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香辣田螺”竟是福寿螺?四川广安饭店福寿螺风波核心是虚假宣传

作者:中国绿会发布时间:2024-09-15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https://mp.weixin.qq.com/s/BsRaw7ADzzj8IswQCxXrTg
原标题:“香辣田螺”竟是福寿螺?四川广安饭店福寿螺风波,根本问题:信息不透明、误导消费者

作者:沈一杭
本文约3100字,阅读约7分钟


福寿螺,年年频登头条。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截屏用户大众点评的界面

这不,2024年9月11日,据封面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一名网友投诉称,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的一家特色饭店在菜单上标注为“香辣田螺”,但实际提供的却是福寿螺。该网友指出,福寿螺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尤其是对福寿螺识别经验不足的顾客。



“四川一饭店将福寿螺当田螺卖”事件的部分媒体报道

2024年9月9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回应称,法律法规并未禁止福寿螺的销售,但该饭店的菜单标注为“香辣螺”,而美团团购详情中标示为“田螺”,实际销售的却包括田螺和福寿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局已对饭店立案调查。

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时发现,饭店持有有效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证照,且提供了福寿螺的检验报告。检查发现饭店在菜单和团购平台上的标示不一致,可能误导了消费者。市场监管局表示将进一步对周边市场进行排查,并进行福寿螺与田螺的科普辨认工作。



以上几个,全都是福寿螺。比较圆、胖。可以从壳儿的外形和弧线判断出来。摄影:©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图文无关)

从餐厅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回应。被投诉的饭店方解释称,他们的货物来自大型批发市场,标注统一为田螺。饭店已经暂时停售“香辣螺”,外卖平台上也已撤下相关菜品。

对此,老百姓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毕竟,民以食为天。封面新闻的报道中,医生指出,福寿螺本身可以食用,但因其含有寄生虫和细菌,必须经过高温烹煮才能降低健康风险。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如广州管圆线虫病,严重者可能危害健康。


“福寿螺”事件报道:日益理性化

笔者看了多方报道。无论是举报的顾客(那名网友),还是广安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报道中的“医生”或者“专家”,这次都比较客观、理性。笔者不禁要大大的点个“赞”!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从各方报道来看,媒体越来越理性。不再是一棒子打死,说“福寿螺吃不得,一只福寿螺体内带有6000条寄生虫”。

福寿螺到底能不能吃?

谁能想到,如今泛滥成灾的福寿螺,最初竟是作为美味的“食用螺”而被引进的呢?

事实上,福寿螺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中国时,就是就是作为一种“食用螺”引进的。当时,它被引进以丰富水生食材的种类,并作为一种潜在的可食用资源进行开发。

但可惜福寿螺煮久了肉质有些老,吃起来口感不好,逐渐又为市场、养殖户所不喜。


感觉一下:左边是本地螺;右边是福寿螺。摄影:©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结果,就这样不小心进入环境,导致生态灾难,尤其是对于本土螺的生态位的挤占,伤害了稻田里面农民伯伯的秧苗,严重破坏了稻田生物多样性,导致农业欠收、减产。

不信?来感觉一下。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外来入侵物种(IAS)工作组在近年前往南方农村做外来入侵物种田野调查期间拍摄的视频(原速度),没有对视频进行任何加工:

调查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福寿螺取食秧苗叶片的速度。它们吃东西的速度很快。以上视频是2分44秒,摄于当天上午。从中清晰可见,这只福寿螺如何在不到3分钟不慌不忙地把一根草叶嫩苗吃光光。而且福寿螺食用草叶也很有技巧。摄影:©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福寿螺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2003年, 中国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的“黑名单”。

2013年,中国农业部将其列入我国首批《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干燥晾晒了24h的一个福寿螺,称重43克(约一个鸡蛋的质量)、体长6.5cm。©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至于福寿螺能不能吃,答案是肯定的——能。

但是,一定要煮熟了才能吃。因为,食用没有充分煮熟的福寿螺(其实中华圆田螺也一样),会存在一定的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谈螺色变的开始:
2006年“蜀国演义”事件

但是为什么近年来,谈到福寿螺,立马“色变”呢?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始作俑者,是2006年发生的“蜀国演义”事件

2006年发生在北京的“福寿螺事件”。该事件起因于一家名为“蜀国演义”的酒楼将福寿螺作为食材,导致多名顾客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事件曝光后,蜀国演义酒楼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并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数据显示,此次事件共导致160余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蜀国演义酒楼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超过2000万元

“谈螺色变的后果:
福寿螺在野外大量繁殖,无人敢碰;
中华圆田螺等本土螺成为夜宵主力,
被大量捕捞(甚至是违法滥捕)

2006年发生的“蜀国演义”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随之,一系列行动和声音随之出现、铺天盖地而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疾控部门的经典论断,如声称:“一颗福寿螺有6000条寄生虫”。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然而,笔者翻遍了现有文献,都没有找到能切实支持这一论断的论据。相反,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明,所谓的“一只福寿螺含3000~6000条寄生虫”很可能是空穴来风、以讹传讹。

大量已有研究证据表明:(1)并非所有福寿螺都有寄生虫;检测出来的很少,比例也很低;(2)阳性福寿螺里面,最多也就几十条算多了。所谓的“一只福寿螺含多达6000条寄生虫”很可能是空穴来风、以讹传讹。


自从福寿螺成为“谈螺色变”的目标,夜宵市场上的螺的来源,就是捕捞本土螺了。©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核心论据“一个螺6000条寄生虫”:
站得住脚吗?
质疑者早有之

大概是人云亦云惯了,却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讲清楚:究竟是哪个科学家、哪个机构、哪只研究队伍,曾经真的发现过一个福寿螺中6000条寄生虫?

2017年8月的一篇题为《恐怖!孕妇在大理吃福寿螺后流产 体内查出寄生虫!昆明市场有卖吗?》的报道,文章中曾经提及了昆明专业机构对于福寿螺的检验后的质疑。




上图来源:《 恐怖!孕妇在大理吃“福寿螺”后流产 体内查出寄生虫!昆明市场有卖吗?》(2017-08-11)

当时检测人员发现,“暂未发现寄生虫”,而昆明市疾控中心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制科科长表示:从2009年开始(2009- 2017),昆明市就开始对螺类进行监测,一年要抽样检测3000个螺类仅有一次检测到寄生虫


昆明市疾控中心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制科科长田荣表示:“到目前(2017)为止,只有在2013年的时候发现过一次,其余的检测都没有发现阳性的福寿螺。”


并且,市疾控工作人员说,从2013年后还没有在螺体内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寄生虫,网上所说的一只福寿螺里可能存在6000只寄生虫的情况,目前从文献以及他们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发现。


昆明市疾控中心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制科科长田荣:“有别的地方检测一个福寿螺,最多的寄生虫到750只,我们实际自己的工作中,在昆明市检测的福寿螺当中,在2013年检测到的阳性螺里面,一个螺平均也就两三只,没有数字那么夸张的。”


中华圆田螺(本土物种)遭殃
被大量非法捕捞


一只中华圆田螺。©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福寿螺因为人们的“谈螺色变”,因祸得福——大家都不去碰、也不敢轻易触碰了。它们在田野里,生活得颇为滋润。

中华圆田螺等本土淡水螺,却遭殃了。你看看:

因市场对淡水螺的需求,导致全国各地出现大量的非法捕捞本土淡水螺案件。图源:网络

比如,法治进行时的一篇《夫妻深夜捕捞田螺,被刑拘》的报道:在禁渔期,在北京市通州区的运潮减河发生了一起非法捕捞中国圆田螺的案件,三人连夜非法捕捞的中华田园螺共计520公斤,在现场民警连同渔政部门执法人员将查获的田螺放归河流,最大程度恢复河流的生态平衡。

如果同样是禁渔期、但是被捕捞的是著名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动辄以上千公斤捕捞,那么,令各地头疼不已、每年耗资上千万乃至上亿来治理的福寿螺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那么,大规模捕捞的行为,对生态的效应可能是正面的。

过去几年来,在这种论调的影响下,福寿螺在中国几乎成了“不可触碰的魔”。如今,在福寿螺已被“妖魔化”的情况下,公众对于福寿螺产生了严重的惧怕心理,不敢碰,更不敢吃;也导致对于该外来入侵物种的治理过于依赖国库资金和化学农药。而化学农药,比如“灭螺胺”,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极大。


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家精神的体现。©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因此,回过头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2024年9月的“四川广安一饭店把福寿螺当田螺卖”事件,首次出现了理性的声音和判断,而不再是一棒子打死。这体现了公众科学素养、媒体素质的提升,还是非常难得的!


在此,笔者大大点赞!



(注:本文为来稿刊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文 | 沈一杭

编辑 | Samantha

收稿日期 | 2024年9月11日

排版 | 绿叶

读者来稿·欢迎评论

QUESTIONS &  CRITICAL THINKING

【参考资料】

https://www.bbtnews.com.cn/2015/1204/130906.shtm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94699
https://www.sohu.com/a/164135055_661256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