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他,为“两弹一星”隐姓埋名十二载

作者:环球网发布时间:2024-11-07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两弹一星”惊天动地的背后,凝结了无数隐姓埋名的科学家的心血,以邹进上为代表的气象专家在“两弹一星”研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金秋十月,一批来自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以下简称“博讲团”)的青年学子,登门拜访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邹进上先生。“投笔从戎,赴西域,满腔热血。”他从卧室墙上挂着的《满江红·戈壁行》这幅作品讲起,将故事娓娓道来。

谈到如何与气象学结缘时,邹进上微微一笑:“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我的老师朱炳海。”

时光回到1947年,年轻的邹进上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一次偶然机会,他巧遇伯乐朱炳海教授。朱教授鼓励说,气象科学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但目前尚未开垦。邹进上暗下决心:“攻读气象,上懂天文,下知地理,富国强兵,令国人扬眉吐气。”第二年,他重新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以奖学金第一名的资格攻读气象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本以为能安稳度过教学科研生涯,直到1963年,邹进上的命运发生了巨大扭转。“一纸命令将我调到北京,加入国家核武器研究的队伍。”在那里,邹进上被分配负责核试验气象保障和监测任务。“要完成此项任务绝非易事,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克服恶劣的天气及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直面放射性物质对身体的损伤。”没有丝毫犹豫,他和团队奔赴塞北大漠,从一位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转变为一名隐姓埋名的战士。

1964年10月16日,一声惊雷响遍新疆罗布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让所有的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世人有所不知的是,这背后,少不了邹进上等气象组专家的保驾护航。

邹进上回忆:“核爆零时选定在16日下午4时30分,但是上午仍然大风怒号、阴云密布,让参试人员捏了一大把汗。”时任气象研究室副主任的他波澜不惊,一直战斗在场区气象室的第一线。在团队的精准预测下,奇迹出现了,核爆零时前两小时突然云开风息、青天毕露,最终原子弹实现准点引爆。

但邹进上的任务并未就此结束,“核爆后,我当时带领团队对放射性浓度变化及时预报,指挥十多架飞机开展测量工作”,全力站好最后一班岗。

当谈到有何箴言寄语年轻人时,邹进上言简意赅:“一是要学会修身养性,唯有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是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认准一件事就要毫不动摇干下去。”

访谈结束后,博讲团成员走进了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史馆。在一处显眼位置,大家发现了邹老当年参加“两弹一星”任务保障时穿过的衣服和戴过的军帽。军绿色的衣服已有些褪色,仿佛在诉说着大漠塞北的沧桑往事,但军帽正中的红色五角星却依然鲜艳夺目。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从38岁到50岁,邹进上在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挺身而出,虽然隐姓埋名十二载,但他的名字早已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不可分割,他将毕生都献给了大气,献给了国防,献给了人民。

追寻邹老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足迹,青年一代步履不停。寻访活动结束后,南京大学博讲团成员、政府管理学院24级博士研究生宋锐辉感慨道:“在邹老的旧衣帽前,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品质。前辈们隐姓埋名的精神,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奋勇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苏雁 通讯员陆地、高雅儿、庄园)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