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算法要向上向善循法而行

作者: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4-12-23

整治大数据“杀熟” 新华社发 曹一 作

年轻人开始向大数据“杀熟”发起反击了!

近日,年轻人利用平台算法机制,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某网友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就变成了1903元。”

此外,也有人使用粉色小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匿名网友)兴起,通过相似的头像与ID,以系统信息掩盖个人信息,躲避算法对个人行为与喜好的追踪与判断。

大数据“杀熟”话题讨论 网络社区截图

被困在算法里

随着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生产生活,人们已经离不开各种网络平台。网络生活,谁都脱不开算法的驱使。算法给人们带来了信息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深受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所困扰。无论是热搜,还是热榜,似乎都有不透明的算法作祟。

有一份针对1501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2.2%的受访者坦诚地表示,“大数据+算法”的精准信息推送机制,不经意间使他们陷入了“信息茧房”的困境之中。

momo们吐槽个人经历 图源:央视新闻评论截图

人被困在算法里,已演化为新型社会焦虑。算法根据用户口味去推送新闻,绑住用户,进而让“内容为王”渐渐过气。还有网络暴力,算法从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难脱助推纵容之责。那些污秽言论频频亮相,算法推荐难辞其咎。由于算法的跑偏,越来越多的人被裹挟在流量和情绪的洪流之中,无法自拔,成为没有灵魂的迷失者。

例如,当前的一些短视频及新闻内容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行为痕迹(停留时长、点击、分享、评论等)来构建用户“画像”,以此向用户进行基于算法的内容推荐。导致用户视野逐渐变窄,错过其他领域的优质内容,用户也就因此陷入“信息茧房”。

算法是人发明的,人就有能力改善它,去劣存优、扬利除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的正式施行,标志着算法有规可依。但真正管住脱缰一般的算法,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两大数据集深入探究了人类与AI的互动模式。一组数据源自中国某热门短视频平台,详尽记录了超过11万名新用户的行为轨迹;另一组数据则取自某国外新闻网站,广泛覆盖了14个新闻主题,并包含了9万名用户的互动信息。

研究结果显示,多数用户在与AI进行交互后,所接触到的信息种类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这一发现警示我们,用户可能正逐渐陷入一个被称为“信息茧房”的困境之中。

治理有迹可循

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工信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等四部门日前印发通知,就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列出算法专项治理清单指引,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

铺好网络空间的“人行道”,算法治理必须提上日程,与时俱进,抓实落细。改进以算法为操纵杆的信息分发程序,增加用户接触不同内容、不同观点,已成当务之急。平台企业完全可以设置便于操作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把平台主导变为用户自主选择。这样的技术改进,似乎在当下并不难做到,关键是要当回事做。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自身虽然没有道德伦理等品质和善恶倾向,但开发应用技术的人却是有价值取向的。算法的不透明,决定了算法设计、开发、经营、使用和监管的人,在伦理道德上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规范算法推荐服务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以法促进算法向善,有序发展,是有效治理的关键。搭建透明的算法结构框架,有序公开算法源代码,提高透明度,是促使算法向善的前提。代码透明在技术上并无障碍,但需要规矩保障,如建立代码备案机制,对程序软件系统源代码行使监察权,细化平台企业的义务及应享有的权利,算法透明化才能有所遵循。

算法治理关键在于摆正价值导向,既要利用好算法为社会服务,又要采行良法善治堵住负能量释放。它应该具有社会公共属性,运转逻辑透明,不需要潜规则,拒绝黑箱操作,避免公器私用,为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出力。

算法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赋能千行百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亟待补齐“公共责任”和“社会伦理”之短板,向善发展,造福而不作恶。

来源:北京网友说

作者:张全林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