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75年,7个瞬间,勾勒一条中国通信坐标轴

作者:IT时报发布时间:2024-10-16

75年,7个瞬间,勾勒一条中国通信坐标轴


通信巨变,共同经历

作者/  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孙妍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75年前,我国通信业是怎样一幅景象?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只有26万电话用户,每千人只拥有0.5部固定电话,90%的县不知电话为何物。那时,人们寻常通信靠书信,遇到大事、急事、难事时则靠电报。即使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通信业水平仍比较落后。1978年,我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部/百人,只为世界平均水平1/10。打电话难的矛盾当时依旧突出,相声大师马季先生曾创作一部作品,就叫《打电话》,讽刺了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时说话啰唆、废话连篇的现象,让排队的人着急上火。


如今,又是怎样的景象?


打电话难早已成为历史,2012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100部/百人,现在则达到125部/百人。如今,不再是人人通信,而是万物互联。


75年,与共和国同龄的《IT时报》(前身《上海邮电报》)见证了中国信息通信业的惊天巨变,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如今正“向新而行”,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其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蹒跚起步

▲1952年,上海药水弄棚户区装上了公用电话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信业,那就是“一穷二白”。1949年时,全国只有21.8万门电话,主要为党政军服务,邮电业务总量也只有2.58亿元。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公用传呼电话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电话紧缺时代人们的语音通话需求。


1952年12月,上海全面开办公用电话传呼业务,这是电话转向主要为百姓服务的一道分水岭。第一个传呼电话落地于长寿路西康路附近弄堂口的一家小烟杂店,每一次的传呼费为3分钱,而且也为老板引来不少客流,店铺生意更加兴隆。


此后,公用电话传呼业务不断拓展。哇啦哇啦声成为上海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风景,“后厢房老张,侬厂里老刘叫侬回个电!”“303室刘阿姨,侬女儿长途电话来了!”


在《IT时报》的一次采访中,老一辈艺术家牛犇也对传呼电话记忆深刻。他清晰记得上海弄堂口烟杂店的老大娘,每次上影厂有什么通告,都是通过这位大娘的传呼电话传递给他的。每次,大娘老远就会大声嚷起来,“牛同志,明天……”,半条街的人都听到了。


相比打市话,打长途电话更加不易。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长途电路2800条,打长途电话要去邮电局排队。有时候一排队就是一整天,不少人为了打上长途电话,不敢喝水不敢吃东西,就是因为不想去上厕所,担心回电来了自己却错过接听。


那时,人们与外界联系主要靠书信,遇到紧急情况时则发电报,因为资费比较贵,人们打电报时惜字如金。在北京电报大楼营业的59年间,发出最多的急电是“母病速归”。那时,人们最怕深夜听到送报员的摩托车引擎声,这往往意味着人间悲剧的降临。


打破瓶颈

▲改革开放初期,邮电局内每天挤满了来发电报和挂长途电话的用户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段时期虽然我国通信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落后状态。


1978年,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0.05部/百人提升至0.38部/百人,但电话普及率大约相当于非洲平均水平1/3,亚洲平均水平1/7,世界平均水平1/10。就以上海为例,1978年时电话普及率为1.7部/百人,同期纽约为80.2部/百人,东京为66.1部/百人,伦敦为64.6部/百人。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全社会对通信的需求急剧增长,薄弱且严重短缺的通信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在率先开放的沿海地区,“电话装不上、打不通、听不清”成为矛盾焦点。外商来了之后,首先感到不适应的,也最为关注的就是通信,“一问电话二问路,第三才是谈项目”。原邮电部部长、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澳大利亚外商在沿海某城市考察后,需要打国际长途电话向老板报告,但当时我国至澳大利亚没有国际电话直达电路,要通过人工台从欧洲转,三天都没接通。


以1980年为例,全球话机总数达到4.5亿部,我国仅有418万部,也就是说,占世界1/5人口的国家拥有的话机数量还达不到全球话机数量的1/100。


不仅电话规模小,技术也非常落后,全国三分之一的市话和绝大多数长话需要靠人工接续,许多农村地区使用原始的手摇话机,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落后20到30年。


为了打破瓶颈,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确立了通信必须先行的战略思想,提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为我国通信业打破固有模式,确立高起点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程控飞跃

▲引进贝尔公司的S-1240数字程控电话交换设备

撬动我国通信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全面上程控”,实现我国通信业“三步并作一步走”,推动电话事业大发展。


电话设备的核心是交换机,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意识到程控交换技术是未来的方向,但当时,我国刚刚掌握纵横制技术并即将实现产业化,对程控技术的掌握则几乎是空白,所以在发展方向上大家产生了分歧。反复权衡之后,我国决定跳过纵横制和空分交换机,从第二代的步进制交换技术跃升,全面采用程控交换技术,“三步并作一步走”,实现质的飞跃。


1982年11月,我国第一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在福州开通,开了全国先河。


1984年元旦,中国和比利时合营、中方控股的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制造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的中外合资企业,引进了具备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S-1240型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生产流水线。经过技术人员日夜奋战,1986年11月,第一套S-1240设备在上海电话局泰兴分局投入使用。


时任上海邮电管理局党委书记徐东旲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S-1240投产之后,我们采取了降价销售的策略,头几年亏了不少钱,但是有效拉低了进口程控交换机的价格,提高了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对促进我国通信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后,我国电话规模快速提升。1992年11月22日,上海电话设备容量率先突破100万门,国家领导人对此题词、致函祝贺,《上海邮电报》当时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1997年8月,我国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到2002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两亿,电话网总体规模和用户数双双跃居世界第一。


电话大发展更为我国自主通信产业崛起厚植了土壤。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量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涌现,主要目标就是研发程控交换机,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世界级通信巨头的华为、中兴、大唐电信,中国和全球通信行业格局由此逐步改写。


移动崛起

▲上世纪90年代,大哥大逐渐流行

20世纪80、90年代,在程控交换助推我国电话大发展的同时,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开始兴起。


1978年,美国在芝加哥开通了全球第一个移动通信系统,次年日本建成了全球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而在1982年7月,上海电信开通了中国第一套150MHz移动电话系统,但容量很小,仅有20户,成为国内第一个开通“大哥大”的城市。1987年,广东则开通了我国第一个900MHz蜂窝模拟移动电话系统。


《上海邮电报》(《IT时报》前身)1992年12月报道,“大哥大”系统在上海开通十年后,上海的“大哥大”用户突破万户。1995年,“大哥大”在上海迎来发展高峰期。当时在上海长途电信局负责烧号的凌斌清楚记得,当年两次集中放号,总计卖出7万台“大哥大”,每个人怀揣着拿报纸层层包裹的巨款大排长龙,长途电信局当时从交通银行请了10名工作人员带着点钞机来放号现场支撑。


“男人就是大哥大呀,大哥大,你听这名字,都得听他的。”“要这么说,女人就是BP机,BP机一呼,你大哥大就得乖乖地回啊!”1997年春晚舞台上,冯巩和牛群一唱一和,逗得电视机前的观众前仰后合。


“大哥大”开启了我国移动通信业务蓬勃发展的时期。之后,我国从模拟移动通信进入数字移动通信时代,1998年11月,我国数字移动电话号码升至11位,彻底解决了用户发展与号码资源不足的矛盾,开启了我国移动电话发展史上的全新阶段。如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达到17.72亿户,普及率超125部/百人。


活力迸发

▲2008年电信重组,诞生三家全业务运营商

在老百姓极度渴望随时随地通信的同时,我国通信业奏响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引入竞争机制”改革三部曲,行业发展活力不断被激发出来。


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由原电子部、原电力工业部、原铁道部共同出资组建,在原邮电部门之外引入新的市场主体,标志着中国通信业正式开始破除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1998年,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基础上,信息产业部组建,推动通信业实现政企分离。


2002年,电信“南北分拆”之后,逐步形成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卫通、铁通、吉通“七雄争霸”的局面。


2008年,通信业进行了大规模重组,最终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全业务运营商,呈“三足鼎立”之势,既推动市场充分竞争,又防止资源过度浪费。


经过不断的体制改革,市场竞争日益充分,中国通信业行业活力不断激发,走出了一条“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的道路,并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回头看,电信行业是改革最早、最彻底也最成功的“急先锋”,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从2008年起,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网民人数、宽带网民数四个指标全部位列世界第一。


大步超越

▲我国移动通信在5G时代实现了超越

在用户规模全面领先的同时,更可喜的是,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业央企的主导下,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通信技术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演绎了移动通信领域从“空白”到“引领”的惊天巨变,老百姓的信息生活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2009年1月,3G牌照发放,虽然比世界晚了近10年,但却不耽误图文类应用的飞速发展。


2013年12月,4G牌照发放。网约车补贴大战、视频网站大战、移动支付大战此起彼伏,4G真正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9年6月,5G牌照发放。数字经济的红利加速释放,商用5周年之际,5G已经成为高铁、航天、新三样之外的另一张“中国名片”。


在这些变化背后,是我国逐渐提升在全球通信业中的实力和话语权。


在一次央视节目中,一位通信业资深人士讲述了一段往事,那是在1998年,她去芬兰参加国际通信标准组织的一个会议,现场看到有中国人来,与会人士都很惊奇,“当时我们还是‘旁听生’,只是在听,也不知道怎么去提我们的要求。”


而后,中国不再是“旁听生”。3G时代,我国提交的TD-SCDMA方案成为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之一,实现了我国通信史上系统性标准“零的突破”。4G时代,我国提出并主导的TD-LTE标准,成为全球两大主流标准之一。如今,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国际标准必要专利占比由1G时代的零上升为5G时代的42%,成为5G国际标准化主导力量之一。


与此同时,我国在5G商用进程中不断取得突破和领先。如今,我国5G基站规模和用户规模遥遥领先,在全球占比均超过50%。


在中国5G走向“无人区”之际,中国通信运营商也为全球5G发展贡献了中国式创新样板,开辟出一条创新、高效、绿色的5G高质量发展新路。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携手,攻克诸多难关,建成了全球首张、规模最大的5G SA共建共享网络。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4)期间,中国联通、中国电信“5G网络共建共享”项目荣获GSMA Foundry“网络效能卓越奖”。中国移动也与中国广电携手,建成了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5G 700MHz精品网络,构建了多领域业务合作、跨行业融通发展的开放共赢新模式。


通信普惠

▲通信普惠时代,新兴应用层出不穷

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另一条“战线”上,我国通信业亦实现高速迭代发展。


2000年,历时8年、总长达8万余千米的“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全部建成投产,从根本上缓解了我国通信干线紧张的状况,也为中国互联网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


2010年开始,“光进铜退”引领我国光纤宽带网络全面部署。作为主力军,中国电信2011年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用三年时间实现所有城市光纤化,最高接入带宽达到100M。


2013年,《“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发布,提出重点加强光纤网络和3G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和用户使用体验。


2017年,我国所有城市建成光网城市,光纤宽带用户占比由2010年的18%提升至94%以上。


2018年,上海电信率先建成基于10G PON技术的城市级千兆光网,打造“全球千兆第一城”。


2019年,我国发放5G商用牌照,同时,以10G PON技术为代表的千兆网络快速发展,我国开始迈向以5G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时代”。


网络能力快速升级,为我国网速水平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厚实基础,与此同时,“提速降费”战略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通信普惠。国资委作为监管者,推动中央电信企业倾力实施“提速降费”,资费大幅下降,使得我国彻底甩掉了“资费贵、网速慢”的“帽子”。


从2G到5G,移动资费大瘦身,从半个月工资到一杯奶茶钱。从2008年到2023年这15年,互联网带宽成本下降99.96%。


2023年底时,我国固定宽带网速水平排名全球第四,处于全球领先位置。而通信资费负担则降至全球低位,根据国际电联数据,2023年我国固定宽带资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比例仅为0.42%。


覆盖广、网速快、资费低,我国用户用上了“又快又好”的通信服务,进入人人共享、人人参与的通信普惠时代,也为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繁荣铺平了道路,互联网巨头应运而生。


当我们畅快地连接5G,打的、购物、点外卖,一部手机搞定衣食住行,一点网络知晓天下事之际,或许我们忘了,中国曾比世界晚了10年才打开移动互联网的大门,但只用了10年,便成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应用生态最多元、技术创新最前沿的数字化的领跑者。


结束语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通信业发展经历了挑战和波折,展现了智慧和勇气,从七大历史坐标看到了惊天巨变,通信方式从原始到现代,通信技术从落后到引领,通信服务从小众到大众,通信对象从人人到万物。不过,这些成绩正成为历史,而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向新而行,书写新的奋斗历史、创造新的世界奇迹。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上海电信 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