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2月25日消息(记者刘畅司晨)12月24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记者获悉,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将推动深空产业在安徽高密度集聚、高水平发展,将推动深空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升我国深空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开放的深空产业生态体系加速构建
记者从现场获悉,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以深空探测实验室为指导单位,深空探测科技发展(合肥)有限责任公司为理事长单位。联盟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产业生态体系,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深空产业在安徽高密度集聚与高水平发展。
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央广网记者刘畅司晨 摄)
“这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工作开启了新篇章。”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联盟理事长于继科介绍,联盟重点规划了多项目标任务,一方面,将打造产业高端智库,围绕产业发展共性及前瞻性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为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提供建设性意见。
同时,建设专业交流平台,组织产业发展研讨会、供需对接会、政策解读会等活动,搭建跨区域产业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对接合作。推动科技协同创新,构建实验室与市场资源双向对接的渠道,发展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治理结构多元的技术创新交流生态圈。
此外,将发挥产业联通资本的作用,建立“产业基金+产业联盟”的联动模式,为联盟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拓展外部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国际产业链合作,推动产品走出去,不断提升联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何深空探测需要产业化?
“嫦娥奔月”“天问落火”……提起深空探测,人们总会想到诸多具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航天工程。而实际上,深空探测产业并不遥远,甚至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复杂、技术密集、创新活跃的经济领域。
从近期来看,领域内正着力发展商业可重复火箭、深空生物与育种、深空智能装备、深空核心器件与先进材料等产业。向中长期看,还将重点培育深空互联网、深空遥感、深空资源开发等产业。而在更远的未来,全球洲际运输服务、载人月球旅游、深空能源利用等产业也处于布局规划中。
而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的组建,将搭建起实验室与市场资源双向对接的“绿色通道”。在推动深空成果转化的基础上,统筹产业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依托联盟,将形成深空成果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单”,做好阶段性攻关成果的孵化、熟化和工程化、产业化工作,拓展深空探测技术应用场景。同时,整合全球范围内深空探测、航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优势资源,建立一个涵盖深空产业全链条的合作平台,在火箭运载、深空资源勘探、深空互联网、高端仪器、关键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
这将推动深空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升我国深空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我们在深空探测的征途上迈出了新步伐,跨入了新阶段。”联盟理事长、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于继科介绍,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联盟将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示范田”和“主战场”,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安徽深空产业规模正持续壮大
深空探测实验室是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国家级科创平台,总部位于合肥,于2022年2月正式揭牌。
依托一系列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当前,安徽正在加快深空探测战略布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创新能力上,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落户运行,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安徽数据与应用中心、孔径阵列与空间探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空天信息创新平台总数已提升至15个。
同时,在合肥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深空科学城,总占地面积约1900亩。合肥市联合相关机构、企业、院校设立7家空天信息类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未来头部企业和先进技术的“孵化器”。芜湖市依托高分芜湖中心、北斗芜湖中心平台积极打造长三角空间信息产业园,通过搭建算力中心、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人才公寓、孵化基地、结算中心等载体,开展各项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服务。
在深空产业方面,产业体系已初步构建,规模持续壮大。目前,初步构建了深空探测、商业航天、卫星运营的产业立体生态,形成覆盖整机和星箭设计、制造、集成、测试、试验及信息服务的产业链条,集聚亿航智能、零重力、航天宏图、中科星图、银河航天、九州云箭等一批头部企业。
同时,安徽充分发挥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量子通信等本地产业优势,积极开拓卫星技术的应用。比亚迪、江淮汽车、科大国盾等一批本地企业也正在与空天信息企业加快在“车星互联”、星载芯片、量子加密等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