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上天”又“入地”,“太空种子”有啥特别之处?

作者:央广网发布时间:2024-11-16

央广网三亚11月16日消息(记者 索迪)“这些纸袋里的就是刚‘出差’回来的‘太空种子’,约8000粒左右,已经浸种完毕,一会就播种下去,我们非常期待。”11月15日下午,在三亚崖州区坝头南繁试验基地大棚里,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钟建拿着几包“神奇”的种子展示给记者看。

准备入地的“太空种子”(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记者了解到,这些“太空种子”是精选的作物种子,通过航天飞行器搭载到太空,在空间特殊环境下使种子发生变化,然后回到地面后再进行优选。今年4月,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面向省内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种业集团等单位征集搭载种子项目。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马上准备申请材料,最终寿乡1号、紫70、美香93S、农恢1号和农紫糯3号、辐534这6个具有独特遗传特性和优良性状的水稻种子成功入选。”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庆君介绍。

准备入地的“太空种子”(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10月11日,随着实践十九号卫星完成在轨试验与测试任务,“太空种子”与卫星回收舱一同安全返回地球。一批由水稻、玉米、火龙果、西番莲等约60个品类、重约50公斤的“太空种子”也交付海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今,种子不仅能在田野间生根发芽,更有机会遨游太空。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航天育种最大的优势在于空间诱变材料的有益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那么,到太空“出差”一圈后的种子有啥神奇“能力”?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踏上太空之旅?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副研究员龙湍介绍,种子筛选是航天育种的第一步。在航天工程系统中,载荷容量是极其珍贵的,被选中的种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遗传性稳定,二是综合性状好。这些种子必须活力强、发芽率高,这样才能尽量确保种子在新环境下以良好的状态开启这一段漫漫旅途,能够获得太空之旅资格的种子可谓是“天选之种”。

寿乡1号水稻种子(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进入太空之后,种子的“奇幻漂流”才刚刚开始。“种子诱变表现得十分随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预见的。即便是同一种作物,不同的品种,搭载同一颗卫星结果也可能有所不同,航天育种也犹如开盲盒。”龙湍打趣地说。

飞天只是第一步,从太空回来的种子仍需闯关。想成为合格的太空种子,不仅要能“上天”,更要能“入地”,整个研究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后续的地面上完成的。

“从宇宙归来的种子还需要在地面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检测,进行多轮的筛选和鉴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鉴定作物实际的生长变化,也会从基因层面去检测哪些遗传物质产生了突变,然后将具有优异性状的新材料再进行育种利用,让遗传优势得以延续。”龙湍介绍。

工作人员播种“太空种子”(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工作人员播种“太空种子”(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龙湍告诉记者,从一颗种子“上天”到新的品种上市,要经过6年以上的时间。在漫长的选育过程中,产量、抗性、品质等每一项都要过关。最终留下来并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才能被推广,作为真正的“太空种子”在广袤的田野间生长,流向人们的日常餐桌。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科研院校,加速航天育种材料的成果转化和推广,筛选出高产、抗旱、耐盐碱的优良品种,我们的目标是培育出更多的海南好米。”范庆君表示。

据了解,此批育种材料还将陆续在海南的三亚、乐东、东方等地实验基地进行播种培育,“太空种子”将陆续开启繁育的新“旅程”。

围挡好的试验田(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