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论技术物的存在方式》——超级智能与文明重置@技术哲学系列研读会

作者:澎湃新闻发布时间:2024-09-18

2024年9月7日上午,超级智能与文明重置@技术哲学系列研读会第6期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西主楼2409进行。此次读书会主题为“技术物:工具、实体抑或社会系统”,主要围绕吉尔伯特·西蒙东《论技术物的存在方式》一书阅读研讨。本次读书会主要分享嘉宾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永谋、南京师范大学吴静、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徐志坚、西南电子科技大学王嘉以及复旦大学王国豫、徐志宏、潘霁和杨庆峰。本次研读会由杨庆峰教授主持。

主题分享环节,刘永谋教授在题为《西蒙东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言中,首先讨论了西蒙东在法国技术哲学传统中的定位,然后总体勾勒个体生成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强调西蒙东技术哲学的反主体、反人文、反人类中心的理论特色及其对后世法国学者的影响。

徐志宏副教授则结合导论,梳理了西蒙东关于技术物的核心观点,指出技术物所面对的现实是两种极端反对的情绪。一种是文化对技术物的情绪,表现为排斥,厌憎;另一种则相反,表现为对技术物的狂热崇拜甚至神化。文化的排斥一方面出于对技术物作纯工具物的看待,另一方面出于对机器异化的恐惧;技术主义的狂热则是误解了自动化机器的“自主性”,从而将其神化。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没有真正理解技术物。西蒙栋认为,技术物须在技术与人的关系中被理解,人亦如是。技术物是生成过程,它有元素、个体与组合三个层次。对于新时代的技术必须要从组合的层次上去理解,其重要特征是“技术性”,即“由一种不确定性范围来界定”。如此,人作为机器之间的组织者、协调者,本身也处于不断的被“发明”中,也就昭然若揭了。

闫宏秀教授认为,从人类发展史的视角,探讨技术作为对人类生物性缺陷的弥补,有一种力图技术物降伏自然的意欲;从当下的人与技术关系来看,当我们在思考AI技术带来的失业问题、当人类被技术规训、甚或人类模拟技术逻辑与技术行为时,不禁触动了另外一个思考“一物降一物:何为技术物?”技术物的功能已然超越了其作为人类外置式的辅助物的状态。事实上,从技术哲学的发展来看,技术物研究是经验转向之后的技术哲学新焦点。作为综合体的技术物已经成为了现实,那么人在这种综合体中的地位、意义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回看西蒙东关于“对于力量的欲望将机器尊为至高无上的力量,同时将它变成现代的春药。 想要统治自己同胞的人类创造了人形机器人”的描述,关于何为技术物的思考将更为迫切。

潘霁教授指出,从媒介视角出发理解技术的存在模式,旨在激活技术系统运作的生命力,在数字时代更好地实现技术的沟通潜能,减少技术内在的异化程度。首先,提出媒介是由连接耦合,碰撞生成和虚实转化等构成的动态过程。由此反观西蒙栋在著作中提出技术性概念,突出技术在具体化与专门化往复的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非决定性”。同时,技术的内部变化创造出”跳出自身可能性“的机会。技术系统对异质现实或子运行系统的融通关联为提高技术的媒介性,激活技术的创生能力创造了条件。最后,突出技术在不同生命形式,文化技艺和物质环境之间调和融通的“余地”和力量,强调从技术沟通潜力到实现过程的复杂转化,对于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要的启发。

吴静教授以“作为第三持存的技术物”为题,讨论了西蒙东与斯蒂格勒和德勒兹的关系。她认为,除了反人类中心主义特色外,西蒙东理论的另一个基本立倾向是反对本质主义的实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将技术的生成解读为技术要素和外在条件之间互动生成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技术要素的线性进化史。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斯蒂格勒和德勒兹。不过,斯蒂格勒在赞同西蒙东对于技术客体的解读之外,更提出了技术个体化本身也是人类社会外化的记忆持存,它是复杂的社会要素以特定技术方式呈现的留痕,也是形成时代文化的条件。德勒兹的“机器”和“装配”概念,直接来源于西蒙东的理念,强调了通过连接在功能执行过程中的意义赋予才是解读技术生成的入口。吴静教授分析了德勒兹和西蒙东在milieu概念上的理解差异,提出西蒙东的思想不仅对于法国技术哲学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影响了其之后的政治哲学。

徐志坚教授在题为《试论技术性发生的内在秘密——从魔术到技术》的发言中,着重分析了西蒙东关于技术性的本质的论证逻辑,指出西蒙东运用“周相”范畴揭示技术物与周围世界发生调节关系的内在动态秘密。阐述了西蒙东通过物的使用所表现出的技术性,是一种解决人与世界之间关系中原始和本源周相之间结构性问题的呈现方式。他深入分析了西蒙东所讲的第一周相的内涵,并分析第一周相与其他周相的系统关系,指出从魔术到宗教等其他周相的相互变动关系阐述是西蒙东技术哲学的基本方式。最后,他通过中西哲学中对魔术一词的理解差异分析,指出构建中国特色技术哲学话语体系是迫切历史使命。

杨庆峰教授首先比较了西蒙东和海德格尔的差异,然后结合文本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西门栋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他从机器到信息展开思考,受制于其时代限制,他无法从智能介入思考。西蒙栋对人与机器关系思考最值得关注的是三点:(1)人-机器的耦合体是个自我调节的整体。这个观点杜绝了实体论。(2)在人与机器的耦合体中,人类不可能与机器处于同等地位。(3)在耦合体中,人类的地位将是技师(technician)。人类不是执行功能,而是在整个运行期间发挥作用。

王嘉老师认为西蒙东的哲学是对柏格森生命进化论的某种改写,其思想可以分为自然哲学和技术哲学两个部分。其中,自然哲学描述了物理-化学个体化、生命个体化和心理-集体个体化三个层次的进化,而其技术哲学则继承柏格森关于本能(生命)与理智(技术)之间的平行关系,单独描述了技术不同于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则和表现型。他将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概念在技术进化领域改写为了内在于技术进化过程中的“技术性”(technicité)概念,从而描述了技术物不同于具有生命的自然物的进化规律。技术进化首先被描述为从技术组合中生产出新的技术元素,技术元素作为技术性最源初的承载者,会在发展出技术个体的进化过程中产生松弛而导致技术个体的沉沦。机器的被奴役也由此产生了。

本次读书会专家发言涵盖了技术物的存在方式、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进化的内在逻辑等多个维度,使得大家对西蒙东的技术哲学思想有了深入了解,与会师生还探讨了其对当代技术哲学、科技伦理以及人类未来研究的启示。

超级智能与文明重置@技术哲学系列研读会发起于2022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研究员和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共同发起。2022年以来相继举办主题为“超级智能与价值对齐”“拒绝妥协还是退后一步:对人工智能的批评与反批评”“AI重生于数字生命的哲学审度”“作为技术现实与媒介现实的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火花乍现还是海市蜃楼?”“技术物:工具、实体抑或社会系统”等6次研读会活动。

附录:系列研读会代表性成果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