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记者节这天,他们写下“酒泉的感动”

作者:爱看头条发布时间:2024-11-09

2024年11月8日

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以记者之名

赴时代之约

作为见证者、观察者、记录者

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日子里

记者们想说的话有很多

近日,成都市级媒体第一次参与到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任务现场报道

当这个团队亲临现场

将中国航天科技力量

和任务成功时的喜悦及民族自豪感

通过镜头传递给千家万户

他们在酒泉收获了什么样的感动?

一起来看看

在酒泉亲身经历

太多难忘的感动瞬间

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张炎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架上采访

在东风航天城超过一周的采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航天精神的内涵——“万人一杆枪”背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载人航天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和部门的紧密协作。这次去现场深入采访,让我深深感受到航天人特有的严谨、细致、紧张和自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追求精益求精,却又默默奉献,正是这种“万人一杆枪”的精神,造就了载人航天事业成功的基石。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担任此次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开舱手的冯毅,在任务前几个小时给我发消息,希望我帮忙参考他打开舱门时,见到神舟十八号乘组三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时说的第一句话。

他参考了我的建议,在11月4日凌晨万众瞩目的现场直播中,说出了那句简洁而温暖的话语:“欢迎回到地球,你们辛苦了,欢迎回家!”

8天的采访报道转瞬即逝,忘不了同行伙伴们的通力协作、相互配合,更忘不了那些激动的瞬间、感动的场景。

我还记得,那一夜,东风着陆场虽然寒冷,但繁星满天,光彩夺目,每个人的心中更是无限温暖。作为新闻工作者,能够成为关键场合的亲历者,何等有幸。唯有不断锤炼专业技能,不断保持热情,才能不负这份幸运,不负他人对我的信任。

现场直击

神十九神十八太空交班

红星新闻记者

王红强

王红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0月30日凌晨2点,0℃的大漠不眠。

神十九载人航天飞船即将发射,后方的导播编辑团队通宵值守,红星新闻直播间里百万网友在线等候,这让在前方报道的我使命感爆棚。酒泉之行,是我首次参与载人航天飞船一线报道,经验值0。首场硬仗,就是夜里拍摄发射瞬间,我只能下苦功。

幸运的是,我抢到距离发射塔1500米的最佳机位,按下了快门:“3,2,1,点火!”在人们共同欢呼声中,神十九成功发射升空,那一刻大漠寒夜亮如白昼,这片承载着无数航天梦想的土地沸腾了....千言万语的激动自豪,都化作了短短10秒的4K视频。

10月30日清晨5点,红星新闻迅速发布《沉浸式看神十九发射》视频报道,多个平台播放量迅速破千万。看到齐刷刷的点赞时,我收获了酒泉报道的第一份感动:记录是我们的天职,再苦再累,人间值得!

酒泉8天时间里的第二份感动,是成都媒体人的专属——迎接宇航员叶光富回地球。

两次太空出差、在轨飞行超1年,成都人叶光富是我们满满的骄傲,一起采访的同行见到我甚至热情介绍:这是叶光富家乡的记者。

在红星新闻镜头里,我们选择了另外一种表达:神十八乘组返回舱成功在东风着陆场着陆,戈壁滩上叶光富的返回舱舱门打开。此刻,千里之外的成都,家人们挥舞着中国红欢呼,母亲激动落泪,姐姐笑着说“等他回家,要做一顿他最爱的回锅肉”。

家乡人接家乡人,宏大叙事下的成都感动更温暖了全国网友。红星新闻“神十八·神十九 太空交班”系列报道,27条视频总流量破5800万,2场直播破两百万,《“出差”太空六个月 川籍航天员叶光富安全回家!着陆这一刻,在成都的妈妈激动落泪》短视频单条近2千万,视频号点赞近10万。

逐梦星辰,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

我作为一名记录者和报道者,能通过镜头定格这样的酒泉感动瞬间,也算是在自己的逐梦之路上,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大漠追星

我在酒泉看神舟

成都传媒集团首席编审、成都日报财经报道中心记者

吴喆

吴喆在记者见面会现场

“这里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出征仪式即将举行。”“我身后约1.5公里处,就是神舟十九号的发射塔架。”“现在是11月4日凌晨2点15分,我所在的位置是东风着陆场。”……

在现场,此前隔着屏幕的激动变成了在全身上下涌动的热血,在接近0℃的夜晚,我竟感觉手心出汗。

两次任务均在凌晨进行,通宵成为工作常态,但我好像睡意全无。大漠的夜晚,抬头一看,星辰满天。

作为成都市级媒体我们可以创作哪些内容?

这是成都市级媒体第一次参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任务现场报道,既然到了现场,就要力求让报道沾泥土、带露水、冒热气。显然,我们多了很多机会,可以做一些“转载”“整合”以外的内容,除了讲好“中国话”,也说好“四川话”和“成都话”。

出发前,我们了解到叶光富的妈妈和姐姐分别为叶光富写了一封家书。我将家书带到了新闻现场,以此表达家乡人民对叶光富凯旋的祝福及家里人对其回家的期盼。在此基础上,《带着家书到东风!叶光富,我们等你再度凯旋!》一文应运而生,得到广泛关注。

除了叶光富,我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现,不少四川人正用青春浇灌这片沙漠戈壁,用智慧与勇气诠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于是,我将目光聚焦在川人身上。

南充人冯毅是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开舱手,在大漠待了18年,早已将自己锻造成了一个什么都会的“六边形战士”;达州人万川作为航天搜救大队地面搜救分队返回舱吊车驾驶员兼吊装操作手,第7次执行神舟返回舱吊装工作;绵阳人刘华兵已经驻守大漠30年,这是他最后一次参与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工作,年底将退休返乡……

他们的故事有力表达了航天人的精神以及四川人的情怀。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