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你的人生,根本不需要长远的职业规划”

作者:猎聘发布时间:2024-09-11

这年头工作越来越难了。

我那给MBA授课的闺蜜,前天跟我吐槽,60个人的班来上课的只有20几个——“这么贵的学费,才第一周,来学校social一下,寻找点商机都不愿意?”

我说不是不肯,是没时间。这年头,职场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没工作的找不到工作,有工作的连周末都被工作绑死,哪有心思和功夫来社交,人人都疲惫又迷茫。

而我那26岁、刚裸辞半年的学妹,抱着头部能源企业2年的工作经验,被近期在求职的HR问:“我们目前是每月上28休2,休息的2天可以自由安排,可以接受吗?”

月均自由选休2天,仿佛一种恩德。

求职5个月,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她决定“摆烂”:不碰到特别心仪的职位坚决不投了,至少不用受这癫气。

问她接下来职业生涯怎么打算,她也没有规划,打算学日语考个N2玩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当初也没人告诉我以后还要上一个月上28天的班啊,规划在变化面前像个笑话。”

本届职场人,彻底对职业规划这回事祛魅了。

01 抛弃职业规划顺从变化是必然

作为准90后,我毕业那个时候,还有资格谈一谈职业规划。

但这个职业规划也不是SOP般精确到要进入哪个行业、在什么年龄做到什么职位、取得什么成就,而是感觉自己有选择权。

体现为:我们在毕业时还会权衡,是工作还是读研、是选自己喜欢的还是专业对口的、是去外企还是去私企(大厂概念那时刚出,还没到井喷红利期,外企还是Top),留在家乡还是去北上广、以后想把重心放工作还是家庭、要不要考公?

因为这些机会都切切实实摆在眼前,不是理论上。

到毕业季时,一个本科毕业生,手上少说也拿过2—3个offer。虽说质量有高低,但校招含金量基本能保证下限。

然而上个月跟来实习的研究生妹妹聊天,了解到当代年轻人的择业标准完全变了:考编才是当下最热门的时尚单品。

一个班95%都在考编,考不上的,找班上着继续考,或者脱产全职考(本地区内很有认同度和影响力的经济类一本院校)。

并且,他们学校的人一天到晚琢磨的也是考公还是考研性价比高:反正考研出来的出路还是考公,为什么要浪费3年时间读书掉头发?

这个角度实在太刁钻了,即便他们不能代表所有的毕业生,但还是能从中窥见明显的变化。

以前的大学生,择业时还敢考虑理想和情怀,现在大学生,首先考虑活着。

目前看来,编制工作至少看起来稳定。

一旦求稳成为第一要义,职业规划就得靠边站。

毕竟令人两眼一抹黑的就业现状之下,谈论职业规划就像是问马上要渴死的旅人是想喝次日达的西域神饮还是明日清晨新鲜的露珠煮茶一样尴尬。

02 当下,职业规划变成“吉祥物”一般的存在

之前看到一句话:做规划有意义的前提是,环境和对象是相对稳定的,而规划内容的发生是基本可预期的。

而我们所处的时代,瞬息万变,规划的内容很容易无法按既定轨迹发展。

比如10年前我当年选专业那会儿,金融还是号称百年之间最热门的IP,现在来看,当时大约是闯在了百年的末尾,坐上了末班车。曾经热得烫脚的金融、财经类院校,高考录取分数线距离曾经的最高点陡降了几十分。

一个从毕业就开始做投行业务的同学,早早活成人上人,又跟随大趋势背上400万房贷。

现在却也不得不在降薪裁员中忍辱负重煎熬。她有能力有经验,却也不得不面对整个行业在衰退的现实:离开这里,去其他地方就会好吗?

另一个当律师的发小,一来二去跳到Top房产公司做法务,薪水即刻飞升3倍,成为同龄人中的翘楚。

她早早进入管理层,因此躲过了几次裁员,但现在聊天,她也疯狂焦虑未来,年薪近百万还天天自学新兴行业法律法规,她担心公司会直接撤掉本区域的业务。

所以哪怕经济没有进入下行期,职业规划在这个时代也越来越不起作用,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

苹果CEO库克就曾说,根据他自己的经历,1-2年的职业规划也许还押中了一些宝,但超过3年的规划,事后看来就是扯,对应不了一点儿。

归根结底,人类的预测功能在飞速变化的时代洪流面前还是太弱小了。

03 职业规划没有用,人生就该“随机”?

然而,吐槽了如此多职业规划的缺点,我依然坚定地认为:人生还是需要职业规划的,但不需要做长远的。

不过,与其说是依据职业规划开启职业道路的那种规划,不如说是依据规划去职业道路上试错。

一是因为人需要通过计划来消除无法抓住一切的失控感,哪怕它是一种幻觉。计划有没有用是一回事,但不想唬弄和应付人生,是另一回事。

二是因为,即使职业规划并不见得能精确导航,但它却能在一个人四处抓瞎时提供一个尝试的方向。

这个方向,哪怕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也是因为有假设它正确的前提,才可能被证误。

结合当下变动的外部条件,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规划的前提是确定性的存在,所以要筛选和抓住一些相对可控的因素进行规划。

比如大家都愿意考编,就是在控制外部环境的变量,即便已经卷上天,它也的确算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之一。

但需注意的是,这控制的还是外部环境变量,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以它为唯一依托,一旦一朝改头换面,届时你仍然可能会陷于无助的境地,更不用说万一你根本适应不了。

更一劳永逸的方式,是控制自己这个变量,具体可以拆解为:

明确自己在生活和职业中最看重的是什么,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拥抱变化的能力。

以我为例,我一直迷恋语言专业,虽然学的是财经,却总有一个当翻译的梦。

然而从我萌发做翻译的念头开始,AI能替代翻译的言论就花式冒出,让我一度在犹豫中浪费了几年时光,总担心考出来已经没用了。

但今年,我终于下定决心一定要考证。

因为我想明白一件事,我一直在评估和为之踟蹰的,都是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个职业是否长青。

但这永远是道开放题,没有统一答案。市场确实不需要机翻可以替代的人工,却也永远稀缺高层次的翻译,不能用一个笼统的结论来回答具体的问题。

并且,真正能够带我穿越周期的核心诉求是:做语言相关的工作始终是我的心愿。

哪怕赚钱的可能性低、报酬少,我也始终无法欺骗和背叛自己,会在无数次放弃后想重新捡起。

对我而言,最看重的是活出自己,职业生涯同步至关重要。

而另一方面,虽然决定无视市场对翻译职业的唱衰,也并不意味着纯纯为爱发电,我还得培养自己持续学习和拥抱变化的能力: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依然要在与兴趣毫不相关的本职工作上苟着,如果有多余的精力,我甚至会继续深造财经专业方面的技能。

因为我并不确定翻译这条路能否走通,我甚至不确定过程中我是否会突然发现自己不喜欢了。

我也不会放弃寻找能让这个职业含金量升级的路径,比如朝高端翻译方向发展、利用好与自身专业的复合优势,再比如寻找翻译与AI合作的工作可能性,借力打力。

这个过程,我可能越做越顺,彻底转换赛道;也可能彻底对翻译祛魅,老实呆在原地,或在过程中找到其他机遇或兴趣。

总之,这样的职业规划或许最终被证明为bullshit,却不能因此而彻底放弃它,因为人生始终需要先有一个锚,这个锚有可能带你去意想不到却真正属于你的地方。

Beatles的歌,其实早已看穿了一切:Life is what happens to you when you a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聘”(ID:liepinwang),作者:Luna,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