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权力 ,是兴奋剂

作者:历史其实挺有趣发布时间:2024-09-12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刚愎自用 杨渥)

南吴的指挥使张颢和徐温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他们要起兵谋逆,反抗南吴国主杨渥的统治。

张颢和徐温这么想,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杨渥其人,生性残酷暴虐,动辄滥杀大臣,俩人苦口婆心的去劝谏,结果每次都被杨渥呵退,他根本就不听。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既然你不听,那就不要怪我们不仁义了。

杨渥的亲信,主要有三位,分别是朱思勍,范思从和陈璠,这仨人和张颢徐温一样同为指挥使,掌握武装兵力,是杨渥政权的底牌,想要除掉杨渥,必须先把这仨人给拿下。

我们知道杨渥没继承他父亲吴王身份的时候,是在宣州驻扎,杨行密死了之后,他就要返回南吴的政治中心扬州去主政,因此他前脚回到扬州,后脚就把朱思勍,范思从,陈璠三位得力干将从宣州抽调回来保护自己。

杨渥虽然昏庸,但他深知武装拱卫权力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把亲信放在自己的身边,那这么一来,张颢和徐温就很难有下手的机会,想要下手,想要制造机会,必须先把这仨人给支开。

那么张颢和徐温就开始想办法了,虽然这仨人和张颢徐温同为指挥使,但是张颢和徐温的级别是要比这仨人高出不少的,在军事级别上高,就代表着上级可以调动下级,于是张颢和徐温干脆派这仨人跟随将军秦裴出征,攻打江西。

南吴的国家发展方向,一是对抗吴越,蚕食两浙,二就是要拿下江西,尤其取得江西是重要的战略动向,张颢和徐温让这仨人去打江西,杨渥自然不乐意,因为这仨人一走就没有人能随时保护自己,可是如果不让他们去,军事行动就执行不下去,刚才我们说了,杨渥他虽然昏庸,但不是那种特别昏庸的,他是昏庸的享受个人生活,但是从做皇帝的这个角度来说,他还是希望可以建立功业的,所以对于张颢和徐温把朱思勍,范思从,陈璠调到前线的这个行为,杨渥没拒绝,也没怀疑。

朱思勍,范思从,陈璠从扬州出发,开拔江西,是由大将秦裴带领的,也就是说秦裴是主将,而朱思勍,范思从,陈璠则是偏将。

(不事二主 秦裴)

秦裴其人,是一员虎将,当年他曾经替杨行密镇守苏州,仅靠三千士卒就抵挡住了吴越的数万大军。

当时吴越方面负责攻城的,正是常胜将军顾全武。

顾全武打仗也是很厉害的,但是无论他发起多么猛烈的攻势,始终无法突破秦裴的防线,哥们一看硬的不行,那就得来软的,于是派人去招降秦裴,秦裴也很有意思,他没投降,但是奉送给了来招降的人一卷佛经,让他带回去给顾全武看,顾全武看到佛经之后勃然大怒,气的脸都绿了。

原因为何?原因是顾全武早年间做过和尚,秦裴送他一卷佛经,是在笑话他。

因为受到讥讽,顾全武更加奋力攻城,终于把秦裴逼上绝路,打得秦裴只剩下几百士卒,只好投降。

吴越的国主,是钱镠,钱镠一听南吴的大将秦裴竟然投降了,开心的不行不行的,亲自从王宫赶赴前线,还预备下了一千人的酒席,要给秦裴等降将接风洗尘,在钱镠看来,秦裴可以抵抗这么长的时间,没有个几千人的队伍他是做不到的,可是等他到了前线,他才发现秦裴的队伍已经不足百人了。

几百人就把战场上的吴越大军给搞的团团转,钱镠的脸上可就有点挂不住,他有点恼怒,责怪秦裴说:

你的兵力薄弱到了如此地步,只有几百人,你竟然还敢反抗我?

秦裴的回答更是出奇的倔强,他说:

我生为杨氏臣,死为杨氏鬼,一心效命于他,不敢辜负,今日投降,不过力竭而已,我内心其实并不愿意。

(江南霸主 钱镠)

一句言罢,满座骇然。

刀剑虽然是由精钢打造,但如果你拿它去抽刀断水,一定无济于事,你就算砍上一整天,也斩不断一线流水。

我们生活中感受不到的微风尽管柔弱,可是却可以让咆哮的大海平息,安静下来。

秦裴的这一番话,好过跪地求饶,却能力贯千钧。

钱镠也好,顾全武也罢,俩人都是很大度的人,他们只会认为秦裴是道德高尚有风骨,而不会认为秦裴出言不逊,所以后期吴越方面做了很多劝降工作,秦裴呢,降是降了,但是不愿意出山帮助吴越,因此后来钱镠只好是把他软禁起来。

后面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李福神捉住了顾全武,杨行密则用顾全武把秦裴给换了回来。

你看,这信任都是相互的,秦裴不愿意背叛杨行密,人家杨行密也惦记秦裴,君臣相知不相辜负,一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这个就叫做专业。

秦裴率领朱思勍,范思从,陈璠到了江西前线之后,张颢和徐温也派出了一个叫做陈祐的小将从扬州出发,抄小路直奔江西,然后秘密拜见了秦裴。

陈祐在见到秦裴之后,汇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信息,那就是朱思勍,范思从,陈璠这仨人很不安分,意欲谋反,要就地处死,而秦裴对杨行密感情极深,那他对杨氏政权,对杨行密的儿子杨渥就是有感情的,他是绝对不会允许叛主弑君的事情发生,所以陈祐这么一谎报军情,一栽赃陷害,秦裴想也没想,直接就把朱思勍,范思从,陈璠给杀掉了。

《三十六计》有云: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逼宫胁主 张颢)

这一招,真是太妙了,张颢和徐温想要杀朱思勍,范思从,陈璠,但是他们不自己动手,而是借刀杀人,让秦裴把这仨人给杀掉了。

杨渥如果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他只会认为是这仨亲信叛变了,而如果杨渥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知道朱思勍,范思从,陈璠的死是张颢和徐温从中作梗,他也无可奈何,因为动手杀人的是秦裴,而秦裴还是南吴的老臣,他要拿秦裴泄愤,要把秦斐给杀了,那和之前杀周隐还不一样,周隐影响力小,而秦裴影响力大,你要把秦裴杀了,容易引起很不良的舆论,所以杨渥只能是把这个哑巴亏给吃了。

可是杨渥不知道,朱思勍,范思从,陈璠的死不仅仅是吃个亏那么简单,更代表了他身边已经没有可靠之人,他马上就无人可用了。

杨渥身边没有武装了,那张颢和徐温肯定是嚣张了,他们立刻领上二百多将士,直奔杨渥府上,把杨渥府上的亲随啊,仆从啊等等一干人全都杀掉了。

杨渥震惊,他质问张颢和徐温,说:

你们这么做,是要把我杀掉吗?你们是要反我吗?

张颢和徐温这个时候已经彻底掌握了主动权,杀死杨渥对他们来说那简直是十拏九稳,一挥而就,但是他们没有动手,没有杀害杨渥,而是饶有意味的回复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这么做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清除掉扰乱您主政的奸佞小人罢了。

说白了,这个时候的杨渥就已经被架空,完全是一个被张颢和徐温所控制的傀儡了。

文章写到这里,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作为一个五代十国时期的君王,应该如何避免这种以下乱上的情况出现呢?因为几乎这短短一段时期的皇帝们,无一例外,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这种困境。

要摆脱这种困境,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管好自己。

(权力的形变)

我们说防止内乱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改革军制,培养绝对忠诚于自己的武装,然后轮换军队的指挥官,分化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文官的功能而削弱武将的功能,建立监察系统,严密的监视部下的行动等等。

想要不被部下反叛,那么你就要比你所有的部下都要强大,你把军队的指挥权永远的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最靠谱的办法。

那如果你不想要每天辛苦的带兵,不想要每天提心吊胆高度精神紧张,那么你就需要用制度来服务自己,用制度来解放自己,武将的权利,你给他变小了,武将带兵的数量,你给他削减了,武将的身份地位,你给他降低了,最好每个武将你都专门给配上一个文官来监督他,这么一来,底下这帮人就很难折腾起什么风浪了。

最后,你再从从自身做起,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帝王,你勤劳,朴实,勤政,爱民,礼贤,你拥有这些人所称道的品质,大家就都会服你,会不自觉的依附于你,根本不会对你有反心,就算是有人想要反你,他也没有口实,他拿不出理由来,就算他没有口实没有动机就是要反你,他的反叛也不具有合理性,得不到广泛的支持,他连“清君侧”这个经典口号都喊不出来,因为君王贤德,堪称千古一帝,身边压根就没有奸佞。

有人说,这做皇帝真是太累太不容易了,想要超越秦皇汉武太难,想要青史留下英名不容易,活着的时候提防这个提防那个,别人都不说了,亲儿子都有可能害自己,只要成了皇帝,似乎一步都不能走错,走错一步,好像就无可挽回,必死无疑,死了也不消停,还要被人口诛笔伐,讨论不断。

我说,的确是这样的。

其实仔细想想,人生在世,哪儿有容易事儿呢?

就算不做皇帝,难道酸甜苦辣,难道悲欢离合,难道伤心痛苦,我们不是要经历个遍么?

和做皇帝相同的是,我们都是人,是人都会犯错,犯错了也总有改正的机会,而皇帝不同,一个皇帝上天赐予他全部的机会就是让他做了皇帝,所以做了皇帝之后,他就失去了任何的机会,包括犯错。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杨渥也许会抱怨,自己身边没有忠臣,可是当年眼泪汪汪,跪在地上叩头劝谏的张颢和徐温,又何尝不是忠臣呢?

参考资料:

《九国志·卷一》

《十国春秋·卷六》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