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关于准噶尔

作者:以礼待人1发布时间:2024-10-08

清朝乾隆对准噶尔灭族是谣言,相关辟谣文章在这里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4718214

瓦剌,也可翻译为“卫拉特”,属独立系族之一,但由于与周邻突厥系诸部长期交错杂居,在语言等方面又具有突厥系的某些特点。瓦剌有四大部,不同史料记载的组成不同。《蒙古源流》中作厄鲁特、巴噶图特、辉特、奇喇古特;罗卜藏丹津《黄金史》作卫拉特、额鲁特、巴噶图特、辉特。《四卫拉特史》中又是另外一种说法,在这个说法里,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的关系较为亲密。

明朝晚期,卫拉特中的土尔扈特部西迁,在东欧南部建立了一个面积不大的汗国,后来受到俄国的压迫。

部分和硕特人南下进入青藏高原,建立“和硕特汗国”。留在北方草原的杜尔伯特部的人则成为准噶尔汗国的属民,和准噶尔部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里。

1715年,彼得一世派人顺着额尔齐斯河向南侵略。1716年,在彼得一世的授意下,俄军在亚梅什湖修建亚梅舍沃要塞。

亚梅舍沃这个地方,当时是准噶尔汗国属民杜尔伯特部的栖息地。

亚梅什湖之战爆发。准噶尔军以四倍的兵力,围困俄军要塞两月有余,围到要塞弹尽粮绝,疫病流行后,才终于取胜。俄国派遣军有三千人,且俄国派遣的还只是二流部队,俄国一流部队留在东欧。七百多哥萨克骑兵突围成功后,又跑到鄂木河口修建了鄂木斯克要塞。在1717年到1720年,俄国的东方派遣军在准噶尔汗国控制薄弱的地区陆续修建了热列金斯克堡垒、谢米巴拉金斯克要塞、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要塞等城堡,蚕食准噶尔汗国的北方疆域。

历史走到1753年,准噶尔汗国走向了衰落,其最后的雄主噶尔丹策凌死后,准噶尔陷入全面内乱,四年之间换了三位可汗,同室操戈,战火绵延。杜尔伯特部作为其属民也惨遭荼毒,为了部族生存,其三位首领策凌、策凌乌巴什、策凌蒙克率三千一百七十七户一万余人向东投奔清朝。清朝乾隆皇帝大为欣喜,立即给以重赏并妥善安置。1754年(乾隆十九年)4月,按照惯例编旗分佐领,设正副盟长,并把杜尔伯特命名为赛音济雅哈图盟,车凌、车凌乌巴什为盟长,色布腾、车凌蒙克为副盟长。

准噶尔汗国灭亡之前投奔清朝后被安置的有:额鲁特旗、额鲁特贝子旗(前/后旗)、辉特下前旗、辉特下后旗

阿睦尔撒纳之乱后,清朝将准噶尔之名改为额鲁特,就地安置,驻扎在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以及科布多,比如科布多额鲁特总管旗。留守新疆的准噶尔人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伊犁昭苏、尼勒克两县,以及塔城额敏县的部分蒙古族人。准噶尔汗国大台吉达什达瓦在内乱中被杀,其妻带领部众归附清朝,清将其安置在热河,即今天河北承德一带。1764年,清调迁其官兵五百名,安置于今天伊犁昭苏县,编为左翼设三旗,被称为上三旗,后每旗又分为2个苏木。他们便是今天昭苏县六苏木额鲁特蒙古。一些说准噶尔人全部死光的造谣者,能不能歇一会?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清军分两路进兵伊犁,沿途准噶尔诸部相继降附。准部首领达瓦齐集聚万余人依格登山(今新疆昭苏西南特克斯河北岸)列阵,被清军击溃,降者过半。乾隆帝并没有把投降的人杀了,造谣者嘴一张就是“死光了”,你们造谣一张嘴,可知辟谣的人跑断腿?

阿睦尔撒纳之乱后,准噶尔部众四处逃亡。后来,清朝开始招抚他们。陆续归附的准噶尔人被安置在今天伊犁尼勒克县,编为右翼,设五旗,被称为下五旗,后划为十个苏木,他们是今天尼勒克县十苏木额鲁特的祖先。

1765年,清朝从乌鲁木齐调迁准噶尔大台吉噶尔藏多尔济部众一千户额鲁特到塔尔巴哈台,编为四个苏木(噶尔藏多尔济参与了反清的战争,后在内乱中被杀)。又将陆续归附的柯尔克孜人,编为一个苏木,被称为哈斯克特苏木(现为第十苏木)。再加上前面讲过的察哈尔苏木(现为第九苏木),被称为额鲁特八苏木。后来八苏木额鲁特又被重新划分为十个苏木,史称十苏木额鲁特。其中1、2、3、4、7这几个苏木被称为明嘎特蒙古,他们是辉特明噶特人的后裔。而5、6、8苏木被称为巴尔鲁克蒙古,他们是准噶尔人的后裔。(还有一种说法,1865年,由于战乱,厄鲁特人大部分一度迁居阿勒泰,其中有三苏木留居牧地,在裕民县巴尔鲁克山躲藏起来,故称巴尔鲁克蒙古)。这部分蒙古人成为今额敏、塔城、托里一带蒙古族的祖先。历史上由于战争等缘故,十苏木额鲁特一部分迁居它地,故在今阿勒泰和乌苏等地都有额鲁特人的少量分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