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Robotaxi这十年:摇摆的百度、跳票的特斯拉、渐近的拐点

作者:听潮TI发布时间:2024-10-17

马斯克又让市场空欢喜了一次。

10月10日,特斯拉的Robotaxi Day上,仅仅20分钟的时间里,除了简单展示了下完全自动驾驶车型Cybercab、Robovan以及改装款的Model Y这三款车型之外,马斯克没有披露更多产品和技术细节。

业界最关心的特斯拉Robotaxi何时能落地、特斯拉FSD有没有新进展、低成本车型何时发布,马斯克也基本没怎么回答。

而在发布会之前,马斯克信心满满,他对这场发布会的宣传语是可以“载入史册”。

一场寡淡、缺乏干货的发布会,显然无法让资本市场满意。发布会第二天,特斯拉的市值遭遇大跌,股价下跌了8.78%,公司总市值一夜蒸发了670亿美元。

整体而言,市场对马斯克和特斯拉的悲观情绪更多聚焦在,人们希望特斯拉Robotaxi能带来新的惊喜,也相信特斯拉能做到这一点,不过自2019年以来,马斯克总在承诺,却少有兑现。

在这背后,过去多年,从国内到国外,从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到出行服务平台,围绕Robotaxi的竞逐就没停下来过。

但自那时至今,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一直是产业最大的难题。

一个相对乐观的趋势是,现在这个进程明显加速了。业界很多观点认为,2026年有望成为Robotaxi规模化量产元年。

根据东吴证券的测算,到2026年,国内全行业Robotaxi的保有量将提升至10万辆左右,日均订单提升至1台+,用户初步接受。接下来从2027-2030年,Robotaxi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保有量从10万台增加至300万台左右,并将同步伴随客单均价持续下滑至低于出租/网约车,年化订单总数超过200亿单。

这一背景下,从频繁跳票的特斯拉,到宣称将在2025年进入全面盈利期的萝卜快跑,再到实际运营过程中问题频发的Cruise,等等,Robotaxi产业迎来了新一轮角逐。

热潮、转向、分化:自动驾驶头几年,Robotaxi幻想破灭

2019年4月,特斯拉美国总部的自动驾驶主题日上,马斯克称,到2020年,将有100万辆特斯拉汽车在道路上进行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目标实现不了。

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评论说,“如果到时路上真的有100万辆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我就把它们都吃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机器人专家Rodney Brooks也撰文称,届时能够上路的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数量是零。

如今五年过去了,马斯克的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并且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都无法实现。

事实上,马斯克立下这个flag的时机并不算好。当时,经历过近三年的资本热潮后,市场对自动驾驶的态度在悄然分化,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跑通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路径没那么容易。

在这之前,自动驾驶在2016年成为风口——引爆点是,那一年,谷歌将无人驾驶汽车团队独立了出来,并取名为Waymo,通用汽车花了10亿美元收购了自动驾驶初创企业Cruise Automation。

在中国市场,很多自动驾驶的创业企业,都诞生于那段时间。小马智行、驭势科技、momenta等都在2016年成立、文远知行紧接着在第二年成立。

没过多久,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2017年7月份吃到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罚单。他后来说,“如果无人驾驶的罚单已经来了,无人驾驶汽车的量产还会远吗?”

热钱也在加速涌入这条赛道。一位自动驾驶初创企业曾向财新网表示,当时,公司仅凭创始人简历就能拿到一笔可观的融资。

根据国盛证券的统计,2016-2019年,自动驾驶赛道的投融资数量分别为43、75、78起,对应的投融资金额分别为225.6亿元、534.9亿元、811亿元。

图/国盛证券

不过转折点很快出现了。2018年Uber自动驾驶测试车的致死事故、Drive.ai在2019年的清盘、RoadStar.ai的分崩离析,等等,都加速了自动驾驶热的退潮。到2019年时,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赛道的投融资数量降到了62起,投融资金额也大幅下降至184.2亿元。

资本适度回调对自动驾驶期待的同时,整个行业开始从理想回归现实。

“马斯克或Waymo给大家一个想象,以为Robotaxi很快可以大范围跑了,但实践中并没有那么快。我们虽然定位于L4自动驾驶企业,但也在思考怎么活下去。”一位自动驾驶的初创公司人士曾这么说道。早期,几乎所有L4级的无人驾驶公司,都把商业模式锁定在了Robotaxi上。

理想设想下,Robotaxi的降本路径清晰,因为无人驾驶且能提供全天候服务,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同时硬件成本的优化空间也不小。

但起初似乎所有人都低估了自动驾驶的落地难度——直到2019年前后,特斯拉循序渐进的技术路径渐入佳境,很多自动驾驶企业开始转向,他们不再执着于要像Waymo那样一步到位,而是希望通过更低级别的量产的辅助驾驶,先落地到场景中去验证技术、跑通商业模式。

某种程度上,这是整个自动驾驶产业的一次转向与分化。大家不再盲目将所有的机会都押注在Robotaxi上,而是去找更切实可行的技术商业化路径,把鸡蛋分布在多个篮子里。

与此同时,Robotaxi也越来越像是一场巨头才能玩得起的游戏。

从技术验证到商业模式验证,Robotaxi竞逐加速

全球范围内,最先开始宣布实现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的公司是Waymo,时间是在2018年12月。

但当时的“无人驾驶”是假的,因为车里还坐着安全员。

同一时期里,Waymo对自动驾驶的普及预期,也在从乐观变得极其理性。比如Waymo的前负责人Chirs Urmson一度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在2020年前就会普及,但到2019年时他又说,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未来的30年-50年内慢慢上路。

某种程度上,如我们上文所述,整个行业对Robotaxi大规模落地的态度,也在从激进变得理性。

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技术之外,政策监管、成本、运营及服务、市场接受度等要素,也是Robotaxi落地过程中的重要变量。

聚焦到中国市场来看,2021年底是一个重要拐点。

这年10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开放了自动驾驶无人化道路测试,同时在11月发布了全国首个无人化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这意味着,获准的企业可以尝试开展自动驾驶商业化上的运营了。

接下来,全国范围内,开放了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城市数量持续增加。据华鑫证券统计,截至今年,全国已经有51个城市出台了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其中深圳、上海、江苏、杭州等多个省市指定了自动驾驶相关地方立法,不断加速拓展应用场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已经开展了无驾驶人车辆公开道路的试点示范。

政策渐进开放的情况下,Robotaxi产业加速进入新阶段:自动驾驶公司可以从单纯的无人车辆技术验证,转向车辆运营的商业模式验证阶段了。

到这一阶段,赛道的竞争维度也在变得愈发清晰。

技术层面,拼的是硬件配置、智驾能力和安全性;运营层面,拼的是车队规模、运营城市数量、订单量、收费标准和测试里程。

从上述视角出发,如今中、美两国处在全球Robotaxi产业第一梯队,目前均处于无人测试和小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

在美国市场,入局更早的Waymo和Cruise居于领先地位。

Waymo已经在凤凰城、旧金山、洛杉矶这三座城市实现了全天候全无人出行服务,根据华鑫证券的资料,其现在平均每周完成超过50000次付费出行,今年年底将把服务拓展到奥斯汀。

目前,Waymo的无人车已经做到了第五代,其第六代无人车处于传感器和稳定性测试阶段,合作的车企是吉利旗下的极氪汽车。

Cruise有着美国最大的自动驾驶车队,根据DMV数据,仅在2023年内,Cruise就新增了约200台自动驾驶车辆,总车队规模达到了510台。

此前,Cruise已经在部分城市获准提供全天候全无人出行服务,但去年10月,其自动驾驶汽车撞到了由人类驾驶车辆撞倒的行人,拍照被吊销,商业化进程由此被拖累。

今年5月,其在亚利桑那州开始进行配有安全员的驾驶测试。

再来看中国市场,百度的萝卜快跑目前处在第一梯队,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正加速追赶。

图/民生证券

百度在无人驾驶上的入场时间更早,但初期进展并不顺利,伴随着大批高管流失、核心负责人几经更换、技术路径摇摆等过程。

最早在2013年,百度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研发,起初百度希望效仿谷歌,走L4激进路线。2015年底,百度成立了自动驾驶事业部,由王劲担任总经理,当时他对外表态称,计划三年实现自动驾驶的商用化,五年实现量产。

也是在那段时间里,百度计划分拆无人车业务的传闻出现了好几次。

晚点LatePost曾报道,当时,王劲提出将百度无人车独立出来,估值十亿美元起,他的角度是,分拆可以给团队更好的激励,也可以寻求外部资本。后来百度回应,对于当时王劲的提法,公司高层从来没有考虑过。

2017年陆奇加入后,百度将车辆网、智能驾驶事业部(L3)、自动驾驶事业部(L4)合并,成立了智能驾驶事业群组,重心也开始转变——阿波罗平台成了更重要的方向,为汽车制造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软件平台和解决方案。

于百度而言,这次转向的好处是,可以更快地将过往的技术能力拿出来变现。但当时外界很多声音都认为,专项做阿波罗平台后,L4路线在百度内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了。

而也正是在王劲任内和陆奇任内,百度自动驾驶遭遇了大规模的人才流失:

地平线的创始人余凯、小马智行的两位创始人楼天成和彭军、文远知行的创始人王劲和韩旭,等等,都在这段时间离开了百度,辞职创业。

直到后来李震宇接手后,百度自动驾驶团队才算稍稍稳定,阿波罗的整体思路也被定了下来,“攀登珠峰,沿途下蛋”。简单来说就是,百度L3和L4并行,一边继续探索L4级别的无人驾驶,另一边基于智能驾驶开放平台,沿途做技术能力的商业化变现。

其中,在L4这条路线也就是Robotaxi上,百度在2021年8月发布了萝卜快跑,开始加速探索规模化商业运营。

最新的进展是,百度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萝卜快跑供应的自动驾驶订单约为89.9万单,同比增长了26%,总服务量超过了700万单,截至今年7月,萝卜快跑的测试里程超过了1亿公里。

拐点快来了:特斯拉掀起新风暴,更多玩家准备入局

回到今年4月,特斯拉的股价在连续大跌,但在它宣布了Robotaxi将在8月8日亮相的消息后,股价在接下来的4个交易日里大涨了34.7%。

市场显然对特斯拉的Robotaxi抱有更大期待。事实上,尽管这次的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少之又少,特斯拉发布的Cybercab还是让很多人看到了惊喜——没有方向盘、没有踏板、售价低于3万美元、运营成本有望降到每英里0.2美元左右,显然更符合理想中的无人驾驶汽车。

市场持续看好特斯拉的原因在于,与当前主流的自动驾驶企业做Robotaxi不同,特斯拉做Robotaxi,在技术路径和运营模式,都不一样。

技术路径上,特斯拉不是激进的L4路线,而是循序渐进,先在量产车型上推出L2级辅助驾驶系统(FSD),系统通过收集数据不断迭代,最终实现自动驾驶。

尽管在这次的发布会上,马斯克并未详细介绍未来FSD如何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细节,但在这之前,特斯拉FSD基于“端到端架构”,已经展现出了自动驾驶潜力。也正是由于FSD,如今业界很多人都认为,特斯拉会是最先实现自动驾驶的企业。

比如近日的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上,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就表示,“FSD是全球智驾的天花板,包括传感器的配置,以视觉为主,再加上模型的特点。”

他表示,端到端是国内智驾领域最热门的话题,而全球唯一量产的就是特斯拉的一体化端到端,国内的实现路径则是从分布式开始,与特斯拉还有差距。

在运营模式上,马斯克的规划也跟市场主流玩家不同。

目前,从百度到小马智行到文远知行等等,业界主流的Robotaxi运营模式是“金三角”模式,即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出行平台、车企三方联合,依靠聚合性平台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比如“上汽-享道-Momenta”“Cruise-通用-Lyft”。

图/华鑫证券

特斯拉不一样。今年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表示,特斯拉计划自行运营Robotaxi车队,特斯拉车主可以随时把自己的车辆加入到车队中,或从车队中移除;特斯拉车主可以决定自己车辆的适用范围,可以选择仅供朋友/家人使用、仅供五星级用户使用、任何人均可使用等多种模式。

换言之,理论上任何一位特斯拉的车主,都可以提供Robotaxi服务,而特斯拉庞大的车主群体,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特斯拉潜在的Robotaxi车队规模。

不过业内唱衰这一模式的声音也有很多。Uber的行政总裁Khosrwshahi就不认同这种设想,他认为马斯克低估了汽车共享市场的复杂性。

但特斯拉这一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全栈技术闭环,带来大规模+高质量数据,支持高频、及时的算法迭代。

此外,特斯拉声称自己也将持有很多无人出租车,比如自己拥有相当规模数量的Cybercab,来提供出行服务。

这样来看,特斯拉设想中的无人车商业模式其实分为两块:一块是搭建一个平台,将有意向的特斯拉车主联合在一起提供出行服务;另一块是依托自己完全持有的没有方向盘、没有踏板的无人车来提供出租车服务。

马斯克将这种模式称作是Uber、Airbnb和亚马逊云服务的结合。

当然,特斯拉这一模式能不能跑通,至少要等到2026年才能开始被市场验证——Cybercab计划在2026年开始生产、无人驾驶厢式车Robovon还没有时间表。

特斯拉的Robovon,图/特斯拉官网

但到2026年时,特斯拉将面临的,可能是竞争程度更高、竞争环境更复杂的市场。当前,业界普遍认为,2026年是Robotaxi大规模落地的商业化拐点。

至少从目前来看,届时加入Robotaxi的玩家只会更多。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10月10日表示,明年下半年将在量产车上实现对标海外一流Robotaxi的软件使用体验,计划2026年正式推出Robotaxi;10月14日,吉利旗下出行平台曹操出行CEO龚昕透露,曹操出行将在两年内推出完全定制化Robotaxi车型。

进一步来看,更多玩家的入场,也意味着更多、更复杂的商业模式的碰撞。

到那时,Robotaxi更核心的角逐才会展开——谁能做到更大的规模、更高的运营效率、更快跑通Robotaxi的降本路径,谁就能吃到最大蛋糕。

这样来看,马斯克不得不着急了,起码车要落下来;跑在前列的Waymo、Cruise、萝卜快跑也要加速了,更重要的战事还没真正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听潮TI”,作者:许雯雯,编辑:张晓,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