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竭力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打压,尤其是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中更是频繁出招。
从表面上看,美国似乎想凭借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实行严密封锁来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个策略并没有如预期般有效且顺利。令人意外的是,这种专注于单方面限制的举动反而如同一柄“双刃剑”,伤及了美国自身的利益。
正当我们以为中美之间剑拔弩张之时,却传来了双方签署《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的消息。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中美两国政府已就该协定的修订和延期达成一致,将从2024年8月27日起再续五年。这样一个重要的信号,不仅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其背后的深意。
事实上,《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在其创建之初,就被视作促进中美两国在多项基础科学领域进行合作的重要桥梁。协议涵盖的农业、能源、太空、卫生、环境等领域之广泛,令人印象深刻。
这次协议续签本身就是一个信号,表明即便是在紧张关系下,双方仍不愿在科技上“断链”。这或许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小小转机,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尽管协议得以续签,但其细节却显示出,合作的范围缩小到了政府部门和基础科学的合作项目。那些如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被明确地排除在外。
显然,这种调整反映了美国“小院高墙”的技术封锁战略:即在一些基础性领域保留开放,而在国家核心利益的关键领域则树立起高墙,严格阻止中国的参与。
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不仅没有松懈,反而愈演愈烈,其背后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防止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
面对这样的局势,很多人担心如果特朗普在明年重返白宫,可能会加速中美科技脱钩的进程。届时,美国技术封锁的小“院落”可能会变成一个难以逾越的“广场”。
因此,此次签署的协议更多像是一扇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的“窗口”。中美双方为未来可能的科技合作留了一条后路,但如何利用这条出路,还需时间检验。
在全球化进程不可逆的背景下,完全切割科技联系实际上是一种与世界发展潮流相悖的行为。在这场全球资源和市场的博弈中,只有深化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
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推行的科技霸权主义虽然能在短期内聚拢话语权,却无形中也在自掘坟墓。
破坏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正如美国当前面对的严重通胀问题,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其对外贸易政策过于激进造成的。事实上,商界领袖们普遍清楚,与中国展开合作不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更是为了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
历史已经证明,任何试图无端打压和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图谋都注定要失败。中华民族向来以顽强的韧性与毅力著称,任何干扰和阻力都不会改变其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中国设定的科技目标只会进一步坚定,并将继续为全球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