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识未来,作者:陆甲第,原文标题:《无聊、孤独、难以独立:外部信息你追逐太多,是时候增长内部的信息了》,题图来自:AI生成
我们习惯性掏出手机,来填充空闲时间,让自己一刻不停地接受新鲜信息,这是因为我们太“无聊”了,也太“孤独”了。
我们不知道该把时间花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奋斗,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空有时间却不知道如何花费,结果是只能把大量的精力和空闲投入娱乐休闲之中,以此获得多巴胺,延缓焦虑、空虚和迷茫。
这其实就是因为外部信息你追逐的太多了,边际效用早已递减,而内部信息太少,没办法构建一个圆融自洽的自我,导致在现代化外衣之下,传统乡土的部分内核一直在静静运转。这种现代与传统的交错,造成了当下大部分人的精神危机。
而且,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权力传递更快。一个人被异化之后,他只会去异化别人,而不会尝试“回归”自我,去探究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去思考该做什么。
外部信息无法带来人生意义,也无法解决精神危机。而且,一旦失去信息的注入,大脑就会感到窒息。越是急切地渴望信息,就越是被信息支配。
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在2021年联合发布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这些乡村儿童抑郁检出率25.2%。《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抑郁症患者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40 岁以上的患者只占全部患者总数的 4.6%,24 岁以下的患者占全部患者总数的 66%,30-40 岁的患者占总数的 30%。
人们的精神危机正越发严重。
所以我建议,利用下面三个办法考察内部信息,建立内心秩序。
第一,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不少人并不尊重自己内心微观真实的兴趣,在职业生涯或者别的路径上的选择,仅仅是因为这是一条被人羡慕尊敬,有着各种光环的道路,这样也就变成他人观念的囚徒。
我们搞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边说着要奋斗、要学习,一边却又嫉妒别人的成就,但自己又没有什么野心,狠下心来放弃娱乐、放弃休闲,这样的人生观太“拧巴”了。
你如果不知道如何了解自己的内心,那可以先动起来,去外界寻找机会,然后借助外物审视自己的内心。比如多参加行业会议,多发名片多攀谈,多跟其他专业人士交流,保持信息的流动,抓住内心的想法。
很多人长时间处于消费状态,比如学习上一味地输入、生活中一味地娱乐,工作中一味地重复,很容易陷入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
每天有吃有喝,也有事情做,但就是提不起劲来;
生活中没有特别想做的事,也没有特别不想做的事;
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梦想,也不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整个人仿佛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但日子如果能更富裕一些就更好了,如果日子没什么变化也能过得下去。
这样的状态其实很可怕。
我曾说过“米缸困境”:一只老鼠在米缸里有足够的米吃,没有其他老鼠的竞争,也没有生存的压力,很安逸。老鼠吃得不亦乐乎,但却忽略了一个自身难以发现的问题:自己吃米的时候,米缸里的米是在不断减少的,而自己距离米缸缸口也越来越远,米缸里的米吃的越多,跳出去的困难也越大。最后,老鼠吃光了米缸的大米,也永远失去了跳出米缸的机会。
这是一个无所依凭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坚固恒久的。
房价不会一直涨,学好数理化也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AI的冲击下,翻译失业了,画手失业了,程序员失业了,外语老师失业了,很多被视为铁饭碗的岗位也开始欠薪了,而且这个过程没有停止,甚至越来越快。
正是这样,你才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我建立自己的内核,拥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之后,才发现,生命其实就在于体验。
第二,有追求渴望的野心。
这个加速时代,我们不再追逐梦想,那些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正日益离我们远去。我们在看似追求个性化的过程中,却渐渐迷失自我,误将平庸当作成熟。
我们不再快乐,那些心流、幽默、平静等积极因素,正日益离我们远去。我们日渐沉浸于焦虑与不安之中,每天被大量社交媒体的资讯冲击,却忘记了如何在生活的小事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我们不再欣赏爱,那些来自亲密关系和重要他人的深度关系,正日益离我们远去。我们日益孤独,不敢奔赴一段美好关系(工作关系、婚恋关系、师生关系等等),而是或被动或主动地让那些曾经可以拥有的美好关系变成刺向自己与他人的尖矛利器。
当我们老了之后,我们还会主动告诫年轻人,梦想终不敌现实,感情必败给物质,什么亲情友情在利益面前都会变得输得体无完肤。
因为,我们服输了。我们失去了野心,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爱的东西,失去了欣赏复杂的能力。
所谓野心,就是你认为你属于哪里。你认为自己属于底层,那你就下意识按照这个“底层”该有的认知与行为去做事。你认为自己属于哈佛,那你就会按哈佛的教育标准来要求自己。
野心可以让你集中注意力,摒弃那些不重要的、琐碎的事情,专注在目标上。想赢不是野心,野心是你为了赢,放弃了什么。比如你会放弃尊严、放弃休闲、放弃平庸。
野心可以不断激励你前进,让你兴奋,让你激动,让你想证明自己,让你能一路坚持下去。在放弃之前,你会想到别人的嘲笑、想到自己成功的场景,这会让你振奋精神。
野心还可以让你面对困难时不放弃,你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想着“我一定要完成目标”。
没野心了,人就不再年轻了,会开始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不再相信梦想,不再相信光。
你变得更稳健、更合群、更正确了,你对现状妥协了。但你也开始被暮气侵蚀,心态垂垂老矣。
第三,保持开放、保持机警。
人其实很难被别人欺骗,人被骗的主要原因是自己骗自己。
18世纪中叶,英国入侵南非。当时南非有个科萨族部落,一看打不过英国怎么办?有人说要把部落里的牛杀掉,把牛头砍下来,用火烧牛身,这些牛就会变成一支鬼军,把英国人打败。结果这个部落真把牛杀了几千头,结果鬼军没来,最后还是被英国灭了。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一群人是乌合之众,很容易被煽动,很容易陷入群体无意识,做出蠢事来。
但认知科学家雨果·梅西尔不这么看。他认为人是很理性的,但理性仅仅代表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理性不等于不作恶、不犯蠢。
大规模宣传是欺骗不了老百姓的,连纳粹的宣传机器在德国国内的宣传,都没能说服德国老百姓去真正喜欢纳粹。既然不喜欢,为什么德国老百姓还支持纳粹?因为不是他们愚蠢到真相信了什么东西,而是他们认为支持纳粹对自己有利,这是一种策略性选择。
这就引出了梅西尔的观点:人类的交流策略是很高级的,叫open vigilance,开放的机警。开放代表人类什么东西都能尝试,能与陌生人交谈,能探索新事物,能与野兽共处;机警代表人类有判断力,有警觉性,遇事不对能反应过来,或者逃跑,或者对抗。
而越傻的人越保守,原始部落的人思想都非常保守,只相信族人,遇到外族第一反应就是打仗。
现代人应该坚持开放的机警,越是和亲戚朋友接触,思想就越保守,越不相信其他人。这种做法可以隔绝很多风险,但也会隔绝机会。而接触的人越多,环境越来越开放,思考能力越来越强,人也越来越机警。
你不能因为网上有谣言就不上网,不能因为很多书都是烂书就不去读书,更不能因为社会中有坏人、工作中全是麻烦事而不去接触这个世界;恰恰相反,你更应该多上网、多读书、多接触世界,你才能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如果你的人生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干,上午有个行业会议,下午要做一场读书分享会,晚上有人邀请一起听音乐会,周末要去打社区篮球比赛,你不会一直想着玩手机,你不至于感到孤独焦虑,你不会太过为钱发愁,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内心也会丰盈起来。
但你要想过这样的生活,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还要加上一点运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