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为什么是北京

作者: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4-09-18

金秋时节,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盛大启幕。今年服贸会更加凸显新质生产力特征、更加凸显服务贸易特点,其中“人形机器人”无疑又是热门的话题之一。

展厅中,一个和人等大的人形机器人特别显眼,它是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实现拟人奔跑的人形机器人,内置多个视觉感知传感器及六维力传感器,每秒可进行550万亿次计算。

这款机器人的研发团队,是由熊友军带领的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这两年,全球资本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内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公司。但熊友军更早一步,在2012年就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是个烧钱的行业,可能砸进去几千万甚至几个亿都听不着多大声响,熊友军觉得,想要实现技术攻关,就得集结国内机器人产学研界的头部力量。

北京市有关部门与熊友军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跟机器人打了20多年交道的熊友军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参与创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后更名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创新中心成立后,优必选、小米、京城机电等优势企业和实验室、区域创新中心等各种资源聚在一起,各家团队“抱”走各自的任务,“联合作战”下,有了今年机器人大会上的“天工”。

但想要抓住人形机器人的风口,仅仅做到资源聚合还远远不够。

01

技术创新,本质上靠的是人。如何让人安心地搞科研,无非是好的生态和充裕的资金。

资源聚合是生态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在于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北京市也很清楚这一点,早早破除了科技评价中“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在北京的众多研究机构之中,很少有多少篇行业C刊、多少个创新成果等硬性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也不例外。

给科研人员足够的探索自由和空间,纵观全国,有如此创新生态的城市并不多。在资金扶持上,政府也毫不吝啬。

去年11月,经开区落地了规模100个亿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投向机器人研究的关键领域,按照北京的目标,到2025年,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要达到300亿元以上,可见力度之大。

机器人产业只是北京对科技创新扶持的冰山一角。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领域,北京一直是全球瞩目的科研中心。

说了这么多,或许能尝试解释一个问题:连续8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首位的,为什么是北京?

02

被称为“死亡之谷”的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诸多创业者难以跨越的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很好理解,高校、科研院所中技术成果涌现,但与市场化、产业化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具有高风险、大投入、周期长的特点,往往缺乏足够耐心的资金支持。简单讲还是缺人和缺钱的问题。

人才这一点,中关村有一个很好的思路。2019年,中关村成立了技术经理人协会,专门培养从事技术转移和转化的专业科技人才,他们了解科研人员脾气秉性,既懂技术又懂资本,还懂商务谈判,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缺钱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大头还是需要靠政府发力,在北京,存在着千亿级规模的产业基金供给网络,可以为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提供资金支持。

去年,北京出资设立了4支政府投资基金,包括信息产业基金、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机器人以及医药健康产业基金。4支基金,共计500亿。同样在今年6月,北京在一日之内落地了4支总规模500亿元人民币的政府投资基金,依然聚焦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产业等前沿领域。

这些产业基金聚焦重点科创领域开展股权投资,陪伴科创企业爬坡过坎,为许许多多创业者解决了焦头烂额的资金问题。

说到这,也许可以试图解答一些人的疑问,如果你是一个有创业梦的年轻人,应该选择哪里作为奋斗的场域?

03

如果只讨论哪里有创新的土壤,哪里有创业的机会,似乎都没有触及到核心的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创业。

今年7月,“邹市明冉莹颖夫妇创业七年卖掉所有房产”的词条登上热搜,让许多人调侃这是一个“非必要不创业”的时代。

调侃的背后,蕴含着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换挡期”、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给个体带来的不同感受与选择。

市场经济波涛汹涌,有风有雨是常态。对经营主体来说,发展的信心来自外部环境的保障,更离不开自身本领的增强过硬。长路有险夷,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面对挑战时不失本心、遭遇风雨时行之不辍,就当得起一个“振”字。

还有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创业的机会。因市场永远都在,用户永远都在,时代机遇也永远都在。

文章开头讲到的熊友军,在多个演讲和访谈中提到了当今机器人产业的机遇与挑战,言语中满是对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的期许,我想这份底气,大概率来自于北京充裕的人才、充实的资金和充分的政策支持。

这不就是一个创业者最需要的东西吗?人才、资金和政策,熊友军在北京找到了。

好戏需要好台,好苗需要好土壤。坚守“四个中心”站位,“精准扶持、用心服务”的北京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王兴曾经说过:创业到北京就算成功了三分之一。与其纠结“非必要不创业”的伪命题,不如抽时间来北京看看。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