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东宝
点击鼠标,一片三维立体甲骨在显示器上清晰呈现,不仅能全方位旋转,还可以任意放大缩小……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里,实验室主任刘永革正在对几片“新来的”甲骨做进一步研究。
刘永革团队在采集甲骨数据。 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由刘永革和实验室的同事们组成的赴韩国采集甲骨文数据团队回到安阳,带回了7片甲骨实物高保真数据,这是我国散落海外的甲骨首次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故乡。
海外采集甲骨数据的第一站
“殷墟出土的甲骨总量约16万片,国内约12万片,国外3万余片,真正发表过的只有七八万片,还有很多或深藏库房,或散落民间,抑或流失国外。”9月2日,刘永革告诉记者。
为了让散落的甲骨回归,实现信息永存,刘永革带领团队成员,先后两次前往韩国首尔淑明女子大学博物馆,利用上亿像素的相机,通过高清拍摄、微距拍摄等方式,对每一片甲骨拍摄近120张照片,对甲骨实物进行全信息、高保真数据采集,成功完成海外第一批共计7片甲骨实物高保真数据采集。
“每一片甲骨需要拍摄正反两面,一面八个方向,一个方向七个角度的照片。也就是说,一片甲骨在合成模型前,至少需要112张照片。”刘永革说,在对甲骨片进行微痕摄影前,还需要做找平、颜色校准、光线调整、参数设定等复杂的工作。
“经过两年的准备,我们终于开启了全球数字甲骨回归计划。这是我们海外采集甲骨数据的第一站,得到韩国方面的大力支持,非常顺利!”刘永革激动地说。
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回归时不我待
“这次我们也可以说采集了8块甲骨,因为其中一片甲骨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已经分裂为两片。”刘永革告诉记者。
甲骨质地脆弱,表面疏松粉化与残损较为普遍,保存、展示、利用均为不易。在采集过程中,刘永革团队发现,虽然韩方工作人员非常小心地操作,但有甲骨片仍然存在小块脱落的情况。
“这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份责任和压力,甲骨文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回归时不我待!”刘永革说。
今年5月,安阳市发布“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同时成立“数字甲骨共创中心”,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和创新模式,对国内外甲骨藏品进行高清数据采集。
顺利完成韩国采集甲骨实物高保真数据后,刘永革团队正在对采集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多层次的微痕增强全信息数据模型,便于进一步研究和活化。
随后,该团队将把数据模型上传到“殷契文渊”甲骨文AI协同平台,与全世界的甲骨文研究人员和广大甲骨文爱好者共享这一数据资源。
用5年到8年时间接“流浪”甲骨回家
“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载文字的原始面貌,是甲骨文数字化工程的目标。”刘永革告诉记者。
据了解,甲骨文数字化工程是以刘永革所在实验室主导建设的当今最大型、全免费的甲骨文资源共享平台——以“殷契文渊”为基础,通过三维建模、微痕增强、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甲骨文全信息模型”,让甲骨文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殷墟有了可能。
2022年,该实验室联合腾讯公司共同推出了“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计划,服务甲骨文物“回归”故乡。
他们取得了“微痕分析”和“甲骨三维建模”的技术突破,构建了“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包括三维模型、微痕增强图、微痕灰度图、数字摹本、数字拓片和科学影像层等,实现了甲骨实物在数字空间的高保真还原和保护。
在刘永革看来,全球甲骨数字回归是一次甲骨文的数字化保护之旅,一次推动甲骨学深入研究之旅,一次推进文明互鉴之旅,一次共创、共赢、共享、共益之旅。
“我们希望用5年到8年的时间,让全世界15个国家收藏的所有甲骨实物能够数字化回归殷墟,回归故乡安阳。”刘永革信心满满地说。
百片甲骨故事会
“王子日记”之开学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怡羽
9月伊始,秋风送爽,各地高校纷纷迎来了开学的日子。同样对校园生活满怀憧憬的,还有一位来自3000多年前的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从商代的“子其入学”刻辞卜甲中向我们走来。这片较为完整的花龟腹甲,出土于殷墟花园庄东地,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正面现存5条契刻占卜记录,其中刻辞“丁卯卜:子其入学,若永”所记即“子”卜问入“学”之事。
近日,记者来到安阳殷墟博物馆,在“子何人哉”展厅,讲解员王子涵告诉记者,根据众多出土的甲骨卜辞,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子”应是商王武丁之子,即古代典籍中的“孝己”,商代甲骨文中的“小王”,是“官方”认证的“商朝大学生”。
通过这条卜辞,我们仿佛可以穿越时空,看到这位年轻的王子正虔诚地跪在祖先的牌位前,等待自己的“入学通知书”。
王子课程表:文教与修身并重
商朝,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大学”呢?《礼记》中记载:“夏序、殷学、周胶庠。”文献中提到了夏商周三代学校教学场所的设置。而“大学”一词,更是首见于商甲骨文中,是当时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场所的称呼。
商代的大学,被称为“瞽宗”和“右学”。它们位于宗庙之中,由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担任教师,专门教授贵族子弟礼乐等高级学问。这些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贵族子弟品德、技能、礼仪的重要场所。商朝的教育,注重培养贵族子弟的综合素质,实行“文武兼备”的教育模式。即以“习武+习礼+书术”为主要内容,已经具备了后来的“六艺”教育的雏形。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统治者,以维护统治秩序和传承文化。
因此,“子”虽贵为商王之子,也要进入“大学”接受教诲,研修“射”“御”“舞”“乐”等多项技艺。
“射”是“子”作为王子必须谙习的基本技能。在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的甲骨契刻占卜记录中,有多处关于“子”在田猎活动中择选弓箭的卜辞。如“二弓以子田”是讲“子”卜问是否使用两种“弓”进行田猎之事等。这些卜辞不仅展现了小王子在选择装备时的谨慎态度,也反映了商代贵族对于田猎活动的重视以及他们在选择工具时的讲究和仪式感。
除了“射”之外,“御”也是王子必修的课程。在商朝,无论是田猎还是战争都需要驾车,因此驾车是贵族的必备技能。所以,“子”也要“考驾照”。在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的甲骨中,有30余片的记载内容均涉及马匹。“子”时常命诸侯大臣及其他属下为其征集、贡纳马匹,并亲自占卜马的健康状况、马的使用情况等。这些卜辞处处可见“子”对马的钟爱,也是商代养马业及马匹使用状况的实录。
“舞”,是商代贵族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也是“子”所研修的主要科目之一,且种类众多。这些舞蹈并非单指传统意义上的表演性舞蹈,也指团体士兵的演练,在当时的各种礼仪、军事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丁来视子舞”记录了商王武丁亲自前来观看“子”的舞蹈表演,反映了商代乐舞文化繁盛的同时,生动呈现了商王武丁对“子”学业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3000多年前商王武丁“鸡娃”老父亲的鲜活形象。
子其疫,弜往学:中国最早的“请假条”
“子”也有生病的时候,当他因病不能前往学校时,会唤人来占卜,征求祖先的意见,是否同意不去上学。“子其疫,弜往学?”是讲“子”卜问因病是否去“大学”之事。生病请假还得沟通鬼神,可见贵为“王子”,也需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份古老卜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中国古代文明的窗口,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今之间的有趣联系——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学生,都不能无故旷课。
在这个开学的季节里,我们不仅迎来了新一届的萌宝们,也通过“王子日记”里一段段甲骨文卜辞,与这位3000多年前的“商朝大学生”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无论是入学通知书、考驾照、选择困难症、“鸡娃”老父亲还是请假条……这些古今相通的生活片段,都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情感的恒久不变。历史的真正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些细微而又有趣的联系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
甲骨文双语小学堂
甲骨文“食”字,采用“会意”造字法,将两个单独的象形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含义,上面的倒口形表示食用,下面像一个盛有物品的食器。本义是吃食,卜辞中用作本义和时间词。
The character“食”(shí)in oracle bone is a Chinese character formed through associative compound creation,combining two pictographic elements to convey a new meaning.The upper part,resembling an inverted mouth,signifies eating,while the lower part resembles a food container.Its original meaning is “to eat”and it also served as a term related to time in oracle inions.
(文字翻译 童林 张蕊)
文物小档案
亚长牛尊
2001年1月于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牛尊造型为写实的水牛,身上布满动物纹饰,牛颈部下方及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
留言板
安阳大学生用声音重现商都记忆
作为殷墟博物馆《长从何来》专题展里的“明星文物”,铜手形器的用途为人津津乐道,有人认为它是亚长的“假肢”,也有人说它是“权杖”。
你可曾设想过,铜手形器也可能是“时光机器”?
近日,顶端新闻联合安阳师范学院校园之声广播站推出了首部广播剧《商都遗梦》。广播剧在虚构角色“甲骨文研究室研究员姜宴”身上展开,通过讲述主角在文物库房研究铜手形器时穿越至商朝,参与商王武丁占卜,跟随妇好出征、分娩,接任大祭司,主持王后葬礼及占卜祭祀事宜等活动,为听众描绘出一幅涵盖商朝占卜文化、军事生活、文明风貌的叙事画卷。
广播剧的末尾,深耕商文明研究三十年的姜宴已成为研究商代文明特级教授,他的学生“严黎安”走进新开放的殷墟博物馆,在铜手形器面前,再次遁入“时光隧道”……
●网友留言:
@要认真:整部剧叙事结构很完整,安阳师范学院的学生朗读也很精彩,听着仿佛走进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很值得听的一部广播剧,没想到甲骨卜辞里面有这么多道道可以说,已转发!
@品位传播者: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就能把手形器做得如此逼真,没准真像广播剧里说的一样,是“时光机器”?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整理)
漫画甲骨
商朝厨神
俗话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商朝就有这样一位集千古名相、超级厨师于一身的人,他就是出身于有莘氏部落的伊尹。商王汤为了得到伊尹,甚至主动与有莘氏联姻。在厨艺上,他主张五味调和,被后世誉为“烹饪之祖”。《史记》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辅佐汤和数任商王,有灭夏兴商之功。
漫画:王伟宾
文案:薛迎辉 李晓霞 杨之甜
校审:刘浩(中国文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