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彼得一世改革——让俄国也成为列强

作者:以礼待人1发布时间:2024-10-06


莫斯科位于广袤的东欧平原上,这里几乎没有山川阻挡,可谓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在近现代历史上,莫斯科处于易攻难守的不利地理位置上。蒙古和波兰数次攻陷莫斯科的事件,是俄国历史上的屈辱。

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自留里克王朝起首都为莫斯科,击败金帐汗国分裂后的游牧国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俄国历史的开端。但伊凡四世死后,俄罗斯开始逐渐动乱。因为国内贵族的内斗,引入波兰和瑞典轮番干涉俄罗斯事务,酿成17世纪初的大危机,史称“大动乱时代”。饥荒、叛乱、经济危机,此时的俄国实力受到重创。

混乱时期(俄语: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缩写为Смута,拉丁化:Smutnoye Vremya,缩写为Smuta),又称动乱时代空位时期大动乱时代,是俄罗斯历史上留里克与罗曼诺夫王朝交替之际,一段政局动荡的时期。持续冲突造成的总死亡人数据估计介于百万至一百二十万之间,同时间国内一些地区的人口是经受过半的流失。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

1612年,俄军将波兰军队赶出莫斯科后,俄国才有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逐渐恢复过来。罗曼诺夫王朝也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

直至17世纪末,俄国的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 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徭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

17世纪的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经济的严重压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资本家所创造的经济占社会总资产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这种落后状况,严重地阻碍着俄国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看出这种落后状态对俄国的严重危害,也曾有人试图进行改革,但未能大胆果断地进行,因而成效甚微。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他曾经在荷兰的萨尔丹一家造船厂当木匠,其后在英国观看军火厂和海军演习场所,旁听了英国议会辩论,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各个方面。

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像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甚至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仍目不识丁。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其他国家学习,大量翻译科学著作。

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为此,彼得一世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对全国地下资源、铁矿、铜矿、银矿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炼铁、炼钢、造船、兵工、采煤、制鞋、纺织、锯木等近代场矿企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为保护和刺激年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制定了很高的进口税,同时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1721年,他又规定工场主有权向贵族领主购买农奴充当本场的劳动力,凡领主拥有的地下矿藏,加以隐瞒,迟迟不开采者,处以死刑,以此促使领主兴办场矿,向工商业资产阶级转化。

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于商人和工场主的市政制度,规定从第一行会中选出市政长官,由商人管理工商业、税收和民事纠纷,借以提高商人和工场主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又授予商人有贸易特权。

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他认为“对外贸易是俄国吸收西欧文化,发展国内生产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为此,他鼓励商人组织公司,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内则实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优势。此外,政府还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与涅瓦河互相沟通,从而加强了国内市场联系,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彼得在军事上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先后在陆战和海战上击败瑞典。俄国成为列强,瑞典则变为欧洲的二流国家。

通过改革,俄国近代场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1725年,俄国已建立起240多个近代工场,工场内部已有了较细的分工,而且有不少工场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如莫斯科的官营造帆工场拥有工人1162名,谢郭林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30名,官营米克连耶夫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42名。“同工场手工业发展初期相比,工业中私人资本的比重增加了”。雇佣工人人数也有了较大的增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到彼得一世执政的晚年,俄国每年输出的商品额达420万卢布。

但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场不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没有取消农奴制。这一隐患,始终阻碍俄国的进一步发展。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