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原胜洋著书『真相·戦艦大和ノ最期』
军舰籍
日本海军在与海军部商议军令(军队统帅上的命令)及军机(军事上的机密)事宜时,以“内令第×号”发布。“内令”是保密的规则。
根据“内令”,在称呼日本海军军舰籍的军舰时,不论什么舰种,都要使用“军舰××”。按照这个说法,称呼“大和”时,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军舰大和”,而不是“战列舰大和”。
日本海军的舰艇类别标准将舰艇分为军舰、驱逐舰、潜艇、炮舰、海防舰、运输舰、水雷艇、扫雷艇、驱潜艇、敷设艇、哨戒艇。
战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水上飞机母舰、潜水母舰、敷设舰、训练战列舰、训练巡洋舰这8个舰种,被分类作为“军舰”籍。
战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等是表示舰种的称呼。如果用级来表示舰船的种类,则是大和级战列舰“大和”号、阿贺野级巡洋舰“矢矧”号,潜艇则是×号第×潜水舰,伊一级“伊号第一潜水舰”。
军舰大和实现了日本海军多年的夙愿——大舰巨炮。该舰装备了舰炮史上最大的大口径火炮,射程远超美国主力舰。
结果,装备在船体中线上的3座主炮塔9门炮向一侧齐射时,会产生约一千吨的反作用力。为了在承受过大的作用力矩的情况下保持稳性,即使不合身,也需要很大的船体宽度。
另一方面,考虑到重量、操纵及转向性能,长度必须勉强维持在能发挥27节最高航速的极限。
为了确定满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性能的船型,造船官制作了多达50个石蜡模型,并进行水槽试验。
决定的船型是被称为球鼻艏的突出型球状舰艏、拥有四轴螺旋桨的舰艉,具有良好的兴波阻力。
1942年6月22日,在爱媛县佐田岬标柱间进行的公试运转结果显示,在显示“大和”号主机最大出力的过载出力时,在海水温度18℃时创下了28.5节航速*的记录。当时“大和”号的状态是排水量70358公吨,重油搭载量5264公吨,轴马力167310,直径5米的推进器每分钟旋转230圈,平均吃水10.5米。
*注:根据USNTMJ S-01-4 p.13记录,应为28.05节。另外这是武藏号的公试。
为了减小兴波阻力而研究的球鼻艏型,美国海军也采用了,不过从前部垂线开始的前突型球鼻艏的采用,“大和”号和“武藏”号还是世界首次。
虽然翔鹤级航空母舰和阿贺野级巡洋舰也采用了球鼻艏,但其规模都被大和级战列舰大。
此外,根据舭龙骨和推进器伸出轴支架的安装要领,推进效率也很好。
以可靠性为最优先的推进机械,采用与使用效果良好的“初春”号(1931年度计划)相同型号的单轴21000轴马力的高低压蒸汽轮机,采用将出力降低约10%的两台并列为四小齿轮的方式,成为一台,各轴采用了巡航蒸汽轮机。
*注:这里其实不准确。实际上,每级舰船的动力系统配置都是不一样的,更何况出力相同的情况下,蒸汽性质也不一样,所以采用相同型号的说法不恰当。
一舰四轴输出轴马力15万,由每轴37500马力构成。锅炉方面,有12座出口蒸汽条件为30kg/cm²、350℃、带有吕号舰本式空气预热器的标准锅炉,有充分的余裕供25kg/cm²、325℃的要求使用。
动力配置是考虑到战斗时的损害极限的纵向排列,实现了主机前方每列独立配置3座锅炉的四分区计划装备。
日本海军的锅炉,大正(1912~1926)末期到昭和(1926~1989)初期的妙高级巡洋舰及吹雪级驱逐舰,蒸汽条件采用锅炉出口20kg/cm²饱和蒸汽,1931年度计划的最上级巡洋舰及初春级驱逐舰采用了锅炉出口22kg/cm²、300℃的过热蒸汽,之后以此为标准。
大和级战列舰的基本计划是以抑制新奇、坚实为宗旨,优先控制主机的蒸汽条件和可靠性。舰内各种切断器等的电流选择了直流电源。
这些被选择的性能和规格的可靠性,在1944年10月17日从新加坡南部的林加泊地出击的捷一号作战(莱特湾海战)中,经过3天的对空和水上炮战,于同月31日抵达婆罗洲岛(加里曼丹岛)的文莱港之前的使用实绩证明了这一点。这期间的总计使用情况为:原速12节4时20分,强速14节15时50分,一战速16节114时45分,二战速18节35时18分,三战速20节26时26分,四战速24节15时31分,五战速26节2时39分,最大战速1分,全力9分钟,燃料消耗量5806公吨。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新技术是球鼻艏、三联装45倍460mm炮塔各机构、大容量涡轮水压泵、高性能炮塔、侧面装甲使用的无渗碳表面硬化装甲(VH装甲)、甲板装甲使用的厚均质装甲(MNC装甲)、烟道和通风口等开孔用的新型蜂窝装甲、弹药库冷却用制冷剂与亚甲基氯环酯的新型蒸汽轮机冷却机(以前为二氧化碳式)、具备防噪音及防水措施的轴流内置通风机、用于火药库注水及应急注排水区注水的油压开闭式注排水阀等。
大和级战列舰是思想上的新舰,但辅机是旧结构,重量和容积过大,性能要求过高,而且舾装计划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