音乐呈现的全新感观震撼。

Q&A

为什么选择用生成式AI技术来呈现这场视觉盛宴,而非传统的视觉效果?

薛雷导演:“当这个现实世界的残酷超过了我们和AI的想象的时候,我会采用现实镜头。”开始时这是一个联合国的硬性需求。为表现真实,我们必须以现实形象为主,同时满足巨大的像素要求(传统视频很难达到)。所以只能借助A l对现实世界的技术。当我们面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复杂性与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时,传统的视觉效果,现实世界的拍摄与版权和周期,在AI时代使完成项目变得难以忍受。但是在大数据训练时,我们还是被许多真实的现实镜头所震惊。比如用锯链在拖曳瞬间摧毁一整座森林。所以我们一直在项目中平衡(生成)镜头的使用。同时在理解音乐的各章表达,形象呈现。我们视觉创作组与音乐创作是同步共同发展起来的。以文字提示词来概括各乐章的内容特点,生成视频主要内容。以交响音乐的主辅调来对视觉空间进行调度。包括后期对舞台、合唱团的调度,实际都在利用视频的力量。

赵伯祚导演:在最初接受这个项目时,我们面临着很多技术上的挑战。那个时候,AI生成的视频还只能持续4秒,而且像素非常有限。尽管如此,我们坚信技术的进步会与我们的创作节奏同步推进。选择生成式AI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突破传统视觉设计的边界,将复杂的概念与细腻的视觉效果相结合。AI并不仅仅是技术工具,它是我们构建未来叙事的重要桥梁。通过AI,我们可以将象征性视觉与音乐的情感流动完美融合,打破观众对现实的认知边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观众带入一个超越时空的生态之旅,感受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深远影响,并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未来家园。

在创作过程中,音乐和视觉是如何协调一致进行表达的?

薛雷导演:在这次创作中,音乐和视觉的协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灵感到最后的呈现,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需要与视觉画面的节奏高度契合。这也是第一次,生成式视觉与交响乐的排练尝试同步生成的试验。作为视觉导演,我必须非常熟悉音乐走向的可能与舞台空间的可能。同时要满足联合国委员会和音乐家的多重要求。当然,我们在提高视觉创作性的表现品质和时代性。比如对“手机荒漠”和“冰封现代”的创作和对大自然节奏的把握。其实老一辈音乐家是有审美抗拒的。但终于呈现。我与作曲家密切合作,几乎每个乐章都是音乐完成一部分主调,我的视觉画面就立即跟进。比如在《末世》这一乐章,音乐中人类离别地球的沉重感通过视觉色调的递进一层层推进到黑云压城的“无”。直到舞台法国合唱团真的离开舞台。增加了多重关系,被音乐指挥认为各关系最好的视觉控制。视觉,音乐,空间实际是一体创作思考的。沉浸空间其实也考虑了空间定位,视角的问题。当然在最后的几周,也是痛苦的不断调整的时间。非常感谢Mehri Madarshahi女士在核心团队的指挥与把握。不断为所有团队打气。非常具有欧洲文雅团队的气氛令人难忘。

赵伯祚导演: 从我的角度来说,这次创作最大的挑战和机遇在于,我们并不是将音乐和视觉分开创作,而是让它们从一开始就同步进行。这种同步性要求我们在每个创作阶段都保持高度的灵活性。视觉的设计是音乐的延申,以往我们在以视觉为主体的影片设计中积累的大量的经验,而音乐会在处理声画关系时则有所不同。AI的视觉生成过程和交响乐的编排排练必须紧密结合,不能有丝毫脱节。我们创造的每一幅画面,不是简单地为音乐服务,而是与音乐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尤其是在《重生》这一乐章中,音乐中的希望与重生通过明亮的色彩和抽象的生命形态完美展现。我们的AI技术能够实时生成视觉效果,这也让我们可以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调整画面内容。可以说,音乐和视觉在这部作品中是互为依存的,它们共同推动情感的节奏,带领观众进入更加深层次的感官体验。这种协同关系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是一种情感和叙事上的共鸣。

生成式AI技术如何在这个作品中推动观众的沉浸式体验?

薛雷导演:生成式AI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它能够根据音乐的情感变化和节奏生成实时的视觉效果,这种实时性是传统视觉手段难以企及的。通过AI的不断演算和生成,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与音乐深度同步的动态世界。比如镜头迅速的由漂浮的河面连贯的潜入水底,闯过被人类污染的层层塑料垃圾。

在《起源》乐章中,用AI呈现的地球诞生过程,直接展现了宇宙中的一场壮丽的爆炸,随着每一声音乐的律动,画面中的细节也在不断进化。这种技术带来了极强的代入感,让观众不再是外界的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地球的诞生、繁衍、毁灭和重生的全过程中,感受每一个变化的情感起伏。AI技术为我们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创造了一种无缝衔接的沉浸式体验。另外联合国总部的空间也使视觉巨大化,增强了沉浸体验。现场官员称赞,这是一场魔幻(Magic),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天空创造了新的力量。

赵伯祚导演:生成式AI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通过实时生成的视觉元素,与观众的心理和感官体验产生互动。在我们的创作中,AI不仅是一个辅助工具,更是情感表达的一部分。比如在《末世》乐章中,观众会看到地球逐渐陷入破碎和毁灭的视觉过程,而这些场景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随着音乐的起伏即兴生成。尾声部分我们邀请了实验编程的罗霄老师一镜到底镜头的“繁花”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形态像一个不断循环,也是正在轮回中的地球。观众的感官体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深化,他们不仅仅是在看一部作品,而是直接参与到作品的情感流动中。生成式AI所创造的这种不确定性和实时变化,带来了情感上的震撼,让观众不仅看到地球的毁灭,还能感受到一种急迫感和危机感。这种互动式的沉浸体验是传统视觉手段无法提供的,AI让观众真正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亲身体验地球命运的变化。

这个作品的最终呈现想要向观众传达怎样的环保意识?

薛雷导演:对于整体的音乐会,我们当然是希望观众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特别在A l时代,我们本身又在使用人工智能的模型,在重新面对现实与虚拟的世界之时,我会有新的意识感知。在《肆虐》乐章,每每展开人类的各种砍伐,化石能源,水污染,过度捕捞,人口问题、社会的动荡…直到战争,巨大的蘑菇云最后被突然定位,负片化,永恒停留在每个人的视网膜那里。在《重生》乐章中,三方团队一直在争论。音乐指挥要彻底毁灭。联合国委员会认为还是要有希望。我们做了A l的未来生态。音乐开始象点唱机一样平滑单调,后来彩排中加入了独唱与合唱。视频团队的成员在制作美好未来镜头中一直在问,“薛老师,未来真的会这样吗?”这不仅仅是抛给观众的疑问,也是对我的。我们现阶段,实际还在从人类的情感角度来看待地球与世界(符合大多数人认知)。但是世界不会因为音乐现场被感动的华服高位而停止。地球的一切还会继续的,不会因某个物种的情感波动而变化。但是我们还会去做,非我执,而是因为我正好在。与高科技技术或者艺术家们的小聪明都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也不太喜欢“环保意识”这个词汇,好象人类真的可以主观控制世界一样。如果我们打不开这个思维维度,在相同固有意识下,无论新创造的虚拟世界还是易朽的现实世界都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赵伯祚导演:我觉得,这个作品所传递的环保意识超越了传统的环保观念,它更多是要唤醒人类的自觉。我们不仅仅是在保护地球,而是在拯救自己。地球的毁灭不会因为我们的无视而停下脚步,我们的未来也在不断消失。通过AI技术呈现的宏大场景,我们让观众目睹了一个重生与毁灭交织的故事,特别是在《肆虐》乐章中,我们希望传递出一种残酷的警示:人类的未来不是由大自然决定,而是由我们的行为决定的。环保不仅仅是一个责任,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承诺。这个作品的最终呈现希望唤起观众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意识到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能为地球带来新的希望。

《地球·家园》这部作品打破传统视觉的局限,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两位导演通过对音乐与视觉的精准融合,以创新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地球的起源、毁灭与重生的情感旅程。生成式AI不仅增强了视觉表现力,更通过实时互动让观众直接参与到情感叙事中,感受地球的脆弱与希望。这不仅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更是一场呼唤环保意识的情感唤醒。作品背后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对环境的反思,更是对人类未来的深刻追问。正如两位导演所希望的,这不仅仅是一部作品,而是一场激发观众重新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全新体验。更展现了AI在提升艺术表现力和观众互动体验上的无限潜力,是AI技术在数字艺术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艺术家简介

薛雷 Xue LEI

新媒体团队策划总监,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客座副教授,巴塞罗那大学ESCAC电影与视听学院教授,旅德艺术家,首届威尼斯元宇宙年展组委会委员。

生于山东青岛,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1996年)和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系(2005年)获硕士,德国大师班(德国实践艺术领域最高学历)。2005年获德国Perron艺术大展发展奖,2009年入选德国最佳动画短片合集。自2006年以来在欧洲,中国不断策划实施新媒体公共项目。薛雷从社会学研究切入当代艺术,将艺术与科学思维融为一体。探寻公共领域中群体交往关系在虚拟世界元宇宙中的新型建立可能。在绘画,瓷器装置,音乐动画,新媒体公共艺术领域并行发展。首届威尼斯元宇宙艺术年度展组委会委员。现工作生活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市和北京。

作品及相关艺评发表于纽约“Artforum艺术形象”,德国“fragiles碎片”,“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等艺术刊物 。作品被收藏于何香凝美术馆 ,英ZABLUDOWICZ艺术基金会,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德国柏林佩加蒙博物馆。

赵伯祚 Abel ZHAO

数字艺术家、导演及教育工作者。

在中央美术学院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台湾获得创意产业管理学博士学位,师从金日龙、费俊、谢明宏、陆蓉之等多位教授。赵伯祚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技术功底,在数字艺术和工艺美术领域不断创新,尤其在数字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赢得了国际认可,包括2020年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奖和2019年米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奖等殊荣。作品入选2024年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等。

作为GuruLab的创意总监和导演,在广告领域其纪实摄影手法拍摄的广告作品服务过包括可口可乐中国、蚂蚁金服在内的多个知名品牌,获得艾菲奖、IAI、金瞳奖等众多奖项。将AI技术运用在广告及设计等多个领域。

热情投入教育工作,在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任教,致力于艺术与科技、广告领域的教学和AIGC的研究工作。赵伯祚提出的“想照片Think Photo”理论,标志着摄影艺术在AI技术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展现了他对于艺术创作和技术融合的深刻洞察。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