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2024《金融科技创新实践》发布

作者:神州信息发布时间:2024-09-30


2024年9月27日,“金融强国背景下的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之“数字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暨2024《金融科技创新实践》图书发布”在北京金融街i客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学术指导下,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支持,北京金融街服务局与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金融科技50人论坛、神州信息协办。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数字金融正日益成为支撑金融强国梦想的关键支柱。把握数字技术革命的契机,推动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是金融街论坛聚焦的重要方向之一。为充分发挥好金融街论坛年会“四个平台”功能作用,深化金融街论坛“一主N分多沙龙”长效办会机制,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北京金融街服务局针对“金融强国背景下的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组织系列论坛活动。

开场致辞

会议第一部分是致辞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神州信息联席董事长王永利分别代表案例发起单位、图书出版方等致辞。本次会议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金巍主持。

主持人:金巍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李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李扬在致辞环节深入探讨了如何以金融科技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李扬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以前沿的科技力量来全面改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当前,如何通过金融+科技的有效融合,来更好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如何让科创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各个节点上都展现出价值,让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愿意投入并且坚持下去。第二,如何厘清科技金融服务的机理、机制和专业性问题。第三,在银行业支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对于不良资产如何把握合适的风险容忍度,如何支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破坏”。第四,如何建立程序规范、高效便捷、风险共担的多层次风险保障机制。第五,如何丰富政策工具,以减少宏观经济波动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同时,李扬认为,以金融科技支持新质生产力之时,在产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需要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与支付模式,数字化和新技术有助于缓解这一难题。发展科技金融须遵循风险投资原则,真正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刘华新

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

刘华新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人民日报出版社与CFT50不断地深化携手并进,聚焦于金融领域的复杂挑战和前沿课题展开深入而细致的对话和交流,丰富了出版界的内容生态,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和决策参考。《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金融科技创新实践》内容翔实,视角多元,通过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生动的案例深刻揭示了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到积厚成势的新阶段,通过全面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最终助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图书系统梳理了数字技术在产业金融创新、智能平台服务、业务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既为监管部门、金融产业相关机构提供重要的参考,又为国内外院校教学和科研提供鲜活的资料,服务我国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并表示,人民日报出版社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致力于成为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为社会各界输送丰富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为提升全民族金融素质贡献力量,共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

王永利

神州信息联席董事长

王永利在致辞环节重点探讨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挑战。王永利指出,伴随信息科技的发展,数字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与数字经济相契合的金融新业态正在形成,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理应顺应这一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的全方位重塑。银行要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化服务。但是,当前转型中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以及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分散化问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转型也面临数据安全和数据确权等系列问题。因此,王永利指出,要研究解决各银行间系统连接的集中共享平台建设,推动信息社会、数字经济实现跨时代变革。王永利表示,数字金融前景无限,金融科技潜力巨大。未来,坚信金融科技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创新活力助推数字金融提档升级,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图书发布

会议第二部分是图书发布环节,首先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图书联合主编杨涛作《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金融科技创新实践》新书发布,以及第五届案例库征集情况阶段性工作汇报。本环节由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六编辑中心主任、副编审蒋菊平主持。

主持人:蒋菊平

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六编辑中心主任、副编审

杨 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图书联合主编

杨涛围绕新书发布,重点介绍了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趋势,分享了新书中案例研究的整体情况与核心亮点,强调了数字化转型对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数字金融已逐渐从早期以服务C端为主的模式,向关注B端及产业链的方向转变,愈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本次案例征集工作在众多申报案例中遴选出一系列涵盖商业银行、科技企业等多类型机构的创新实践,重点呈现了在产业金融创新、智能服务平台建设、以及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前沿探索,尤其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金融风险防范等领域体现了数字化发展的新突破,展示了数字金融在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多样化实践路径。

在新书揭幕环节,会议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副局长付德利,神州信息联席董事长王永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图书联合主编杨涛,神州信息副总裁、图书联合主编马洪杰共同为图书揭幕。

参与揭幕仪式的重磅嘉宾还为现场出席的部分案例入围机构颁发证书。上台领取证书的机构代表为: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北银金科、‌江苏银行、华农财产保险、东亚银行、蚂蚁集团

案例分享

会议的第三部分是案例分享环节,本环节邀请到了交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高级经理章锴分享案例《数字金融服务外贸新业态合作案例》,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项目牵头人戴兵分享案例《数智驱动下的一体化财富产品综合销售平台及开放运营生态模式》,北银金科总经理助理刘巍巍分享案例《构建金融操作系统,助力数字化转型》,江苏银行总行大数据部数字运营团队经理张殊分享案例《江苏银行大语言模型服务平台的探索与应用》,华农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模型团队负责人孙晓恒分享案例《大模型在金融机构的创新探索》。

章 锴

交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高级经理

章锴围绕外贸新业态的数字业务整合与创新,重点分享了交通银行在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和市场采购贸易三个方面的服务案例,展示了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探索与实践。首先,针对跨境电商的特点,交行自主搭建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了协议签约、店铺管理、资金结算、监管申报等功能,进一步简化资金流通环节,提高了结算效率和资金安全性,助力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其次,在外贸综合服务方面,通过与外综服企业系统对接,交行为外贸供应链上下游提供了主体识别、款项清分、到账通知等全流程服务,提升了操作效率和客户体验。最后,在市场采购贸易领域,交行与多个地方政务机构合作,推出市场采购收结汇平台,实现“政务+金融”的一站式服务,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整体来看,交通银行运用数字化手段,整合跨境金融服务产品资源,推动外贸新业态的高效发展,并将继续致力于拓展更多服务场景,满足外贸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戴 兵

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项目牵头人

戴兵针对财富管理业务的数字化发展,介绍了中信银行在一体化管理平台上的创新实践,展现了在业务流程优化、产品整合与客户服务方面的进展。近年来,随着财富管理业务的不断发展,中信银行顺应行业变化,搭建了覆盖选品、销售、客户管理等环节的综合平台,将各类产品引入和业务流程数字化,打破了传统的操作割裂,形成了对公与私行等多条线的协同,提升了产品配置与资产展示的效率与精准性。同时,通过构建开放运营生态,中信银行实现了与多家基金公司、理财子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高效对接,利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优化了产品选品、风控和运营管理,显著提升了整体业务的效率和客户体验。此外,平台还在养老金融、出国金融等特色场景下,提供了个性化、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构建了与客户多元需求相匹配的服务体系,推动了财富管理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刘巍巍

北银金科总经理助理

刘巍巍围绕“创新构建金融操作系统,激活数字化转型新动能”阐述了相关观点。一、背景。现在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金融机构,也在不断面临新技术给金融业带来的数据安全和各方面安全的挑战。从金融操作系统的概念来讲,第一是提供更好的服务,分层赋能不同的客群。我们在这个理念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大胆的构想,首先是科技的底座,一体化的平台去赋能全行。科技作为底座要给业务带来价值。这个业务的价值是操作系统的构建要给整个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带来更加敏捷、更加高效的创新平台和工具的支撑。二、落地尝试。按照分层的架构去勾画出了金融操作系统的全景架构图。最下面是整个基础设施层,上面是技术架构层,包括云平台、一站式研发管理流程平台、标准平台,再上面是数据架构层,整个标准平台也涵盖了数据标准的理念,再上面是应用架构层,运营平台、小京搜索,支撑整体战略的落地。首先赋能科技研发,第二是赋能业务创新,第三是赋能一线员工。三、价值和收益。经过一年多的落地和运行,也是实实在在给全行带来了很多价值,现在全行200多套核心业务系统,1万多员工在使用金融操作系统。

张 殊

江苏银行总行大数据部数字运营团队经理

张殊围绕“江苏银行大语言模型服务平台的探索与应用”阐述了相关观点。江苏银行一直致力于前沿的金融科技技术与金融服务的结合,持续在智能客服、智慧办公以及数据治理等多领域推进场景应用落地,形成了五层基础架构,四个主要核心能力和一套方法论。四大核心能力就是大模型的语义理解、意图识别、实体提取和指令遵循能力。五层架构中,基础设施层保障了资源的动态调整与分配,工具层通过运用推理加速、高效微调、比特量化等技术,有效提升模型在训练和运行环节的效率,节约资源耗用。模型层构建了面向代码、语言、图文等多种类型的模型底座,并且开展微调,进而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实现模型的组合调用。一套方法论,指的是从生成向校验的转变,银行非常重视信息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场景设计和应用中,考虑构建校验测试算法,强化对结果的验证调优,以此保证大模型的正确率,而不是不追求大模型一次性给出理想结果。

孙晓恒

华农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模型团队负责人

孙晓恒围绕“大模型在金融机构的创新探索”阐述了相关观点。对于中小险企的痛点及探索,孙晓恒认为,一是针对场景探索难,可将产品经理作为该平台的主要客户,由他承接业务部门的需求在中台上提供足够的能力,让其自由的配置想要的服务,再后端技术配合快速上线。二是针对模型选择难,如选择不了单一的模型,可以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集成尽可能多的模型,再根据产品经理的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型。三是针对应用落地难,运用大模型的能力、知识库、提示词,产品经理在可视化的页面上点选式的组装即可快速完成配置。孙晓恒介绍到,业务场景主要分为内部员工日常使用和智能分析两类。对于实现的业务价值。一是场景拓展,降低大模型的开发难度,单一场景从开始搭建到部署上线能够实现最快5分钟以内完成。二是用户增长,产生了1亿的大模型交互。三是技术沉淀,收获了知识产权方面的成果。

《数字金融+新质生产力:金融科技创新实践》是一份金融科技人给国庆佳节的献礼。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撸起袖子加油干。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大家国庆假期愉快!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