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里人工智能控制大量机器人作战的场面,相信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科幻电影里的这一幕正在走进现实。
31日港媒《南华早报》注意到我国科研团队发表的一篇论文,称解放军与国内通信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移动式通讯基站(5G),“为大规模使用智能化战争机器扫平了障碍”。
报道称,为了避免撞上障碍物,过去军用通讯车的天线高度通常不超过3米,极大缩短了高质量信号的覆盖范围。因此,解放军工程师与通讯公司共同开发了一种可安装在军用车辆顶部的移动式通讯平台,可以为半径3公里范围内至少1万名用户提供高速、低延时和可靠的数据交换服务。
港媒报道
不过,港媒根据论文分析认为,这项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报道提到,即使解放军部队在山区、城市等复杂地形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军,且在受到电磁干扰的情况下,该基站仍能保持每秒10千兆比特的不间断总吞吐量、延迟时间小于15毫秒,这为解决智能化武器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大量数据交换等难题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技术进步,无人作战系统在军事行动和战争中的地位愈发明显,乌克兰频频使用无人机和无人艇偷袭俄罗斯后方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象一下,解放军的机器狗成群出现在战场上
在俄乌冲突经验的启发下,近些年各国纷纷组建人类士兵与无人机、无人艇等装备深度融合的“无人作战系统部队”,而中国在这方面正走在世界前列。
港媒称,目前我国正在组建“全球最大的无人作战系统部队”,这些功能强大、但成本低廉的机器狗、无人机和潜航器等平台,将有望在未来战场上超过人类士兵的数量。
但在现有的军用通讯技术下,如何实现大规模无人装备的数据传输、保证通讯链路稳定,以及避免电磁干扰却是一个难题,此次解放军工程师和国内通讯公司正是向这个难题发起攻坚。
论文提到的多架无人机交替方案
根据论文的解释,我国科研院队开发的这款移动式基站平台,实际上是一套基于空地一体化组网技术的“机动通信保障方案”,整个系统由空中和地面两部分组成:空中部分包括卫星转发器和无人机通信节点;地面部分包括通信节点、终端和远端节点。
港媒称,目前一台这样的移动式基站可以为3到4架无人机提供保障,这些无人机将扮演空中通信节点的角色,在解放军行军途中交替起飞。
在基站终端的支持下,无人机只需保持200米飞行高度,就能为周边10公里范围内提供每秒3兆比特的数据处理速率。如果无人机电源耗尽,它会将任务移交给另一架无人机,并降落在保障车进行充电,以实现多架无人机的接力传递。
结合港媒报道和论文来说,这项技术或许可以看作是无人机担当通信节点的更广泛应用。
“翼龙”救灾无人机
事实上,早在数年前我国就已经“打通”了无人机通信节点的“任督二脉”,比如“翼龙”救灾无人机曾多次在地震和洪涝灾区上空担当应急通信基站,为受灾群众报平安、灾情研判和救援提供保障。
而解放军和国内通信公司研发的这项新技术,则是在无人机通信节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数据传输扩大到更多的无人平台上,就像港媒所说,这为“连接数万个无人作战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想起了美国军方吹嘘的“地狱景观”概念——这可真是又应了那句话:美军负责出幻灯片,解放军负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