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盖天说与浑天说

作者:以礼待人1发布时间:2024-09-06

盖天说这一理论来源非常早,推测在商朝时就有这个概念,这个学说基本上是在战国时期走向成熟的。后来的道家对此进行详细解释,把天地未分、浑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

据《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载:“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如果真的是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四个角就盖不住了。)【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

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质疑“天圆地方”这个理论,但又给不出正确的答案。

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里的“天象盖笠,地法覆槃”可以看作是对“盖天说”的修复版。《晋书·天文志》进一步阐述曰:“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这是说地和天一样都是拱形的。天穹有如一个扣在上面的斗笠,大地像一个倒扣于下的盘子;北极为最高的天地之中央,四面倾斜下垂;日月星辰在天穹上交替出没形成大地上的昼夜变化。

在修复版的盖天说中,半球状的天穹和大地之间有八根柱子。《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里的天柱便是此理论中的设想之物。

《淮南子·墬形篇》日“天地之间,九州八柱”,《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日“地有九州八柱”。屈原的《天问》中有这样一句“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所谓柱国,“言其于国,如室有柱”。在西魏时期,有“八柱国”的说法,恰好与天柱数量一致。

擎天之柱,一柱擎天这些词语都是修复版盖天说的产物。

《西游记》第66回,猪八戒说:“若不接天,如何把昆仑山号为’天柱’?”孙悟空却说:“你不知,自古’天不满西北’。昆仑山在西北乾位上,故有顶天塞空之意,遂名’天柱’。”

东汉时期的张衡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这是浑天说的理论。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说是蛋黄,但这句话一般不能视为“张衡已经知道地球的结构是个球体”,他只是表达天地的互相位置。结合后面的“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可知,张衡的浑天说宇宙模型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大地就像个弧形小岛漂浮在水里,日月星辰组成的天就像球形容器一样包裹着里面的地和水。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顺便在这里批判一下李兆良把浑天说作为中国最早提出地球理论证据的行为。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