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11月出生的人最长寿?环境对寿命的影响在变小,基因也只占16%

作者:时光派官方发布时间:2024-10-14



你可能不信,若出生在不同的月份,你的寿命便可能会发生变化。理论上这并不难推理:我们知道环境是推动物种演化的根本动力,从环境的角度来说,春夏季日照多,这时出生的婴儿能合成更多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和免疫系统的健康发育[1]。


另外,冬季是流感高发期[1],此时出生的孩子更易患流感或呼吸道感染[2],早期感染可能会影响成年后的长期健康和寿命[3]。那么结论似乎很明显了,春夏季出生的人比秋冬季出生的人更长寿……吗?事实其实与推理相反,大多数研究表明,秋冬季出生的人通常最长寿[4–6]。


图注:部分研究中发现,11月出身出生的人比七八月出生的人平均寿命高出1.5岁[7]。


原因很简单:秋冬季是营养最丰富的时期(秋收),因此这段时间出生的宝宝整体健康状况更好。然而,这类研究的数据至少都是出生在上个世纪中期甚至更早之前的人口数据,而如今一年四季食物供应充足,秋天出生似乎不再像以前一样具备“寿命加成”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研究表明,按月份划分的成人寿命差异正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缩小[4]。此时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便出现了:如开头所说,环境是推动物种演化的根本动力,可现在看来,人类的寿命特征似乎正在逐渐摆脱了自然环境这只大手的“塑造权”。那么,这一说法站得住脚吗?





“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常识,然而这种性别差异的特征,对于哺乳动物中,过了生育高峰期仍旧能活较长时间的物种而言,几乎是不存在的[9],只有人类会出现这种特性。

那么这种性别差异是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吗?其实不然,在美国1850年~2010年男性与女性的期望寿命数据中可以看到,20世纪以前,男性与女性的期望寿命很接近,甚至男性会略高一些:


而从20世纪初开始,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产生这种逆转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20世纪初还发生了另一件事,那便是自动卷Y机的发明以及广告和促销活动的空前兴起,美国的吸Y人数迅速增加[10]。


图注:美国 1900-2012 年成人年度人均Y草消费量


根据1940年到1985年的数据,抽Y的男性人数为女性的两倍,使得中年男性死于心脏病和肺A的人数显著高于女性[9],可以合理地怀疑,这是导致20世纪开始男性平均寿命逐渐被女性拉开差距的原因之一。

但无论Y草究竟是不是元凶,派派相信,人类寿命特征的性别差异肯定不是由自然环境塑造,而是人的劳动,或者说被人类改造了的环境所塑造的。

从古至今,改变环境的能力显然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注:对整个人类群体来说,改变环境不难,但对个人来说嘛……


例如,建造房屋、栅栏和围墙可以让我们遮风挡雨,抵御外敌;制造衣物可以抵抗严寒;农业的出现让我们告别了频繁的饥荒。因此可以说:由于我们对环境的改变,使得环境对于人类寿命的影响与其他物种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

这种不同可以体现在主要S亡因素的构成上:在自然界,动物的主要死因来来去去就是这几种:被捕食、传染病[11]、感染[12]、以及没有医疗能力下的创伤[13],这些死因的比重通常来说是恒定的。

可人类呢?S亡的主流剧本一直在更替:战争、饥荒、传染病、肿瘤、心血管J病……而这些主要死因的更迭,往往是人类自己推动的,跟大自然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图注:仅仅百年,人类的主要死因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另一个体现出人类寿命特征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方是,从猴子到人类,寿命轨迹发生了一次“诡异”的飞跃。

根据自然演化的规律,哺乳动物的寿命通常和大脑尺寸、体重呈正比:


但当我们专注在人科的演化轨迹上时,会发现,人类的寿命/脑重比率远超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一直以来的进化路线,这说明现代人的S亡率与寿命轨迹显著不同于我们的进化先祖。






之前我们通过理解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得以在宏观层面理解为何人类拥有独特的寿命特征,而对于微观的个体而言,同样可以揭示这种差异,那便是个体应对外界刺激的方式,从以应激行为(本能)为主,逐渐转向了以认知推理(智慧)为主。

何谓应激行为?当猫猫在感到焦虑时,可能会频繁舔毛来舒缓自己;猫猫在听到突然的噪音或者响动时,可能会保持静止,身体紧绷,瞳孔放大,想要以此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来避免未知的威胁注意到自己。

当然,根据猫猫的经历不同,即使是同样的外界刺激,也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反应。比如野猫在感知有人靠近时,可能会迅速逃跑或发出威胁的呲牙声,而家猫则可能会跑去蹭人的裤脚。但无论这些反应如何多样化,它们几乎都属于下意识行为或者应激行为。




现代人类自然也离不开大量的应激行为,比如当手碰到钉子或者火焰时会快速缩回去,比如司机看到道路前方窜出个不明物体时会踩刹车,这些行为都是身体先于意识做出的反应,不需要经历思考-决策的过程。


决定动物或者人会采取何种应激行为的,是遗传+生活经验,但是赋予人类独有的认知推理能力的,是建立在遗传这一物质基础上的文化、教育。

只拥有本能的动物想要活得更久,所能采取的行为无非包括觅食、逃跑、寻求环境或其他动物的庇护。而拥有认知推理能力的人类想要活得更久,其选项无比多样与复杂。


图注:应激下的逃跑或战斗


从基础的,比如当感到不适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到复杂的,比如李华是一个准备填志愿的高三毕业生,他想活得更久,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相比起生物方向,他更看好机械飞升,于是他填报了脑机接口专业。

而韩梅梅则是另一套推理,她认为自己科研不一定搞得来,但她有商业头脑,于是她报了金融专业,打算等自己赚了大钱后投资长寿领域的研究,同时长期关注派派,时刻紧跟长寿研究的前沿进展~




看,正是因为认知推理的存在,相比起其他物种,现代人面对同样的情况可以有相当多元的抉择,这样一来就将刻在DNA上的行为倾向性影响大大弱化了。

而有一样研究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遗传可以解释哺乳动物寿命的53%[14],可是对于人类来说,遗传或许只能解释10-16%。在2800对丹麦双胞胎中,遗传对寿命的贡献也不超过25%[9]。


总的来说,智能的存在,使得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遗传因素都对现代人类的寿命影响力极低。从群体的角度看,如果说绝大多数动物必须通过改变基因来适应环境,那么人类从某一时间节点开始,就更多的是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我们的基因。

从我们开始利用尖锐的石头与骨头等工具来提升狩猎能力,进而扩大我们的食谱范围开始,我们的寿命进化模式就逐渐不再类似其他物种,而是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往后,长生的钥匙,便不再是听天由命,而是逐渐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


—— TIMEPIE ——号外!时光派第五届衰老干预论坛火热筹备中!40+全球抗衰学者将于11月1日-3日空降上海,演讲内容涵盖学术领域的前沿进展、全球前沿长寿科技、相关研究成果转化等,并首次设立衰老干预研讨沙龙。(感兴趣的读者可V:fudan246)。千人”长寿盛会“,期待有你同行。来小窗和派派探讨更多抗衰内容~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