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从思瑞浦解散MCU团队说起

作者:半导体行业观察发布时间:2024-11-04

关于国产MCU,我们在过去有了很多的讨论。但在近日传出本土模拟芯片公司思瑞浦裁掉整个MCU团队之后,让笔者有了再次写写国产MCU的冲动。

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芯片,MCU被用在几乎每一个我们看到的小型设备上。甚至连汽车和飞机等大东西,也少不了这种被称为微控制器的芯片。按照分析机构的数据,2022 年,全球MCU销售额达到 282 亿美元的高位。2023 年至 2033 年间,整体MCU需求将以 8.6%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因此,到 2033 年,全球MCU市场规模将达到 706 亿美元。

来到中国,因为市场的巨大,叠加国产替代带来的双重诱惑。本土MCU迎来爆发性增长。

在早两年MCU缺货、投资环境非常好的现状下,国产MCU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今年年初,芯谋研究顾文军曾发朋友圈表示,国内做MCU的企业已经超过四百家。而且,即使在今年的环境下,还有新的MCU公司冒出来并拿到融资。由此可见国产MCU的热度。

但思瑞浦解散MCU团队的消息,又给当前的国产MCU从业者带来了新的冲击。为此,笔者与MCU行业数位资深从业者进行了一番讨论,了解一下他们眼里的国产MCU未来。特别说明一下,以下内容仅代表笔者和受访者的观点,仅供参考。

01 国产MCU厂商的几种类型

纵览当前的国产MCU格局,不外乎由以下几种类型的企业构成:

一种是已经上市,且MCU已成为核心产品的企业,例如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中微半导、国民技术、复旦微、四维图新、芯海和峰岹等。他们都各有各的技术优势,且能在相应的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一种是虽未上市,但已经深耕多年,在MCU市场已经站稳脚跟的企业。这些厂商包括极海、小华、灵动微、沁恒和雅特力等;

一种是由海外MCU团队的前高管创立的新兴企业。例如泰矽微、先楫半导体、云途、芯驰、旗芯微等,其创始人就是来自全球领先的MCU巨头;

此外,MCU使用大厂自研MCU,也是一个趋势。比亚迪半导体就不用多说。美的旗下的美仁半导体和格力旗下的零边界就是其中典型。

与此同时,国内正在兴起一股新的热潮,那就是其他类型的芯片上市公司,进入MCU赛道挖掘。其中文章开头谈到的思瑞浦就是当中的一个企业。其他包括但不限于投资凌鸥的晶丰明源以及组建自己团队的纳芯微、普冉、士兰微和华润微等等等等。

再次强调一下,以上的分类仅是基于笔者的浅薄见解所做出的的分类。并不是行业的通用标准。

对于这些MCU企业,共性是要打造性能和成本皆优的产品。不同之处在于,终端应用大厂的MCU部门大多不需要找客户,因为他们本身就有海量的产品使用场景。但前几类MCU厂商,还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客户。只有把产品卖出去,你才能有收入以维持团队运行,再有资金进一步研发更好的产品去卖给客户。

只有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让企业生存并有机会发展壮大。

02 思瑞浦裁撤MCU团队带来的思考

回到文章开头谈到的思瑞浦裁撤团队事件。

在与多位知情人士交流过之后,他们都表示,思瑞浦的MCU团队具有不错的实力,当中不乏资深从业人员和是来自海外MCU巨头的专家。但是在几年间走到这一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公司运营团队在衡量过投入支出以及当前景气度所做出的艰难决定。

根据思瑞浦2023年发布的财报,2021 年,公司正式成立 MCU 事业部,发力嵌入式处理器新赛道。结合产品和技术优势,不断塑造发展新势能。按照他们所说,公司之所以拓展微处理器的赛道,是公司践行“成为受尊重的半导体行业模拟与嵌入式解决方案的领行者”的愿景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公司在信号链和电源模拟芯片的基础上,融合嵌入式处理器,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增强客户粘性。”思瑞浦在年报中强调。

翻看公司财报,思瑞浦2021年在MCU研发上也预计投入1亿人民币,这是当年他们在研项目中投资最高的产品线;2022年,公司在MCU研发上预计投入2亿人民币,这同样是公司当年投入最大的在研项目之一(另一个同样投入两亿的产品线是“高性能模拟前端”);进入2023年,公司更是计划在MCU上计划投入5亿元,这同样是公司该年研发投入最高的产品线,占公司当年公司总研发投入的20%。

从以上数据足以看到思瑞浦对MCU的重视。但市场的不振推动公司做出了放弃的决定。于是,思瑞浦的这个愿景提前夭折了。“思瑞浦的MCU团队很有实力,但我认为他们没有结合自己的应用优势来做MCU,这是推动他们做出裁撤决定的原因之一。”资深MCU从业者张武(化名)告诉笔者。

另一位知情人士王明(化名)也告诉笔者:“思瑞浦结合自身信号链模拟能力做的专用MCU和触摸控制IP的性能面积都还不错,只是市场大环境不好,叠加市场推广不及预期,才最终走向了现在的结局。”

其实模拟芯片厂商横向扩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例如晶丰明源早些年投资凌欧,就打了一个很好的样板。在笔者看来,这也是思瑞浦有信心走向这个赛道的原因之一。张武也指出,做MCU一定要发挥特长,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做,不能看到别人做得好便冲进去。因为补短板不如加长板,而我们所谓的长板,可能其实也没有长到哪里去。

“兆易创新从Nor Flash转向MCU,创造性地用逻辑工艺做MCU,合封自己的Nor Flash,这既降低了成本,又盘活了自己。”张武举例说。他同时表示,如果其他赛道的芯片厂商有意进入MCU赛道,需要做好以下四点准备:

专注,先把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再去扩张到其他赛道;

敬畏,要对别人的赛道有敬畏之心,不能盲目进入别人的赛道,特别是进去就把别人的桌子掀了;

可持续发展,没有利润的销售额是不长久的;

长期战略,至少要有三年甚至五年的计划,这几年可能只是纯投入。

03 国产MCU,何去何从?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在过去几年里,本土MCU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国产车规MCU的崛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现象。

作为一个在MCU行业拥有多年经验的参与者,王明也承认,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几年前,我们想在国内找一些懂做车规MCU的工程师,是非常难找的。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助推下,中国车规MCU的公司、产品和技术人员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王明告诉笔者。在他看来,在40nm以上工艺制程(不含40nm)的MCU方面,中国厂商的综合能力已经逐渐接近海外巨头。

但正如半导体行业观察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海外MCU巨头现在一方面正在往AI方面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新兴存储方面提前布局,以期拉开与中国追赶者的差距。再者,海外MCU巨头这些年也放低身段,加入到国产MCU的内卷,这带给中国MCU厂商的压力可想而知。

以TI为例,近年来,他们的MCU报价紧跟国产厂商,甚至还低于本土厂商,这就让本来在技术和成本上有挑战的本土MCU厂商压力大增。相信在TI将那些12英寸晶圆厂建好以后,这种差距体现得更明显。

针对上述种种挑战,王明表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芯片市场环境下,国内 MCU 芯片公司要寻求发展,需要明确以下出路:

一、深耕市场

1. 深入了解细分市场需求,挖掘潜在应用领域。

2. 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动态和趋势。

3. 针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制定个性化的市场策略。

二、配合客户需求

1. 与客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深入了解客户需求。

2. 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3. 注重客户反馈,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

三、及时响应

1. 建立高效的客户服务体系,快速响应客户问题和需求。

2. 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产品及时交付。

3. 加强技术支持,及时解决客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优化设计,降低成本

1. 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优化芯片设计,降低生产成本。

2. 在保证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做到恰到好处地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

“国内 MCU 芯片公司只有不断创新,提升自身实力,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王明总结说。

“中高端应用的国际大厂占比还是90%以上,国产化替代任重道远。为此我们的头部企业要有战略定力,在资金能力较强的前提下,将目光看得更远,这才有利于国产MCU产业的发展。”资深MCU从业者赵飞在与笔者交流的时候呼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作者:李寿鹏,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